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本特点 教得集中精粹
作者: 李华平【学生视角】
对郁达夫的散文,高二学生难以读懂,对其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难以领会。
【教学设想】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不提出统一要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重在把握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技巧,突出语文本体性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把握文眼,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说明:以理解情感为主线
【教学步骤】
一、捕捉艺术初感
[教学意图]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最近发展区。
要求:
1.有声朗读。
2.抽取学生谈阅读感受,觉得好懂吗?懂得了些什么?
二、理解思想感情
[教学意图]从整体上初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要求:将标题补充完整:
(1)故都( )的秋 (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2)故都的( )秋 (填一个字)
明确: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一方面通过文眼理解;
一方面通过对全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来理解。
三、理解对比手法
[教学意图]通过对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眷念。
1.第2段,是直接写北国秋“清”“静”“悲凉”的吗?可以去掉吗?
明确:这是写南国的秋,通过对比,表现北国秋来得直接、来得完全十足。
2.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还有一个地方?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2自然段
作用:色彩浓厚,回味隽永。
3.这两个段落,都是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可否去掉一个段落,或者将二者进行合并?
4.这一、二段和最后两段所表达的感情是否完全一样?
第1、2段,重在表达向往之情;第12、13段侧重表达眷念之情。
四、训练片段朗读
[教学意图]通过朗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出感情:向往之急切、眷念之深沉
五、课后作业练习
要求:课后自读,做好批注
[教学意图]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勾画作者写秋味的语句;
2.做好批注,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执教反思】
1.学生竟然找不到“故都( )的秋”空白处该填什么。这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不过此时笔者的引导还不错:“一般说来,能够统帅全篇的词句常常在哪个位置?”学生回答:“开头或结尾”。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从开头或结尾处找恰当的词语填进去。学生很快找到了,“清,静,悲凉”。这实际上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2.有同学在补充标题“故都的( )秋”时,填了一个字“暖”。她说:“尽管全文作者都在写秋之冷清,萧索,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北国秋的向往与怀想,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这种理解,应该说,已经把文章读懂了,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这种深度,一定超出了很多同学的理解。当然,懂得内容只是阅读学习的一个方面,对文本的解读,还包括对手法运用的揣摩、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学习作者写景的技巧
学生:成都石室中学2007级8班学生
一、进入新课确定方向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秋,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初中高中所学过的描写秋的诗句,你看,在头脑里边一下能够想起哪些句子?前后两个同学相互说一下。
(生热烈交流)
师:好,我说前边,同学们说后边,我们一块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停车坐爱—— ,
生: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怎么讲?
生:因为。
师:很好,“坐”是因为的意思。
师:月落乌啼—— ,
生: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无言独上西楼——
生: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非常好,我们都觉得这些句子挺好。现在请接下来思考一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散文《故都的秋》怎么写秋的。秋景是诗人文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景色,很多人都写过。今天我们看一下郁达夫他是怎么来写秋景的?
二、解读写景选材特点
1.从整体理解写景选材特点
师:请同学们思考第一个问题,作者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请在文中勾画出来,给它下边画一个双横线。
(生阅读文本作笔记,师巡视)
生:槐树,落蕊,秋蝉,秋雨,果树。
师:果树,都写了哪些果树?
生:枣子树,柿子,葡萄。
师:好,写了这么多树。好,请坐下。请大家注意思考第二个问题,作者所选取的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共同、共有的特点?
生:秋天的。
师:有的说秋天的,这还需要你说吗?故都,作为故都北京,可写的东西非常多,能一下想到北京的东西非常多。
生:烤鸭。
师:马上想到烤鸭,那除了烤鸭还有什么?
生:天安门,毛主席,故宫……
师:好,就大家所想到的,但作者并没写这些。作者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请前后同学交流一下。
(生交流)
生:一种很宁静、很淡然的感觉。
师:宁静、淡然。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生:说不清楚,就是感觉吧。
师:就感觉到宁静的,你们其他几个同学都是这个答案吗?
生:基本上是,只不过还有。
生:他写的景物要切题,题目是故都的秋,肯定要描写跟秋有关的事物,然后他描写的事物都代表秋天的那种典型的形象。
师:哦,代表秋天的,故都秋天的典型的景物。哪些很典型?
生:槐树,秋蝉,秋雨,秋天北方的果树,就是能代表那种很典型的形象,能让同学领会到的他的思想感情。
师:如果要说典型的话,写北京秋天的景色最典型的,为什么不写西山的红叶呢,红叶更典型。我们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红叶肯定是最典型性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
生:我觉得不是说它不典型,而是这些东西很平常,很普通,对于一个在北方生活的人来说,我觉得他最主要是写故都的秋,如果它是故都,他对它肯定有不同于别人的那种感情。北京的故宫啊香山啊,是一般的外人都可以感受到的东西;而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故都、故乡有特殊感情。只有这些十分平常的东西才能表现出作者对于故乡的特殊感情,“一草一木总关情”。
师:这样看来,最要紧的不是典型,最要紧的是这些一草一木,这些很细小很平常很普通的景物已经融入作者的血液当中,那么多的东西信手拈来,并且不同于一般人的大而化之,什么故宫啊天安门啊,什么长城啊,什么典型的这些红叶啊。作者是大家都见到的就不说了,只说他所见到的非常普通非常平常的这些景物。请同学们做好笔记。作者在选材这一块,他选取的是最平常、最普通的景物。
(师板书:平常普通)
师:刚才好像有同学在XX同学回答时还在举手,说明有不同看法,是吧?
生:不是,只是稍微有一点补充。
生:我觉得,他写这些东西也很常见的,也是烘托一个氛围,北京的秋味不只在香山,它是无处不在的,很浓郁。
师:哦,对,说明故都的这浓浓的秋味无处不在,就在那最普通最平常的一些景物上。
2.从局部理解写景选材特点
师:好,我们看一下,哪一种景物最普通最平常?
生:秋雨。
师:哦,秋雨最普通。好,那我们看一下,作者怎么写秋雨的?用了什么样的词语,勾画出来。
生:“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师:嗯,那么最要紧的是哪几个关键词?
生:“奇”“有味”“更像样”。
师:怎么体现出来的?作者说这样的话在文中有没有体现?怎么体现它的“奇”,怎么体现它的“有味”,怎么“更像样”呢?
生:我觉得应该表现在“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我觉得这个就表现了奇,南方应该没有这样的情形。
师:他这个雨是属于什么啊?
生:阵雨,雷阵雨。
师:大家注意抓住几个关键词语,请看阵雨什么特点?体现在哪里?
生:来得快,去得快。
师:对,说得好。来得快,去得快。请在旁边做好笔记。要善于提取一些关键词语,把握关键词的信息,理解文本。看,“忽而来一阵凉风”—— “忽而”,这个词同学们需要掌握。“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一会天又晴了”,这属于“奇”。继续说。
生:有味,我觉得就是后面,“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这充分表现出在秋雨里故都人的感受,以及秋雨里的味道。
师:什么味道?
生:应该是——(小声地)闲适。
师:说不出?什么味道呢?不能说的味道,是什么味道呢。好,这样,前后左右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师:好,有没有哪几个同学讨论出结果来了。怎么体现出它的有味、像样的?
生:多半是一种人情味。
师:人情味,这雨怎么有人情味呢?
生:因为雨是人们常写的一种素材嘛,下雨了大家都坐在一起,一种朦胧的人情味。
师:出来散步,一种人情味。他说这是一种朦胧的人情味。好,还有没其他见解?
生:由于他这里说,是那些人下过雨后出来逛嘛,这就不像南方一样,如果下暴雨你出来逛一下试一下,那个雨就很猛烈,北方的雨就很温和那种感觉,并不像南方雨很犀利很猛烈。
师:他的意思是北方的雨很温柔,够味在哪?很温柔。好,还有没有其他看法?一个同学说是这个雨啊下的有味是人情味,一个同学说北方的雨啊很温柔。听我读读,看你能不能理解到。
(师读)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深深地叹气)天可真凉了——(拖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生笑,模仿)
师:听我刚才读,你听出答案没有?这北方的雨“有味”“更像样”在哪个地方?
生:雨下来之后,就给人一种很舒服、很闲适恬淡的感觉。
师:闲适恬淡,对,同学们在旁边注明,从写人的这个角度来说,它表现出人的闲适、恬淡。那么是不是这个闲适、恬淡就是北方的雨的特点?在他写的北方的雨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请注意,什么是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呢?我再读,“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注意这是什么季节?
生:秋天。
师:他们穿的什么,很厚的青布单衣,有的穿的是夹袄,那说明这个秋天很冷、凉,对了,更加突出这个凉字,更像秋天的那种凉,突出这个味,明白这个意思没有,凉这个字,有点冷,写在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