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的高中语文“精准”文本细读

作者: 陈婷

大单元视域的高中语文“精准”文本细读0

摘 要 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为例,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依据教材“单元提示”及课文的“学习提示”,围绕大概念,在每一课时、每一个环节学习中的知识、概念、技能和策略等,让文本细读成为最根本的联系点,明确读什么,落实能读懂,掌握怎么读,做到“精准”阅读,让教学评一体化,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 大概念 文本细读 “精准”阅读

语文大单元教学就是在“学科大概念”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而“无论是单篇教学,还是单元整体教学,首先要做的是文本细读,只有读懂文本,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的方式。”[1]

那么,在大单元教学视域下高中语文如何开展文本细读,如何做到“精准”的文本细读?这里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为例,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依据教材“单元提示”及课文的“学习提示”,围绕大概念,做到“精准”阅读,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

一、“精准”文本细读:明确读什么

文本细读的“精准”,首先应在明确读什么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精准”阅读。大单元教学就是“打破了文本之间的壁垒,建立文本间的联结,既继承了单篇教学注重文本细读、稳扎稳打的优点,又融合了整体关照下的文本比较阅读、任务驱动的主动阅读”,[2]这样就可以规避主次不分的教学套路,从而做到“精准”的文本细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是小说单元,而小说教学的着力点,就是“交给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知浅到知深的方法。”[3]依据教材“单元提示”及课文的“学习提示”,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社会与人生”,五篇选文都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再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确定该单元的大概念为:赏析与批判。围绕大概念,在每一课时,每一个环节学习中的知识、概念、技能和策略等,让文本细读成为最根本的联系点,从而整理出该单元知识内容的结构,如表1。

这里以《促织》和《变形记》的比较阅读为例,它们都是在荒诞的情节中,表现异化的悲剧。而荒诞的情节怎么找?怎么读?这就需要“精准”的文本细读。很明显,《促织》和《变形记》最大的相似点就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从而促成了情节的发展或转折。那么,“突发事件”的转折点在哪里呢?

《促织》的转折点,在于“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其一,促织死了;其二,整个家庭的希望也落空了;其三,成名的儿子也因其母亲的大骂而坠于井,气息微弱。但是,当剧情跌到谷底时,却又发生了转机,成名的儿子化身为促织,大战四方,从而让整个家庭“裘马过世家”。《变形记》的“突发”在于“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两篇文章不同的是,《促织》的转折点在文章的中间,而《变形记》的转折点在文章的开头,而相同的是情节的荒诞,但荒诞之中又包含着真实,而正是这真实的细节,在对比阅读中,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悲哀与社会的悲剧。

因此,明确读什么的关键在于按照文本的基本环节,即情节、人物、主题、结构、语言、环境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从而读出文本的异同,读出文字背后的多重涵义,做到有的放矢,精准阅读。

二、“精准”文本细读:落实能读懂

文本细读的“精准”,其次应落实在能读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精准”阅读。大单元教学就是以主题、内容等聚合课文,以两篇或三篇组合为“课”,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方式,与大观念相承接,从而在单元学习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中读懂文本,做到系统化地掌握。这样才可以规避在单篇独立的课文教学中,既无法拓展广度,又无法挖掘深度的问题。

如《促织》和《变形记》的比较阅读,主题都是异化的悲剧,即社会所导致的人的异化而造成的悲剧。那么异化的悲剧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给予学生文本的主题,学生就能读懂?很明显,唯有通过“精准”的文本细读,才能真正把主题读懂。

从读者的视角来看,人的“异化”不只是在环境的压力下,人的躯体的变化,更在于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失去尊严,成为非人。正如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促织》的悲剧在于,在社会的逼迫下,以牺牲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代价,才能“受促织恩荫”,“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结局看似以喜剧收尾,但是其飞黄腾达,却是建立在老百姓的疾苦之上的,其深层意义还是在批判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朽。而《变形记》的悲剧则在于,格里高尔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既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而且还丧失了自我,最后惨遭毁灭的命运。节选部分的结局,只写到了父亲暴跳如雷,最后鲜血淋漓地把他推进了房间里。这与他千辛万苦,竭尽全力终于来到了妈妈的面前,“他相信,最终摆脱一切痛苦的时刻已近在眼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那么地为家人着想,但是最终还是被家人抛弃。通过两篇文本的对比阅读可以发现,他们的异化,已不单单是他们身躯的异化,更在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都被异化。虽然他们还有人的身躯,但是精神与灵魂早已被社会异化。整个社会从上而下的悲剧,不止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从作者的视角来看,《促织》和《变形记》虽然出自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作者之手,但相同的是,善良的小人物都惨遭社会的摧残,最后遭受变形的结果。这无不告诉我们,善良的小人物,终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管他们怎么努力,都会被社会与时代裹挟着前进,遭受一系列的碾压与重造。而他们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是一个个不断被社会异化的过程。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无能无力,悲剧早已注定。作者只是通过“异化”这个“放大镜”,放大了社会的丑恶,从而揭示社会的本来面目,让人们意识到病态的社会,终究会把每一个有价值的人给吞噬掉。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只能在感叹荒诞的情节之余,深刻地认识到这异化的悲剧,从而让自己对现实有更批判的认识,对经典有更深厚的把握。

三、“精准”文本细读:掌握怎么读

文本细读的“精准”,最后应在掌握怎么读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精准”阅读。大单元教学就是“通过大概念把不同的内容,情境和案例联结起来,让学生解决一个个情境中的问题”,[4]从而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所积累的学习经验,能迁移到生活世界中,真正做到真实情境下的真实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变,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而真实情境的创设,可为生活的真实,也是艺术的真实,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成学科知识的结构化。劣质的情境设置,就是让学生“一味地依靠‘情境’读书,那不是读书,而是玩耍,是提升不了阅读能力的”,[5]就更别说延申出来的写作能力了。而优质的情境设置,就是从文本出发,给学生一个具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读懂人物,了解文本,把握问题,从而做到“精准”的文本细读。

这里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为例,通过“时空穿越”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情境意识,在此时、此刻、此境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落实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单元教学创设以下问题:

假如时光能够穿梭,你回到了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成名、格里高尔所处的时代,你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一生,你觉得谁才是“生活中的英雄”?依据本单元的文本内容,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想法。

本单元收录了五篇文章,即鲁迅《祝福》、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蒲松龄《促织》、卡夫卡《变形记(节选)》,五篇文章都是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回归特定的时空背景,阐释问题。为了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立场意识,在看待问题时有辩证思考,并且对文章的思想与逻辑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创设这个问题。这也与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一“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相对应。该题的关键在于多种角度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立意,再按照以下的评价量表进行小结,从而做到教、学、评一体化,让学生重回到文本细读中去掌握怎么读。如表2。

掌握怎么读,就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而是从大单元教学的主旨出发,按照整合的逻辑理念,把单元中的课文放在同一个大概念之下统筹起来,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思维方法。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视域下高中语文的“精准”文本细读,就是要明确读什么,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掌握怎么读,就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掌握怎么读,就是让学生从知浅到知深,从学习论到方法论,真正做到在真实情境下的真实学习,提升其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怀章.高中语文单篇与单元整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语文学习,2022(10)

[2]朱雪雪.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大单元建构与设计——以高中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9)

[3]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2.

[4]刘 蔓.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90.

[5]任海霞、管然荣.课文尚需“篇篇读”——对“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认知与反思[J], 中学语文教学,2021(4)

[作者通联:广东揭阳普宁市城东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