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高考语用题考查及教学启示

作者: 余树财 李凤萍

摘 要 以2024年高考全国卷语用题为例,从词汇、语句、语篇三个方面研究高考语用题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以及它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 高考语用题 词汇 语句 语篇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文字运用能反映和衡量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指出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那么,高考语用题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呢?文章以2024年高考全国卷语用题为例,从词汇、语句、语篇三个方面,就此进行探讨。

一、词汇:语境中词语的理解和使用蕴含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汉语词汇和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汉语的词汇本身就具有一定逻辑性,汉语词汇多为复合词,由两个或多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通过组合形成新的词义。这种构词方式要求人们在理解和运用词汇时,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其次,运用汉语词汇既要遵循一定的语法结构,又要考虑约定俗成、语言习惯等因素,这促使人们在词语的选择与使用时,要学会辩证思考。

1.具体语境中的词语理解蕴含对学生思维综合力和比较力的考查

【2024年全国甲卷】

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描绘“寒风扫高木”的景况,用“木”字要比用“树”字更合适。

B.莲花池边有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打了半斤酒,还要了些菜。

C.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去。

D.等枣树的叶子落尽,树上的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该题答案是C。解这道题,首先要用到聚合思维。聚合思维也称求同思维,指的是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思考,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体现了思维综合力。文中加点的“要”是助动词,A、C、D选项中的“要”是助动词,而B选项中的“要”是动词,这样可以排除选项B。其次,还要用到比较思维,它反映思维的比较力。同为助动词,文中加点的“要”作动词的状语,选项A句中的“要”作形容词的状语,可以排除选项A。选项C和D中的“要”虽然与文中加点的“要”都是助动词作状语,但两句中“要”的意思不同,选项C中“要”表“需要”,与文中加点的“要”的意义相同,而选项D中“要”表“将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不同,故答案选C。

2.具体语境中的词语使用蕴含对学生思维判断力、分析力的考查

【2024年新课标Ⅰ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这道题的解题过程需要学生使用辩证思维和求证思维。如果单纯地从逻辑角度来看,“恢复疲劳”的确不合逻辑,但语言不一定等于逻辑,语言的使用还要考虑约定俗成、语言习惯等因素,须辩证看待。如果辩证地看,“恢复疲劳”是可以使用的。首先,“恢复疲劳”合乎现代汉语动宾短语搭配的语法规则。其次,“恢复疲劳”中的“恢复”是使动用法,强调通过睡眠等方式使疲劳的状态得到缓解和消除,恢复到不疲劳的状态。最后,“恢复疲劳”在语言交际中已经是约定俗成了。

二、语句:语境中考查句子仿写和句式变换渗透对思维方式的考查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句子的结构分析,对语句的使用和理解,均直接与思维相关联。

2024年高考全国卷语用题句子考查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除了“病句修改”“补写句子”这些常考题,还考查了很多年没有考查过的句式变换与句子仿写。

1.具体语境中的句子仿写渗透形象思维的考查

【2024年新课标Ⅰ卷】

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与若干年前高考考查句子仿写不同,这道句子仿写题考查具体语境中的句子仿写。表面上看,这道题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只需学生调动语感和平时积累就能解题。其实不然,要解好这道题,学生首先要关注借喻这一修辞,这意味着本体“云”不能出现,也不能出现比喻词,这里需要融入思维理解力和分析力。其次,要依据“云”的特点——洁白、柔软、飘逸等,给“云”这个本体找一个合适贴切的喻体(如棉花、莲花等),这里须借助于联想思维和形象思维。最后,仿写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要和原文中的句子一样形象生动,这里也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

2.具体语境中的句式变换渗透分解思维和关联思维的考查

2024年高考全国卷有两套试卷(全国甲卷和新课标Ⅱ卷)考了句式变换,与若干年前高考考查句式变换不同的是,这两套试卷考查句式变换均放在具体语境中考查,体现了“无情境不命题”的原则。

【2024年全国甲卷】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年新课标Ⅱ卷】

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这两道题均考查学生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长句和短句在形式上有差异:长句结构复杂,修饰成分较多,短句则相反。解题应先在形式上化繁为简,即先提取主干,然后按照语法规则将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这里渗透着分解思维(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部分,从每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中寻找答案)的考查。如2024年全国甲卷,分解后形成了几个短句:暖湿气流造就田地和牧场,田地一片片麦浪滚滚,牧场水草丰美,暖湿气流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但改写后的这几个短句还不能直接作为答案,还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和逻辑关系组合成包含几个短句的复句,以保持同上下文句子的衔接和语意的连贯,所以还要运用关联思维。

三、语篇:语境中考查语篇缩写和关联词使用彰显对思维品质的考查

语篇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表达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高考语用题的语篇考查主要通过考查考生对语篇成分(如句子、句群、段落)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如主次、因果、转折、概括与例证等)的把握,来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1.具体语境中的语篇缩写彰显对思维深刻性和系统性的考查

【2024年全国甲卷】

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

这是一道创新题,考查考生基于语境提炼概括核心信息、表达准确简明的能力。要解好这道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要扣紧“和医生高效沟通”这一关键信息,依此对语篇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要求考生梳理各句的语义信息,并理清各句子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这里涉及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考查,即抓住解题的本质,开展有广度、深度和系统的理解活动。语篇第一个句子是招呼语,能体现沟通语用价值,须保留。第二个句子强调看病排队的困难,“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应删去。第三个句子强调病人和医院的情感关系,有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须保留。第四句属过渡句,第五句交代背景,“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应删去。第六、七句陈述应对病情的做法,对医生诊断病情没有什么帮助,应删去。第八句陈述病情,对于医生诊断病症有价值,须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将关键信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进行组织,使表达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2.具体语篇中关联词的使用彰显对思维逻辑性的考查

语篇复句中的关联词是汉语语法逻辑关系的重要体现,它往往能标示句子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虽然高考语用题不会直接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使用的能力,但补写句子类题目在设题时常常融入关联词使用的考查,以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2024年新课标Ⅱ卷】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所要补写的句子①后一分句有关联词“但”,意味着前后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根据上下文语意,前一个分句①处应补写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子“虽然身体非常疲乏”。②所在句子前有一个副词“当然”,表示语意的转折,结合语篇语境,②处可以补写“都适合做高强度运动”。显然,这道题暗藏对学生思维逻辑性的考查。

四、教学启示

2024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命题注重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在强调基础性、情境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如下几点启示。

首先,夯实语用知识,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考查,体现高考考查的“基础性”。语用教学要夯实学生语用相关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语用能力无从谈起。

其次,语用教学要坚持“思维先行”。要讲清楚逻辑知识,开展多维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日常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一些逻辑学知识,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维思维训练,既要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又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思维方法,如分解思维、比较思维、求证思维等。学生一旦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其语言表达和语用能力就有了源头活水。

最后,提升逻辑思维训练来指导语言文字运用。在语用题中,针对逻辑思维的考查无处不在。我们要加强对逻辑思维的训练,以此指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如学生在做补写句子、语段压缩、句式变换等类型的题目时,要让学生快速理清文段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文系2024年度全国教育规划办教育学类社科基金国家一般课题“大学中学融合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评价标准体系的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BHA2402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余树财,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

李凤萍,成都市新都一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