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的艺术:传统与现代小说观念之比较

作者: 胡根林

叙事的艺术:传统与现代小说观念之比较0

摘 要 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为小说单元,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将在这一单元第一次集中接触小说这一文体。对此,单元大概念或核心学习目标可定位为:叙事的艺术——理解和赏析不同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深化对小说体裁的一般理解,而且要学会辨析传统和现代小说观念的不同,体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小说作品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叙事 小说 表达效果

【任务群解读】

本单元属于课标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所选的五篇小说古今中外皆有,类型多样,风格各异,都属于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学生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本单元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又要注意指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写法,特别是小说这种文体所独有的一些手法;既要深化学生对小说体裁的一般理解,又要让学生理解传统和现代小说观念的不同,体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说家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人生,借鉴小说的写法虚构故事,在阅读、思考、观察和写作的融合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小说作品,对所谓的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耳熟能详。本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第一次集中接触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因而其单元大概念或核心学习目标要有所超越。对此,我们把核心学习目标定位为:叙事的艺术——理解和赏析不同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理由有三:

其一,从叙事艺术,尤其从叙述视角进入小说阅读,更接近小说文体的本质。

传统上,小说往往被定义为通过人物、故事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基本特征就是: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情节、背景,具体的环境描绘。但随着小说观念的嬗变和演进,人们逐渐意识到小说虚构的本质。叙述学和文体学背景下的小说通常被定义为用散文写出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这一定义认为小说最重要的特点是虚构(“撒谎”成了小说的本性)。虚构的合法性使小说摆脱了说明、推理、澄清事实等世俗行为,且背离了“真实”“反映”“模仿”等现实主义成规。“如何讲故事”成了一种最富有挑战性的小说技巧。

其二,本单元有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对叙事艺术的重视体现了小说观念演进的关键点。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主要分野在于:如果说传统小说往往依靠无限的视野叙述一个有限的世界,那么现代小说则常常透过有限的视角叙述无限的世界。

从中国小说观念的演变来看,传统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特点,由“话本”发展为章回小说,向来重情节,通过情节表现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鲁迅在小说创作中“不为常俗所囿”,把改变“旧传统”和创造“新的文艺”结合起来,把“取材异域”和“自出新裁”熔为一炉,为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开拓出一条新路,因此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本单元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和《促织》(蒲松龄)属于传统小说,鲁迅的《祝福》则已具备现代小说的特点。

从西方小说观念的演变来看,传统小说一般指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小说,现代小说指20世纪初及以后的小说。19世纪初期与中期,小说创作已形成了一套近乎固定的模式,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设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制造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等等。但自19世纪末以来,这样的小说模式遭到了反传统现代流派的批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纷纷出现,向传统的小说模式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并逐步为读者接受,乃至成为西方小说的主流。本单元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就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有传统小说的特点,而卡夫卡的《变形记》则是典型的现代小说。

其三,从本单元读写一致的角度看,叙事的艺术是读和写的主要结合点。

一般意义上,小说作品的阅读可以涉及题材、思想意义、艺术手法、创作风格等诸多角度,也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但教材单元写作任务后面的知识短文《叙事要引人入胜》把学习的重点集中于“叙事”上来,并把小说家视为“讲故事的人”,这是很耐人寻味的。这提示我们,不单单是写作教学,阅读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在“怎么讲”故事上多用些心思,引导学生多关注小说作品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将小说阅读经验迁移到小说写作上来。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的小说单元,目标定位为:领会小说这一体裁的价值,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领略小说多变的叙事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把握文学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

2.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观察与批判”,五篇小说都是名篇佳作,鲁迅的《祝福》以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引发读者深深的同情,进而思索造成她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落难英雄林冲一忍再忍,委曲求全,直到被逼无奈奋起反抗的曲折经历,展现北宋黑暗残酷的社会对良善者的逼迫;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可悲、可怜、可恶、可恨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塑造,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幽默讽刺语言下批判的力量;蒲松龄的《促织》以人幻化为虫的离奇情节,将幻想与现实熔为一炉,寄寓了深重的社会批判;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冷峻的叙述笔调,将主人公格里高尔化身为虫后的种种遭遇一一展现,体现了现代人巨大的生存困境。本单元的作品涉及中国古典小说、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现代派小说,类型丰富,风格迥异,它们观照现实生活,饱含对生活的冷静观察和严肃思考。

3.学情分析:(1)生活经验:学生有观察周围生活的体验,但体验不丰富、不深刻,对于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比较陌生。(2)语文经验:学生有丰富的小说阅读经验,知道小说三要素,但对小说文体缺乏本质性理解;写作叙事性文章的经验相对丰富,但是运用多种手法创作小说来反映生活现实的能力较为薄弱。

4.单元大概念:(1)学习人文主题——观察与批判;(2)语文学科大概念:从叙事的艺术角度理解和赏析不同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3)写作:尝试写一个虚构故事。

二、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梳理本单元小说的情节内容,了解和赏析设置悬念、先抑后扬、反转等叙事技巧。

2.分析小说选取的叙述视角、人物语言、细节是如何为小说主题服务的,并鉴赏其表达效果。

3.探究时代背景与小说的主题意义、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意图之间的关系,评析小说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4.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事情的原委、环境的独特,构建彼此的联系,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细节,进行虚构故事创作以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三、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学校文学社要办一期原创小说专刊,你作为文学社的负责人,尝试自己创作一篇小说,并策划、组织专刊,同时为专刊写一篇刊首语。

子任务1:学习本单元五篇小说的叙事艺术,探究其表达效果。[回应单元目标(1)(2)]

子任务2:写一篇刊首语,一方面表达你对小说的文体本质的理解,另一方面集中评述专刊中的原创小说在叙事方面的特点。[回应单元目标(3)]

子任务3:尝试创作一篇小说,体现一定的叙事技巧。[回应单元目标(4)]

四、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走进小说,形成阅读初感(11课时)

(1)创设单元学习任务情境: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小说,原来是生命旅途中的一面镜子。”就揭示社会人生的真相与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而言,小说无疑是最重要的文学体裁。那些经典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曲折离奇的命运,一幅幅广阔的时代画卷,都会令人为之感叹、为之动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神奇的小说世界。

(2)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概括小说故事、梳理情节脉络是走进小说最直接的方式,让我们先来感受作家笔下的“人”与“事”。

步骤1:阅读本单元的五篇小说,概括故事,梳理情节,完成学习任务单1。

叙事的艺术:传统与现代小说观念之比较1

步骤2:画出人物命运图,注意用精简的语言概括每一个时间节点,标出影响人物命运走向的突发事件。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本单元的小说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形成对小说创作情况的基本了解。

步骤1: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完成学习任务单2。

叙事的艺术:传统与现代小说观念之比较2

步骤2:任选本单元的一篇小说,结合查找到的材料,写一段你的阅读初感。

步骤3:分享与交流。

2.单元突破课:单篇精读,理解小说的独特性(3课时)

(1)《祝福》精读课教学活动设计(2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鲁迅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祝福》是其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更别具意义。通过梳理人物的生平,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及形象变化。

步骤1:梳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完成表3。

叙事的艺术:传统与现代小说观念之比较3

步骤2:完成表4,对比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分析祥林嫂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变化。

叙事的艺术:传统与现代小说观念之比较4

步骤3:绘制祥林嫂的命运趋势图(横坐标为年龄,纵坐标为幸福度),并结合图表推测祥林嫂的死亡原因。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丁玲曾评价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社会环境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空场所和在主人公周围活动的次要人物等要素,这些要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物的命运。那么是谁将这个原本勤快踏实的女人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都有哪些人要对祥林嫂的死亡负责?

步骤1:研读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说说《祝福》中人物的哪些思想、行为与祥林嫂的死有关,并在表5中列出“杀害”祥林嫂的嫌疑人名单,记录嫌疑人的形象及其“犯罪”动机、行为。

叙事的艺术:传统与现代小说观念之比较5

步骤2:组织微型学术沙龙,讨论“杀害”祥林嫂的嫌疑人以及背后可能的理由。

步骤3:讨论“祥林嫂在生命向下坠落的过程中做过抗争吗?”以此来分析人物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

步骤4:分析鲁镇与祥林嫂的命运的内在关联。

学习活动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