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中考作文命题及教学建议

作者: 荣维东 欧阳晖 邓杨

素养导向的中考作文命题及教学建议0

【编者按】 主持人:荣维东

西南大学教授、博导 西南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

在当前素养导向的新写作教学中,命题和测评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写作教学的评价多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导致评价标准不一、反馈滞后等问题。为了推进写作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中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特别策划了“写作教学测评”专题。

本专题汇聚了三篇关于写作命题和测评的论文,分别从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与教学建议、写作评价体系的层级建构及运用、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与进阶策略等角度展开深入探讨。

荣维东等人的《素养导向的中考作文命题及其教学建议》通过对2024年全国多地中考作文真题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中考作文命题在话题和文体上的多样化趋势,并指出其贴近学生生活、关注个体体验与社会责任的特点。基于此,提出了加强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注重思辨能力培养等一系列教学建议。

林荣凑老师的《写作评价层级体系的建构及运用》从写作评价体系缺乏明确清晰体系性回答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包括通用级、文类级、亚文类级、文体级和要素级等层级的评价体系建构思路。通过详细阐述各层级的评价标准和运用场景,为课标修订、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和大规模测评提供了专业支持,并强调了学生深度学习某种具体写作表现技能的重要性。

田伊琳老师的《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与进阶策略》聚焦于高考作文中思辨能力的考查,通过溯源《德尔菲报告》、融合课标内容,明确了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在评析国内外相关思辨能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理论模型和实用模型,提出了将思辨能力标准应用于写作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的具体策略,旨在为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有效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专题的三篇论文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写作教学测评体系的完整框架。一线教师可以重点关注文章中提出的实际操作建议和教学策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升写作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65个城市的2024年中考作文真题(共计120道)进行统计与分析,揭示了其在话题和文体上的多样化趋势。试题涉及成长感悟、社会生活、亲情友情、人生哲理、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题型包括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文体遵从惯例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和“文体不限”四个类型。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建议:教师应加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强化文体意识,鼓励创新写作与个性化表达。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写作过程的指导与反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评价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中考作文的挑战。本研究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促进中考作文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关键词 中考作文命题 话题多样化 文体类型 教学建议

本研究分析了所搜集的2024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65个城市(有些城市共用一套试题,故合在一起,如“枣庄/临沂/聊城/菏泽”,仍计为一个城市),89套中考语文试卷(部分地区语文试卷没有作文题不计在内,例如成都市卷B),中考作文真题共120道(本文主要统计的是大作文,10分的小作文不计在内)。

它们包括北京(1)(括号内为题目数,下同)、上海(1)、天津(1)、重庆(4,包括A卷2、

B卷2)、安徽(1)、山西(2选1)、陕西(1)、河南(2选1)、河北(1)、福建(1)、云南(2选1)、江西(1)、浙江(1)、江苏(18,包括常州1、淮安1、连云港3选1、南京1、南通1、苏州2选1、无锡1、宿迁3选1、徐州1、盐城1、扬州1、镇江1、泰州1)、四川(24,包括巴中1、自贡1、绵阳1、成都1、达州1、德阳1、甘孜阿坝1、广安2选1、广元1、乐山1、凉山州2选1、泸州1、眉山1、南充2选1、内江1、攀枝花1、遂宁2选1、雅安1、宜宾1、资阳1)、山东(15,包括省卷即山东枣庄/临沂/聊城/菏泽1、济南1、滨州1、德州1、济宁1、青岛1、日照1、泰安1、威海1、潍坊2选1、烟台1、淄博2选1、东营1)、甘肃

(5,包括省卷2选1、兰州1、临夏州2选1)、湖南

(2,包括省卷1、长沙1)、湖北(4,包括省卷

3选1、武汉1)、广东(3,包括省卷1、广州1、深圳1)、海南(省卷1)、广西(1)、贵州(省卷1)、黑龙江(9,包括哈尔滨1、大庆1、牡丹江2选1、绥化2选1、龙东地区2选1、齐齐哈尔1)、青海(省卷2选1)、内蒙古(8,包括包头1、赤峰3选1、呼和浩特2选1、呼伦贝尔2选1)、辽宁(省卷2选1)、吉林(4,包括省卷2选1、长春2选1)、新疆(1)、宁夏回族自治区(1)等省市的作文题目。

在统计作文题数目的时候,每份试卷作文题中不同的任务或话题分别计算。比如江苏宿迁作文题中的3个话题算3个,连云港3个任务算3个,苏州2个任务算2个,山东枣庄、临沂、聊城、菏泽四市一套题,则算1个。发现试题数目最多的省份是四川,达到24道作文题,其次是江苏省(共18道)。

这些题目具有话题材料的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以及文体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它们涉及成长感悟、社会现象、人生哲理、亲情友情、自然景观、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题目类型包括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种形式,涉及游记、记叙文、议论文、书信等多种文体。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以摸清2024年中考作文命题的整体状况,并对中考作文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2024年中考作文命题所涉话题材料的状况

命题的材料内容向来是观察作文命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作文话题是指作文题目所涉及的内容领域或讨论的主题,它引导考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写作。话题是作文内容的核心和导向,有助于考生明确写作方向和重点。

2024年的中考作文话题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成长感悟、社会生活、亲情友情、人生哲理、自然科技等类型。这些话题既与学生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又富含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话题类型及内容分析。

1.个人成长类

个人成长与感悟体验话题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占比较大。这类话题鼓励学生思考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变化,例如上海卷的“取水人”主题、河南卷的“成功密码”主题、黑龙江牡丹江卷的“我生活中的一束光”主题等。许多题目选材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北京卷(1)“选择熟悉的地方写游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去过的旅行地点,描写其中的见闻和感受。北京卷(2)以“盘中餐”为题,关注考生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过去虽然也有类似题目,但2024年的题目更强调个人体验与文化内涵。如河南卷“同学们交流登山经验,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目写记叙文”,学生可以从登山经验联想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经历,展现个人的成长历程。重庆B卷“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发展兴趣爱好的想法”,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部分题目选材注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山西卷“以‘这样的表扬好温暖’为题写作文”,学生可以回忆生活中那些让自己感到温暖的表扬,选取典型的成长瞬间,记叙成长故事和情感。再如四川泸州卷“语文与成长”,学生可以选取与语文相关的文化素材,如阅读经典书籍、参加文化活动等,体现语文对自己的影响。广东卷要求考生以“当好自己故事的主角”为题,探讨个体在人生故事中的角色和定位。浙江卷以“我虽然没有获得什么,但我失掉了懈怠、浮躁、怯懦、无知……”为例,探讨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等带来的改变。这类题目,学生聚焦自我经历,记录成长,有话可说。

2.社会生活类

社会热点与生活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并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例如安徽卷的“奔跑不止”主题,四川巴中卷的“前行路上的_____”主题,四川绵阳卷的“韧劲”主题,四川成都卷的“赢”与“迎”主题等,通过引导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促使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陕西卷对初中生与家长交流时经常使用的口头语的调查,引发对亲子关系的思考,反映了社会中亲子关系的现象。福建卷结合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就,以《看月与探月》为题,探讨对月亮的探索以及科技发展的意义。黑龙江大庆卷以黄令仪打造的“中国芯”和张伯苓的“爱国三问”为材料,引发对科技创新和家国情怀的联想和思考。甘肃省卷以“家门口的故事”为题作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广州卷“从‘说谢谢’‘往前走’‘看见美’中选择一个,将题目《那个教会我______的人》补充完整写文章”,这些主题与当下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相契合,学生可以从身边的人和事中选材,展现时代精神。四川广安卷以“走在诚信的路上”为题写作,体现诚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生追求中的重要性。与以往相比,2024年的中考作文题在话题类型上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成长的紧密结合。如陕西卷从对初中生与家长交流时经常使用的口头语的调查,探讨值得向往的亲子关系,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经历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社会责任类话题在中考作文中屡见不鲜。如2024年天津卷通过具体的“尊重”概念,引导考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行为的社会责任。青岛卷以“续写生活”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选择和转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些题目选材紧扣时代脉搏,如江苏南京卷“围绕一个代表作的诞生,结合自身经历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学生可以选择当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参与的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或作品进行记叙。

3.亲情友情类

这类话题是中考作文的常客,例如天津卷的“尊重”主题,陕西卷的“亲子关系”,浙江卷的“报平安”主题等。山西以“这样的表扬好温暖”为题写作文,或者以“欣赏”为话题作文,可涉及家庭中温暖的表扬和对他人的欣赏。四川南充卷以“亲情”为话题,写平常生活中流淌的亲情对自己的滋养和给予前行的力量。四川眉山卷以“记忆中的人、事儿”为副标题,写成长岁月中温暖时光、照亮人生的人或事,通常包括亲情友情。重庆卷B卷(2)要求考生给父母写信,表达参加兴趣班而非初高中衔接学习的愿望。家庭与亲情类话题常常涉及情感表达,2024年部分题目通过书信形式,增加了沟通的情境感,使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和沟通技巧的运用。四川眉山卷“朱德的记忆里有母亲的身影,萧红的记忆里有鲁迅的笑声等,以‘记忆中的人、事儿’为副标题写作文”,这些与记忆相关的选材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4.哲理思辨类

人生哲理思考类话题一直是中考作文的热门,2024年部分题目通过比喻手法(如“取水人”),使成长的过程更加具象化,引导考生深入思考自我成长的历程和意义。今年上海卷(1)的“我也是个取水人”,可以写成长过程中的探索与自我发现,通过对未知事物的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蕴含着对人生探索和选择的哲理思考。安徽卷用一位马拉松运动员的话引发思考,要求结合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体现了在成长过程中对坚持、脚踏实地等品质的思考与感悟。四川成都卷借助音乐节目宣传语“赢,只是歌手的一段路;迎,才是音乐的目的地”的材料,虽然话题探讨音乐,但可以将人生比作旅程,迎接人生不同的风景。江苏泰州卷“红花还是绿叶”,探讨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和价值,体现人生哲理。这些考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山东烟台卷以“连起来”为题,通过水珠、星星、心等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团结、积累等力量,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些地区的作文题目在形式、主题或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思维能力。江苏连云港卷“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根据这句话自拟题目写文章,蕴含人生哲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