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写作教学的思考

作者: 于洪盛 荣维东

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写作教学的思考0

【编者按】 主持人:荣维东

西南大学教授、博导 西南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正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为写作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本期《中学语文》“新写作教学”栏目,我们特别精选了三篇文章,分别从初中、中职和AIGC作文能力评价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AIGC如何赋能写作教学,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首先,于洪盛与荣维东老师的《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写作教学的思考》一文,从记叙文写作入手,详细分析了AIGC的技术原理、角色与功能,以及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与潜在问题。文章指出,AIGC不仅能够作为写作辅助工具,提高写作效率与质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然而,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技术介入可能带来的问题,如定制推荐限制多元知识获取、技术取巧消弭写作意义等,呼吁教育者应审慎对待技术,坚守语文学科的边界,理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其次,李哲老师的《AIGC 提效中职语文职场应用写作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一文,结合中职语文职场应用写作教学的实际需求,提出了运用AIGC技术提升教学效率的具体策略。文章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良性互动、构建跨界视野等途径,展示了AIGC如何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思想,形成立体的写作思维,进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李哲老师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展现了AIGC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最后,祝南星等学者的《ChatGPT大语言模型中文写作能力评价研究初探》一文,则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评估了ChatGPT的中文写作能力,并测试了人类专家识别AI生成作文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ChatGPT的中文写作水平已相当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其生成的作文在内容和表达上与人类学生无显著差异,但在发展评分上略逊一筹。此外,研究还发现,AI文本识别软件在识别AI作文方面的能力显著高于人类专家。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AIGC在写作领域的巨大潜力,也引发了我们对未来教育模式变革的深思。

综上所述,本期“新写作教学”栏目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AIGC赋能写作教学的可能性与挑战。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探讨,能够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与实践,共同推动写作教学的创新发展。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逐渐从专用向通用发展过渡,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冲击着人类的写作领域,在为写作教学带来新的可能性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记叙文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应用过程中的技术原理和所承担的角色与功能,以此探讨其技术应用场景与初中写作教学的耦合性。继而反思和剖析技术介入可能带来的问题:定制推荐限制多元写作知识“入场”;技术取巧消弭写作的意义;线性过程阻滞写作者思维的跃迁;数据表征消解写作产品的审美价值。为避免技术从赋能变成“负能”,最后从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四方面探讨了未来写作教学变革的方向。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初中写作教学 角色 技术赋能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以下简称“AIGC”),作为一股强劲的力量,正推动教育领域的革新。目前,学界对AIGC的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如何重塑教育体系的宏大叙事上——从赋能教育创新、构建理论框架,到探索实践路径以及评估潜在风险。然而,对AIGC在基础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的关注度、力度和深度明显不足。

AIGC所具有的文本内容生成能力,与人类的写作相似,其在上下文情境理解、问题解答以及模拟人类语气、情绪等方面显现的特性,可为写作教学变革带来新的可能性。本文以初中学段应用最广泛的文体——记叙文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将AIGC引入初中写作教学中,以期能够引起一定的关注和重视。

一、AIGC在写作教学应用中的技术原理和角色透视

1.AIGC在应用过程中的技术原理

AIGC除译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外,主要是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顾名思义,它是指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以下简称“AI”)技术,通过分析已有数据以寻找规律,通过大模型训练、生成式对抗网络等方法,自动生成多种形式的内容。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白皮书》(2022年)的定义,AIGC不仅是指从内容生产者视角进行分类的一类内容,也是一种内容生产方式,还可以指用于内容自动化生产的一类技术集合[1]。

AIGC在写作领域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AIGC创作”与“AIGC辅助写作”。前者是指AI承担大部分的写作任务,创作过程很少需要人类的干预;后者与前者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强调人类与AI的交互协作,其中人类主导整个写作过程,同时利用AI的能力来辅助提高写作的效率与质量。这与过去AI在写作中的运用不同的是,AIGC的重心并不是对写作产品的修改提升、模仿重组,而是更多集中在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为写作者提供大量智能支持,进而激发写作者在更大程度上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写作[2]。简言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人类在写作内容产出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深度。

当AIGC应用于写作教学时,通常是指“AIGC辅助写作”。这一应用的核心在于人机交互,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将写作者的意图传达给AI,并进行后续的调整优化过程——即提示语(Prompt)的设计与使用。在AI领域中,提示语是指向AIGC提供输入以引导其生成特定输出的初始文本或指令。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为例,参照相关研究设计了提示语[3](见图1)并与ChatGPT进行了对话实验(略)。

综上所述,AIGC赋能写作教学的技术原理在于精心设计和使用这些提示语,以确保AIGC能准确理解用户的需求,并据此生成高质量的内容,从而辅助写作者和教师高效地完成写作和教学任务。

2.AIGC在应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虽然现有的AIGC类产品大都是在文字环境下训练,尚不具备感知现实世界物理属性的能力,但是以ChatGPT-4o为代表的智能体的出现,标志着它们不仅能够实现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人机交互,还可以提供情绪价值、协同价值[4],这极大地拓展了技术应用的潜力与边界。也就是说,随着算法、模型规模、数据规模以及算力规模等因素的迭代升级和自适应技术的发展,AIGC不再只是被视为写作与教学的工具,而是有可能从语言智能转向为能够“身体力行”的具身智能,以此辅助学生写作的前-中-后各个阶段,并承担多重角色和职能(见图2)。

一是作为与写作者协作的“虚拟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充当“类主体”和辅助者。AIGC以其卓越的上下文理解、逻辑推理、识别实时学习状态等功能,能够基于学情和写作任务的要求,为写作者提供较为详细的背景知识、参考资料和创意灵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写作者现有的写作经验与写作任务所需经验的落差[5]。

二是作为与教师协作的引导者,通过生成的启发式问答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并反思写作过程。经过适当调试的AIGC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多模态生成能力(包括文本、音频和视频等),在与学生交互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对话,刺激多种感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反思。同时,生成驱动性的劣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话题,催生创新的想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在写作现场的具身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激活大脑多个区域,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是与教师和写作者扮演“共同读者”的角色。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一般只作为写作任务的提供者以及学生最终写作产品的读者,在非课堂情境下,很少能够参与学生写作的各个阶段。而写作者自身虽然在理论上应该作为写作产品的第一读者,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他们往往难以跳出作者视角,未能充分发挥作为读者的作用。但是,随着AIGC进入写作过程,它能够填补教师和写作者作为读者时的不足之处。写作者与其交互的每一次输入都可视为写作,也就是在最终写作产品形成之前,它都可以作为读者,“理解”并“见证”着写作不同阶段的产品更迭,并能够提供一些即时的、针对性的,甚至建设性的反馈,使写作者自始至终处于有明确目标受众的状态中,从而提升写作的真实语言动力。

四是可能成为破坏师生关系的“敌人”。纵使技术再先进,功能再强大,它仍旧无法完全替代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所能提供的独特的人文关怀、情感支持、认知指导和价值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由于“数据黑箱”“信息茧房”“幻觉”等技术限制,一旦运用失当,AIGC很可能造成教师权威和认同感的弱化、师生关系异化、伦理失范等问题。

二、AIGC与初中写作教学的耦合性分析

AIGC的技术应用场景之一是文本生成,涵盖非交互式的文本生成(辅助性写作、非结构性写作)以及交互式的文本生成(聊天机器人、文本交互游戏等)。这是距离写作者最近的场景,也是技术较为成熟的场景。除此之外,结合图像生成、音视频制作、代码生成等其他技术应用场景,AIGC能够为写作教学带来新的前景和可能性。

1.搭设支架:满足个体需要,催化真实写作

在数智技术不断融入教学领域的今天,学习者的学习模式正经历从传统规模化、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的过程。目前国内外的AIGC类产品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这一转变中的重要工具。其关键优势之一在于它们能够根据使用者提供的上下文或使用偏好来生成高质量的输出内容,并在响应各种任务需求时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在初中写作教学应用场景中,借助文生文、文生图、文生音频、文生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生成能力,AIGC可作为辅助写作的脚手架,为学生提供写作情境设定、核心写作知识、引导性问题、范例等多种形式的个性化写作支架,辅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帮助他们从较低的写作水平状态提升至高一级水平状态。

写作的本质是写作者展示个体本质力量和精神追求的过程[6]。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真正挑战不一定在于素材的匮乏,而在于缺乏将生活经历转化加工为个性体验并诉诸文字表征的能力,这导致他们的文章往往显得空洞无物、缺乏真实感和个人情感。但是,通过AIGC所提供的各种写作支架,将学生从“不会写”“写不出”的状态激活,引导他们发现、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逐步过渡到具体而真实的表达,最终实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境界。

2.人机分工:降低认知负荷,优化写作体验

写作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文章创作过程涉及作者长时记忆中的各类信息。这一过程要求大量的认知资源投入,当所需资源总量超过工作资源总量时,就会发生认知超载(cognitive overload),从而导致写作效率下降甚至停滞不前[7]。传统的记叙文写作主要包括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的调用与加工,具体指立意、构思、素材转换、布局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这些工作一般由学生独立完成,因此一些与写作并不直接相关的环节有可能会大量消耗学生的认知资源,增加不必要的认知负担,容易引发学生的挫败感和焦虑情绪。然而,随着AIGC的快速发展,依托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能够根据提示语生成连贯且贴合上下文语境的回复,帮助学生分担一些写作任务,如信息检索、调整框架以及润色语言表达等。

譬如,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学生为了提升写作深度或文章的质地,常引经据典或采用惊艳的修辞、句法、描写等手段,这有意或无意地占用了一些理应投入在写作上的认知占比,造成写作的有效投入不足。这时,依托AIGC的多重身份和功能,承担添加适切的用典、润色语言表述、增强描写手法、提供修辞建议等辅助性任务,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帮助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立意、构思和内容组织等核心写作环节,进而获得更流畅、高效的写作体验。

3.持续迭代:提供即时反馈,增强自我效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