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中成长:戏剧文学的重要打开方式

作者: 缪白 孙嫄  胡根林

“演绎”中成长:戏剧文学的重要打开方式0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该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剧,提升文学欣赏能力。本文以教学设计为素材,评析了设计中的积极经验,总结了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下戏剧文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 单元教学 教学设计

【任务群解读】

课标对该任务群提出实施建议: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在阅读情境中进行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以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学会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

本单元选取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部戏剧名作的片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过程。但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其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当下境遇、性格、想法与选择各有不同,其悲剧命运的内涵有多重解读的空间。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些“有价值的东西”的具体内涵,感受毁灭带来的“恐惧和怜悯”,激发内心的良知,体会悲剧的震撼和“净化”作用。在理解戏剧的文体特点,领略悲剧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古今中外比较中初步认识传统戏曲、现代话剧和西方古典戏剧。

因此,“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落脚于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戏剧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通过改编剧本、参与排演或观看演出、写作剧评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欣赏戏剧作品的魅力。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内容特征。戏剧塑造人物、推进情节、呈现主题,都与戏剧冲突发展紧密联系一起。学会分析和把握戏剧冲突,体会其多方面的作用,理解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从对情节内容的了解上升到对思想主题的探讨,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戏剧是特定空间发生的表演艺术,开展戏剧活动是学习戏剧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建议在本单元学习中能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戏剧活动,将课本学习和戏剧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真切感受戏剧魅力,理解和把握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戏剧表演、剧本编排、剧本改写、戏剧海报、戏剧评论写作与交流等都是戏剧活动的不同形式,可因地制宜,相机开展。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必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的第四个学习单元,目标定位为:(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2)从语言、形象、情感、意蕴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2.教材分析:(1)本单元人文主题为“良知与悲悯”,三部戏剧作品都是悲剧,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同时又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能够启发学生认识悲剧作品的艺术特点,理解不同戏剧作品的共性与个性,发现中外悲剧作品的美学价值。(悲剧作品有何特点与价值?)(2)戏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形式特点十分鲜明。本单元教学的核心任务基于戏剧体裁的特点展开,通过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品味欣赏戏剧语言等,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加深对戏剧体裁的认识,发展文学鉴赏的能力。(戏剧作品如何塑造人物、推进情节、呈现主题?)(3)戏剧是在特定空间中发生的表演艺术,除剧本外还可以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加以呈现。通过编写台本、编排演出等活动,将阅读与表演相结合,理解认识戏剧的舞台性,同时体会剧作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激发内心的良知与悲悯。(如何补充、修改台本,让戏剧作品及其主题更好地在舞台上加以呈现?)

3.学情分析:(1)生活经验:伟大的作品不仅深刻反映生活的真实,同时又是对现实的提炼与升华。本单元的三部戏剧作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均存在一定距离,学生想要直接进入文本,理解人物心理、把握作品主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及阅读体验相结合,深入体验,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2)语文经验:大部分学生具有观摩、欣赏戏剧演出的经验,但缺少剧本的阅读经验,对戏剧作品设计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和戏剧语言缺乏深入了解,鉴赏能力较弱,缺少改写、续写文学作品的写作经验。

4.单元大概念:(1)学习人文主题—— 坚守良知,心怀悲悯[回应教材分析(1)];(2)语文学科大概念:把握戏剧冲突,感受艺术形象,欣赏语言表达,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作品思想主题[阅读,回应教材问题(2)];(3)基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对剧本进行合理的修改、增减,创作演出台本,在演出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呈现主题[编写台本、编排演出,回应教材问题(3)]。

二、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自己的经验,精读《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并选择其中一部作品,完整阅读全剧。剧本阅读从置身冲突中的主要人物入手,通过梳理主要人物的身世命运,把握矛盾冲突,认识矛盾冲突在推动剧情发展上的作用;欣赏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对白、独白及舞台提示,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及复杂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表达。在文学作品阅读的审美感受中,领悟悲剧作品的深沉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2.借助摘录、评点、朗读和讨论交流等方法,进行文学形象细读,欣赏戏剧语言,初步掌握戏剧体裁的特点,形成文学阅读的经验。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基于对原作的感受与理解,对剧本进行合理的修改、增减,创作演出台本,在演出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呈现主题。

三、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学校艺术节期间要举办名为“走近戏剧作品,感受悲剧之美”的主题系列活动,你作为此项活动的负责人,需要向同学普及戏剧知识,介绍经典的悲剧作品,参与编写台本、组织排演,吸引更多人欣赏戏剧作品,感受悲剧之美。

子任务1:写一份节目介绍单,向全校师生介绍艺术节上演出的戏剧作品,并从语言、形象、情节、情感等角度详细阐释该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老师和同学欣赏戏剧作品。[回应单元目标(1)]

子任务2:策划并组织一次“戏剧知识擂台赛”,题目包括一般的戏剧知识,如戏剧的发展历史、戏剧类型、戏剧要素等,也包括《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部作品及其作者的相关知识,在知识竞赛中,令广大师生了解古今中外的经典悲剧作品,初步形成对悲剧的认识。[回应单元目标(2)]

子任务3:策划并参与悲剧作品的演出活动,基于对原作的感受与理解,对剧本进行合理的修改、增减、补充说明,创作一份演出台本,在艺术节的汇报演出中更好地向观众表现剧中的人物形象,呈现作品的思想主题。[回应单元目标(3)]

四、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走近悲剧故事,感受悲剧之美(1课时)

(1)创设单元学习任务情境:戏剧是舞台艺术,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缤纷的舞台上,多少人世间间的悲欢离合、冷暖爱恨被演绎得让人生出无限的叹息、欢笑、怅惘、悲凉……无论是中国传统戏曲韵味悠长的唱词(对应《窦娥冤(节选)》),还是现代话剧极富个性与动作性的对白(对应《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都将一个个饱满而鲜活的人物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的心弦被这些人物的命运所牵动,唤起我们内心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丑恶、不公的鄙弃,以及对正义、道德的追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伟大的悲剧作品,通过剧中人物的遭遇,感受不同时代、民族的剧作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关切,让我们的心灵也在其中得到洗涤与净化。

(2)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通过展示学生仿写片段,引导学生纵向对比改编剧本与司马迁《鸿门宴》的原文,进而探究叙事类文本和代言类文本的不同点,明确戏剧剧本的基本特征。

步骤1:展示原文片段和仿写片段,请学生回答两者的不同点,从而进一步明确戏剧剧本的基本形式特征。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分组讨论,在把握戏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对比,进一步提炼出三种改编剧本的不同风格和特征,为后续文本学习进行基本的理论铺垫。

步骤1:分组讨论,每两组同学围绕一个改编剧本进行细读和研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单。

步骤2:分享讨论成果,横向对比,在掌握共性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三篇文本的个性化特征。

2.单元重点突破课:揣摩戏剧语言,探究悲剧意蕴(6课时)

(1)《窦娥冤(节选)》精读课教学活动设计(2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观赏中国传统戏剧作品时我们会发现,曲词结合说白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请你观看昆曲《窦娥冤》第三折,结合课文注释和已有知识,梳理归纳中国古代戏剧的艺术特点,完成学习任务单1。

步骤1:课前观摩昆曲《窦娥冤》选段,结合课文注释,填写学习任务单1。

步骤2:班级内交流学习成果。

步骤3:师生共同归纳整合,明确中国古代戏剧的艺术特点。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窦娥冤》讲述了一个以窦娥的悲惨经历为主线的悲剧故事,“比窦娥还冤”也成为一句民间俗语,用以表达深似大海的冤屈之情。自读课文的节选部分,请你谈谈窦娥之冤,冤在何处?

步骤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相关句子或段落,进行提炼整合。

步骤2:学生分享交流学习成果。

步骤3:总结归纳窦娥的冤情,理解剧作中窦娥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及围绕她展开的矛盾冲突。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说文解字》中对“冤”的注解为:“冤,屈也。从兔从冂。兔在冂下,不得走,益屈折也。”古人造“冤”字时之所以选择兔子而不是其它动物,原因之一为:兔子性情温顺谨慎,却遭受压迫,这样造字丰富了“冤屈”的内涵。其二,“兔”意为“向上跳”。“冖”与“兔”联合起来表示不断向上顶起覆盖物,引申义为“内心不平”。在选文中,面对深似大海的冤情,善良、本分的窦娥是如何表现的?她的内心是否经历了一些情感变化?请你研读人物的唱词、说白,走进窦娥的内心世界,感受窦娥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变化,完成学习任务单。

步骤1:学生根据任务情境,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人物典型形象及内心情感变化的代表性语句,完成学习任务单。

步骤2:学生分享交流观点,依据文本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及产生情感变化的原因,补充修正学习任务单。

学习活动四

情境与任务:第三折的高潮在于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在被押赴刑场的过程中,窦娥痛斥苍天不辨忠奸,临行前却又指天立誓,许下三桩誓愿。你如果看待窦娥痛斥苍天与指天立誓这一前后矛盾的行为?

步骤1:默读课文,圈画、分析关键词句,填写学习任务单。

窦娥痛斥苍天是因为____________。窦娥指天立誓是因为____________。我认为前后矛盾的行为背后所反映的是____________。

步骤2:小组讨论交流,整合自己的观点,列举相关的证据并作简要说明,准备向全班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争取得到同学们的认同。

步骤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步骤4:交流之后,进一步修改完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