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学的角度推理言外之意

作者: 赵杰

摘 要 言语交际要遵守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等会话合作原则,发话者有时会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对于受话者来说,它就成了言外之意的推理信号。言外之意的推理包括把握语面意义、寻找相关的语境因素、演绎式推理等几个重要环节。可以从这一角度推理《老王》一文中会话的言外之意,探究“愧怍”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 语用学 言外之意 《老王》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言外之意是发话者没有用语面意义直接表达的、需要受话者推理出来的意义。会话合作原则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等四个准则,按照这一原则进行会话交际,发话者的真正交际意图就是语面意义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受话者无需借助任何推理过程就能理解发话者的交际意图。但是,有时为了取得某种交际效果,如委婉含蓄、含讥带讽等,发话者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这时受话者就要从语面意义入手,根据实际的语境去推理发话者的真正交际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

一、言外之意的推理信号

在日常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都是靠语感下意识地判断语面意义背后是否存在言外之意。语用学研究发现,日常交际话语中应该存在一个推理信号,当受话者接收到这个信号时就会自动启动推理机制,去推理言外之意。

言语交际应该遵守会话合作原则,但是发话者有时会采用一种语言策略——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一旦受话者意识到这一现象存在时,它就成了一个推理信号,一方面暗示存在言外之意,一方面让受话者去进行推理。因此可以说,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是言外之意的推理信号,一旦人们发现这一信号就会进行言外之意的推理。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中,“我”(即作者杨绛)与老王进行了多次言语交际活动,而这些会话大多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自然,这也成了言外之意的推理信号,需要我们去关注。

1.违反关联准则

会话一:

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会话合作原则中有一个关联准则。具体来说,发话者遵守关联准则就要严格按照所涉及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受话者接受新经验时的心理逻辑顺序来组织话语、展开话语。每次言语交际都会有一个话题,这是发话者的意图所在,也是发话者希望受话者注意力集中的范围。话题一旦确定,所有的话语就应该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从“我”和老王之间的对话看,老王的回答明显违背了关联准则。从逻辑上看,“住那儿多年了”和“是不是他的家”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住的“那儿”可以是他的家,也可以不是他的家,也可以说老王的回答并不符合会话时的心理逻辑。从会话的话题看,本次会话的话题是“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而老王的回答“住那儿多年了”,并没有针对这一话题直接进行回答,答非所问,偏离了话题。

对于受话者而言,遵守关联准则等会话合作原则意味着他相信发话者说话是有诚意的,说的每一句话应该都是有关联的,当他感觉到有不关联之处的时候,首先不是怀疑发话者的诚意,而是努力在具体的语境中寻找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直至能理解。换句话说,就是受话者在发现了言外之意的推理信号后,会按照一定的过程推理言外之意,直至把握言外之意。杨绛当时有没有感知到这一推理信号,如果没有感知到是为什么呢?如果感知到了她的反应为何是这样呢?这些正是我们旁观者(读者)需要关注和思考的地方。

2.违反数量准则

会话二: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会话合作要遵守数量准则。在具体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发话者话语所含的信息量应该与受话者所需的信息量是一致的,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如果信息太少,会导致本次言语交际所需的一些必要信息遗漏,发话者不能把自己真正的语用意图准确地传递给受话者,受话者也不能完整地领会发话者的意图;如果信息太多,则会传递一些与本次交际无关的多余信息,影响了言语交际的效率。

老王生病了,不知是什么病,吃了药也总不见好,以至于需要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抱病送来香油和鸡蛋的老王,在杨绛眼中是“直僵僵”的,“面色死灰”的,像“僵尸”一样。从这一语境出发,“我”的这一问明显是明知故问,问题的答案是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共知的,同时双方也知道对方是已知答案的。“明知故问”中暗含的答案信息超出了言语交际所需的信息量,也就是违反了会话的数量准则。杨绛当时为何会违反数量准则而明知故问呢?这也是值得品味的地方。

3.违反质量准则

除了数量准则,会话合作中还要遵循质量准则,也就是话语内容要真实可靠,不说虚假的内容。根据老王当时的身体状况,以及后文提到的“第二天”老王就去世了,老王“嗯”的这一回答明显违反了质量准则,没有做到真实可靠,而是说了假话。老王为何要说假话呢?这也是需要关注的地方。

4.违反方式准则

会话三: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会话合作要遵守方式准则,即会话中发话者的表达方式应该让受话者容易理解。发话者在说话时应尽量避免歧义、晦涩、啰唆、含混等现象,而应追求一种明白流畅、条理分明、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面对送来香油和鸡蛋的老王,对于老王“我不是要钱”的解释,杨绛的应对略显烦琐含蓄。她先以两遍“我知道”进行重复回答,接着用了“不过……既然……就……”这一曲折、啰唆的句式让老王收钱。显而易见,这一话语违反了会话合作中的方式准则,表达方式不够清楚明白、简明易懂。当然杨绛的这种言语行为有其内在的原因和目的,正因此,我们需要推理探究语面意义背后发话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以及这样表达的动机和原因。

二、言外之意的推理过程

一旦感知到语面意义背后具有言外之意,受话者就会结合语境、通过语面意义推理出其背后的真正意图。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这个推理过程也是凭借语感在下意识的状态中进行的。而语用学研究者解释了这一推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推理的起点:语面意义

语面意义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发话者的实际交际意图,但是其与实际的交际意图一定有某种联系,可以间接地达到交际意图。从这一角度看,语面意义既是受话者进行言外之意推理的信号,也是推理的起点。

以上文的“会话一”为例,“我”问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而老王的回答是“住那儿多年了”,从语面意义看,即那个“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他住在那儿有很多年了。这个回答并没有直接指向“我”的发问话题,显然具有言外之意,而言外之意的推理也正是从这句话入手的。发话者所处的语境条件不同,这句话包含的语境因素也是不同的,“住那儿”可以有以下几种语境因素:

A.那儿是属于自己的家;

B.那儿是自己的家,但不属于自己,如租住等;

C.那儿只是个物质上可以居住的房子。

2.推理的依据:相关的语境因素

语面意义包含的语境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并非每一个语境因素都能成为推理的依据。受话者要从语面意义中寻找到某种具体的语境因素,使这句话与语境具有关联性,从而符合交际合作原则。

老王“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从这一语境出发,“住那儿”的相关语境因素应该是上文提到“C”。“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应该提供安全感、归属感等精神需求;老王嘴中的“那儿”只是一个物理空间,“几间塌败的小屋”是不能称之为“家”的,“那儿”最多只是一个用来休息的、可以遮风挡雨的居住的地方。

3.推理的过程:语面信息与语境信息的相互作用

语用推理是一种演绎式的推理,它的进行需要有大前提,还需要有小前提。经过以上语面意义和相关语境因素两个环节的处理,言外之意的推理就具备了推理所需要的大、小前提:被选定的相关语境因素是大前提,语面意义是小前提,推理就是从大前提推导出针对具体对象的新结论。

大前提(相关的语境因素):那儿只是个物质上可以居住的房子。

小前提(语面意义):(老王)住那儿多年了。

结论(言外之意):老王并没有家,只是有个地方住了多年了。

通过这样的推理,我们就可以捕捉到老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了。家是什么?家不仅是物质上的房子,更是住在房子里的家人。没有家人的老王何来的家呢,更何况那只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一句“住那儿多年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包含了多少辛酸和无奈。但这正是老王“活命”的状态。老王的物质生活是贫困的,“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老王的精神生活更是贫瘠的,他是“单干户”,失群落伍;他只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没什么亲人;他瞎了一只眼,“乘客不愿坐他的车”,且名声不好。面对杨绛的询问,“住那儿多年了”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在哀叹。杨绛常坐老王的三轮,“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杨绛的女儿还给得了夜盲症的老王送了大瓶的鱼肝油,老王一定是把杨绛当成恩人、朋友,甚至是亲人对待的,不然为何会对杨绛吐露心声,甚至带有些倾诉的意味。杨绛是否捕捉到老王的言外之意,答案我们不得而知,就算杨绛感受到了老王的无奈和心酸,又能做些什么呢?这场对话只能就这样结束了。

会话二中“你好些了吗”至少包括两种语境因素:一是询问,关心身体状况如何了;二是寒暄,并不包含什么客观的信息,只是用以达到人际互动的目的。杨绛是在什么情况下问出这句话的?老王在生病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许久未见的老王突然登门造访时,对于杨绛来说,这自然是意料之外的。而且此时老王的病容是可怖的,“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就像“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面对突然造访的老王,面对病入膏肓的老王,作者自己说她“害怕得糊涂了”,所以她只能条件反射式地脱口而出“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面对杨绛的“你好些了吗”的问候,老王是否听出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呢?答案并不重要。这次老王只是以简单的一声“嗯”来应对。其实孤身一人的老王此时应该多么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啊,但是他没有,没有一句倾诉,也没有任何的寒暄。因为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这次到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告别,告别自己的这位恩人,告别这个让他曾感受过温情的世界。老王的内心是多么的苦啊,老王的性情是多么的敛啊,老王的人格又是多么的善啊。

会话三中的“我知道”重复了两次,从语面意义看,“我”知道老王不是要钱。但是从语境看,“我知道”是包含多种语境因素的:“我”知道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确实不是要钱的,但是“我”怎么能不给钱呢;“我”知道老王说不要钱是在跟“我”客套。无论是哪一种语境因素都符合当时的具体语境。老王在与杨绛一家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到了从未感受过的人间温情,他们同情老王的不幸,他们照顾老王的生意;所以老王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送来了香油和鸡蛋,与其说这是在表达谢意,不如说这是他对人间温情的留恋。“我知道”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这是不收钱的。“不过……既然……就……”这句话,语面意义无需多言——老王你既然来了就把钱拿走吧;相关的语境因素却耐人寻味——这个钱“我”是一定要给的,要不老王你这次顺带拿走,要不以后“我”再托人捎去。“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增加了委婉的语气,杨绛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用这种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当老王“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的时候,老王的心是多么难受啊。

具有言外之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大量存在的,语用学对“言外之意”的解释不仅让我们理性地捕捉到言外之意的存在,也让我们科学地推理出言外之意的内涵。

[本文为南京市第15期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聚焦思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的区域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3NJJK15-Z10)的成果]

[作者通联: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