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塑:《孔乙己》的教学价值取向

作者: 郁大秀

摘 要 《孔乙己》用质朴隽永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形象描述与辩证思考相结合的思维可塑造学生的思维;人情味的流露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

关键词 孔乙己 教学 价值取向

《孔乙己》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描述了深受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双重毒害的悲惨人物孔乙己。在《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揭示并批判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还要对其教学价值重新进行定位,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维度出发,解构和重塑《孔乙己》所展现的教学价值取向,汲取其精神和文化力量,培育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质朴与深邃思想的表达

语言应用能力是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消化,掌握应用规律和特点,准确进行沟通表达的能力。《孔乙己》全文语言丰满简练、含蓄隽永,是对特定时期国民生存状态的生动表达。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文章质朴隽永的语言,品味文章所富含的视听感染力与生命震撼力,感知文章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就将孔乙己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地位逼真地揭示了出来。“长衫”表明了孔乙己的读书人身份,而“站着喝酒”却与身穿长衫格格不入,说明其经济拮据、穷困潦倒,享受不了长衫主顾应有的待遇,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体现了孔乙己的落魄穷苦、清高迂腐。“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的场景,寥寥数笔,与最开始出场形成了鲜明对比,青白的脸变得“黑且瘦”,脏破长衫变成“破夹袄”,站着喝酒变成用“手”走过来,通过对前后肖像、动作、神态的对比,反映了孔乙己身体饱受摧残的遭遇,展现作者入木三分的写作功力。文章最后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与“大约”,模糊而又清晰,模糊的是不知道孔乙己死了没有,清晰的是孔乙己的死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在意,通过这种特殊句式映射了孔乙己不幸的遭遇和世态的炎凉,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对于穷苦人民的漠视。

二、逻辑与批判思维的塑造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和思想品质的提升,通过对优秀作家思维方式的学习,对比反思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增强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和创造性。著名学者冯雪峰认为鲁迅兼具文学和思想才能,而且还能将两种才能融会贯通,善于用形象描述和思考辩证来改变国人的思维[1]。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习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店中的小伙计,小小年纪便在酒店当童工,原本应当受教育的花季年龄,也不得不向现实的社会低头。“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孔乙己……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少年本应单纯善良,但却和掌柜、酒客一样,将孔乙己视为饭后打发时间的谈资,甘愿做一名冷漠的旁观者,反映了世态炎凉。茅盾先生认为经典文学作品是作者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织体现,能展现一个时代的精神主题,也能刻画出历久弥新的典型人物形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虽然跨越时间长河,但仍在读者心中扎下深根,原因在于文中逻辑思维的表达。“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软弱无力、愚昧虚假、自欺欺人的辩词,既可笑又荒唐。仅此寥寥数语,就将孔乙己落魄且死要面子的穷酸样写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思想性格变化的规律,发掘人物特有的观念、判断和推理,感知逻辑思维活动中人物特有的个性和灵魂。

三、文学味与人情味的体悟

审美体验是指学生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感知文中的审美想象、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继而形成自身的审美思维和审美情趣。文学作品之所以总能给人以美的体验,是因为其在反映社会百态、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作品本身也带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当代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和杂文等,《孔乙己》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呈现了鲜明的审美性特点,富有人文思想,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在《孔乙己》中,作者通过对比和反衬的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提升作品的文学艺术品位。如鲁镇的酒店有两种喝酒人,一种“短衣帮”,一种“穿长衫”,“短”与“长”,“外”与“里”,“站”与“坐”,既是贫富的差异,又是阶级的对立,这种对比写作手法的应用,让作品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更具文学价值。《孔乙己》一文批判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是对民族劣根性的抨击,看似缺乏人文关怀、麻木漠视,其实不然。全文通过塑造饱受摧残,但又忠厚诚信的穷酸读书人形象,流露的是作者“爱与憎、希望与绝望、决绝与眷顾”紧紧融合在一起的真挚情感。“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孔乙己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是每次喝酒都不会故意拖欠,偶有拖欠,不出一月,定会还清,孔乙己身上这种诚实守信的品德是全文作者对其为数不多的正面评价,这也是对底层贫困人民优秀品质的一种肯定。此外,文中通过酒客、掌柜等对孔乙己的冷嘲热讽,举人的迫害,在揭示封建社会黑暗本质的同时,表达了对孔乙己遭遇的同情,通过“至冷”反衬“至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冰一样冷静的文字”感受作者“火一样的热情”。

四、“立人”思想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立德树人,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国为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孔乙己》一文对黑暗腐朽、泯灭人性的封建文化进行抨击,传达了深刻的“立人”思想和民族意识,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价值。在封建专制思想的压迫下,个体的发展被抑制,“孔乙己”们在专制文化的压迫下生活被奴役、精神被扭曲,因此文章反映的是作者对民族心灵解放、人心独立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立人”是指个体可以支配自己的意识,享有基本权利,自我价值能得到实现,也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进一步阐释。孔乙己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存在是无关紧要的,根本得不到身为人所应有的关怀,以掌柜为代表的一批看客只记住了他可悲可笑的遭遇,遗忘了孔乙己的生而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作者以此警示世人要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真正做到“立人”。孔乙己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国人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浓缩。麻木且不求上进的当事人,冷漠且落井下石的旁观者,残暴且不择手段的统治阶级,都是封建社会中国民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种国民性的批判,唤醒世人沉睡已久的民族精神。“因为他姓孔……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后来打折了腿了”,从取绰号,到沦为酒客的笑料,再到打断腿,孔乙己作为弱势群体不仅没有得到同情和帮助,反而深受世人的嘲笑、统治阶级的迫害。这些“看客”形象反映的是国人的麻木、民族意识的丧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好地关爱他人,积极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滕爱霞.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细致:以鲁迅《孔乙己》为例[J].新作文,2021(33).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