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上旬2023年第7期

中学语文·上旬

中学语文·上旬2023年第7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学语文》杂志创刊于1958年,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是我国最早的优秀语文期刊之一。办刊宗旨:倡导教学新的理念,引领教改新的潮流,传播教研新的成果。坚持贴近时代、贴近读者的编辑思想,展示名师、名校、名人风采,扶持教坛新秀,将最新的信息、最精的成果、最佳的设计展现给读者。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理论探索、名师风采、教海拾贝、单元教案、学习语言、阅读教学、课文探胜、争鸣园地、质疑问难、写作津梁、复习备考、高考回眸。

目录

理论 | 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一条新的语文教学原则

摘 要 语文教学需要遵循一条新的教学原则——“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课标理念的要求、语境教学的特点以及解决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的需要决定的。遵循该原则要做到“正确把握情境的内涵”

理论 | 语文教学岂容把心思用在猜题上

摘 要 每年高考结束后,总有人通过网络炒作自己押到了高考试题。姑且不论此种言论是否属实,单就语文学科,特别是作文而言,即使押到高考题,考生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为语文答题和写作需要考生在掌握一般的答

名师频道 | 叙事的艺术:传统与现代小说观念之比较

摘 要 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为小说单元,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将在这一单元第一次集中接触小说这一文体。对此,单元大概念或核心学习目标可定位为:叙事的艺术——理解和赏析不同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单元学习

名师频道 | 语文观课评教的学习取向

摘 要 学习取向应成为一线语文教师观课评教活动首要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理论的理解、对何以如此与如何可能两个关键问题的追问、对研究取向与学习取向互动共生的认识构成知识基础;判断正例还是反例、凝练知识是两个

名师频道 | 2023年高考语文新题新论

摘 要 2023年的高考已经落幕,高考语文试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202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对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新出题方式以及学生在语

教学 | “理解模型”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阅读教学的“理解模型”包含着明确阅读目的、聚焦写作手法、运用理解方法、运用思维技能、链接背景知识五个维度,该模型对阅读目的的强调,对阅读过程中理解方法、思维技能的强调,有助于克服当前阅读教学的

教学 | 特殊的普遍性 普遍的特殊性

摘 要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作为革命文学的经典作品,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而为了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更合理地挖掘“这一篇”的教学价值,教师需要通过文体辨析,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发现其特殊性;通过

教学 | 基于语用学对话理论的话剧阅读教学

摘 要 话剧对话以“话题”统摄下的话轮转换为基本运行机制。话剧对话的言语异动是作者实现塑造人物形象、制造戏剧冲突、设计潜台词等创作目的的重要手段。所以,话剧阅读教学理应以基于话题转换的剧情梳理为前提,

教学 | 思维可视化让写作进阶有路可循

摘 要 高中生在写作中常出现审题不准、立意不高的问题,对此,教师可借助图表和有效追问等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精准审题、拓宽思路、提高立意,从而实现写作进阶。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让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有

教学 | 百年情书家国义 志士赴难永铭记

摘 要 自《与妻书》入选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来,如何站在新的历史阶段上好这篇课文,如何让学生感受革命志士的浩然之气和家国之义,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从三重矛盾、三重身份、三个阶段出发

教材 | 如何理解《故都的秋》中“清”的特点

摘 要 《故都的秋》深情赞美了北国之秋的三个特点:清、静、悲凉。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清”的理解往往不一致,甚至存在较大争议。到底应该如何对“清”的特点进行理解,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细致

教材 | 共时的“乐”与历时的“悲”

摘 要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文本通过对小石潭景物的细致描绘,凸显了小石潭清幽的特点,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基于此,笔者从共时的“乐”与历时的“悲”的角度切入,

教材 | 活用 精用 适用 实用

摘 要 语文学习需要助读系统。助读系统的运用既要体现活用、精用、适用、实用,也要做到适度、适量、适时。教师合理有效地运用助读系统,既可以补充、丰富、拓展学生的认知,也可以促进师生的共鸣与争鸣,以及使学

课改 | 新课标视域下中考语文命题的三大要素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中考语文命题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对此,本文从命题材料、试卷形式、试题考点等三大要素入手进行了深

课改 | 教学论文的写作框架建构

摘 要 教学论文的写作框架,建立在写作者认知理性的基础之上。于初学者而言,教学论文的写作框架可以采用三种方法搭建:因灵光一闪的立意而寻找并搭建适宜的写作框架;因某一要素的触动而先完成某一构件的建构,继

评价 | 任务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再认识

摘 要 2023年高考结束,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面对高考试题的变与不变,语文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作出应对,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以高考命题思路与发展方向为基点,对新课标提出

评价 | 把握内涵 辨析关系 判断表述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

拾贝 | 借助知识性读物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摘 要 知识性读物具有语言准确、逻辑清晰等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教《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借助品味语言风格,分析句间关系,探究写作目的等方法增强学生思维的准

拾贝 | 改革是一种惯性

摘 要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在对语文改革发展历史的梳理中,总结了语文改革的基本问题及总体规律,指明了语文教学改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