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合思维促进演讲教学课程化

作者: 张静

以整合思维促进演讲教学课程化0

摘 要 演讲是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校园为演讲提供适切的平台。校园演说家课程期望通过整合演讲教学资源、构建演讲教学课型以及优化演讲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演讲教学课程化,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 演讲教学 整合思维 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目标中提出“能作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育人导向下的校园演说家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课题组依据课程视域下的整合思维与实践观念,以校园为平台,以演说为表达与交流形式,从课程建设与实施层面研究学生演讲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 整合演讲教学资源

演讲活动探究单元通过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任务单,突出了演讲教学的活动性。通过集中的策略性知识梳理总结,突出了演讲学习的自主性。本单元提供了丰富的演讲教学资源,本课程开发首要的就是聚焦活动探究单元。同时,演讲能力的获得绝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就能达到的,还需要整合教材中的其他相关资源。课题组通过对教材的梳理,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专题中蕴含着丰富的演讲教学资源,我们要挖掘其中的演讲元素,激活其中的演讲因子,或者融入演讲的形式,如以演讲的方式展现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实践的成果,从而将演讲教学贯穿于第四学段始终。

以七上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为例,本次综合性学习处于新学段学习生活的初始阶段,与新学期竞职演说高度契合。在第二项活动“向朋友展示自我”中,教材提示了“讲述趣事,包装发言”等展示自我的方法,蓝色小字部分又提出了“声音响亮,目光正视前方,适时扫视全场”等口语交际要求,这些都与演讲稿的写作要领和演讲的口语表达要求高度契合,“适时扫视全场”暗含了演讲要有现场感与互动性。组织教学时要注重演讲的渗透,展示学习成果时可引导学生以竞职演说形式呈现。

再以八上口语交际“讲述”为例,教材中提到“讲述要有对象和场合意识”,契合演讲的“针对性”。提到“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契合演讲的“鲜明性”。列出六个话题,提示中的要点契合演讲词的“感染力”。在组织教学时,可增设表达的主题,提出讲述的要求——叙议结合,再创设演讲的氛围,将此口语交际课升格为一个小型的演讲练习。

可见,七年级是演讲学习的准备阶段,重在渗透与植入;八年级上学期初步形成演讲教学的雏形,八年级下学期则通过演讲单元继续学习演讲,给出了演讲教学的范式;九年级继续对学生的演讲能力和组织演讲能力进行检测。

演讲是一门口语表达艺术,是重音、停连、节奏、语调等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而这些口语技巧的训练与阅读教学相伴而生。在单元提示、预习提示、阅读提示、课后习题等助读资料中,我们也可以梳理出一条表达线。同时,校内外丰富的学习生活、社区活动等又为演讲教学提供了主题、素材、活动平台等资源。我们要有意识地整合这些资源,使演讲教学课程化、系统化、序列化。

二、构建演讲教学课型

演讲活动探究单元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读写互动、听说融合、课内外连接的复合型任务群。演讲活动探究单元的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写作练习—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亮出主题—搜集佐证—合作交流—回归表达。以九上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为例,第一项活动“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侧重观点类材料的收集。第二项活动“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侧重对实例的关注。第三项活动“演讲:青年当自强不息”,指向书面与口语表达。口语交际专题最终的实践成果更是直接以口语的形式展现。这就决定了它们的组织样态不同,但都注重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而演讲正是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重要体现方式,包括演讲写作能力、演讲口语表达能力、演讲策划能力等。

因此,可根据演讲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设计出六种演讲教学课型:演讲写作指导课、演讲口语训练课、经典演讲鉴赏课、演讲活动策划课、演讲展示汇报课、即兴演讲指导课。这些课型既适用于演讲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又适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演讲教学指导,也适用于社团课的演讲教学指导。这既是六种课型,也是演讲教学的六个步骤,可根据不同的演讲主题、不同的学情特点及对教材的不同解读,安排不同的教学顺序。每一种课型侧重于一种演讲能力的培养,共同指向一次演讲活动项目的最终达成。针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不同的要求,能促进演讲能力与语文素养的进阶发展。

三、优化演讲教学组织形式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我们可以将完成一场现场演讲、组织一次演讲活动理解为一项任务。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学生演讲学习,将文本阅读、资料搜集、写作实践、口语交际统整起来,增强演讲学习的主动性和目标性。

如八上语文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中蕴含着丰富的演讲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将其开发为一次演讲活动项目。可以设置一个大情境下的大任务来进行学习驱动:

近期,同学们中出现了这样一种言论:“诚实就是老实,老实就成了傻子。”你同意吗?请发表三分钟演说。

在此演讲任务的驱动下,再分解出两个小任务:(1)自读文本,搜集资料,完成讲稿。(2)组内试讲,评价升格,完成选拔。

2.搭建支架,合作探究

演讲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对师生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辅助者、观察者,学生才是活动的实施者、组织者、评价者。高效的合作探究需要搭建有力的学习支架。比如,在八下演讲活动探究单元学习中,围绕“演讲的感染力从何而来”这一中心议题,笔者重组了一组群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有一个梦想》《我做我的船长》,引导学生探究提升不同风格的演讲词的感染力的方法,搭建了这样的学习支架(如表1)。

通过学习支架和学习小组的相互作用,高效达成合作探究目的,从而获得丰富的演讲学习成果。

3.制作量表,评价先行

评价是演讲学习的重要方式和能力,学会评价本身就是演讲实践的一部分。评价先行更有利于演讲学习目标的达成。评价量表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文本阅读共同制作,特别是在活动探究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及口语交际中,文本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就为评价量表的制作提供了依据。

比如,八上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中首次较为详细地梳理了有关“讲述”的要领,为后面开展诚信主题演讲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也是对八下活动探究单元口语表达要求的提前拆分。列出量表作为评价并升格讲述实践的依据(如表2)。

演讲具有强烈的口语表达属性,所有的教学策略最终都要落实“张口说”。因此,尽量多提供模拟演讲和实战演讲的机会与平台才是重中之重,如课前三分钟演讲、社团活动演讲、国旗下演讲、社区演讲等,坚持学科育人导向,以演讲的形式观照人生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校园演说家课程期望通过整合演讲教学资源、构建演讲教学课型以及优化演讲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演讲教学课程化,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文系洛阳市2024年度基础教育科研课题“育人导向下的校园演说家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立项编号:LYKT2402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河南洛阳市集贤学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