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域下的教学选材

作者: 梁艳 詹静

摘 要 像写作一样,教学也是需要选材的。在单元阅读教学的选材中,材料就是这一单元里的课文。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往往需要选用“几篇”课文。在解决不同问题的时候,同一篇课文又常常被重复选用。一个单元的教学,往往需要多次选材。本文认为,每一次选取的课文,先用谁后用谁,有四种常用方式可供参考:辐射式选材(1+X)、聚焦式选材(X+1)、层递式选材(X→1)和映衬式选材(1→X)。

关键词 统编教材  单元阅读  教学选材

在单元阅读教学的选材中,材料就是这一单元里的课文。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我们往往需要选用“几篇”课文: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我们往往需要选用“这几篇”课文;为了解决“那一个”问题,我们往往需要选用“那几篇”课文。通常的情况是,有的课文既在“这几篇”里,又在“那几篇”中,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这篇课文,在解决那个问题的时候也需要这篇课文,同一篇课文被重复选用。

一个问题,一次选材。

一次选材,需上一堂课甚至几堂课。

为了上好这一堂或这几堂课,安排好所选课文的顺序——先用哪一篇,后用哪一篇——就显得尤为重要。无序地将课文堆积在课堂上,只会导致课上得一团糟。

那么,如何有序地选材呢?本文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为主例,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所在单元为辅例,说说选材的四种常用方式:辐射式选材、聚焦式选材、层递式选材和映衬式选材。

一、辐射式选材(1+X)

辐射式选材指选取单元里具有某个相同特性或功用的课文或文章(有的课文不止一篇文章,如《〈世说新语〉二则》这篇课文就有两篇文章),将其中一篇作为教学的例子(1),其他几篇作为“举一”之后的“反三”辐射材料(X)。其表现形式为:1+X。

烘托|《春》+《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

先看《春》,再看《春》的辐射。

《春》的主体部分主要运用了“烘托”手法。为了写“春”,作者写了嫩草繁花、和风细雨。这是春之景。

为了写草之嫩,作者写了草地上(边)嬉闹的孩子。假如草不嫩了,长长了,那孩子们还敢在上面坐、在上面躺、在上面滚吗?那硬硬的草茎还不“戳”得孩子们乱叫?那有着“锯齿”的草叶还不“割”得孩子们酥痒?在这样的深草地里踢球、赛跑,那球滚得动吗,那人还不被绊倒?那样,孩子们哪还有心情在上面嬉闹!可是你看,作者写得多么欢悦!——“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至于孩子们在何处“捉迷藏”,那一定不是在浅草地上,而是在浅草地边的沟沟里。——这简直就是我们儿时生活的再现!

为了写花之繁,作者写了花下的蜜蜂和蝴蝶。假如花只有稀稀疏疏的那么几朵、几十朵、几百朵,蜜蜂和蝴蝶就算来,也不会“成千成百”“大(大)小(小)”地来,更无心像孩子一样,在花下“飞来飞去”地嬉戏、玩耍。

为了写风之和,作者写了风中的鸟儿和牧童。假如风大,那鸟儿敢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那窠巢,还不被大风吹散?假如风大,那鸟儿会有心情“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那喉咙,还不被大风吹“哭”?假如风寒,那牧童会爬上容易招致寒风的高高的牛背?只怕会任由牛儿在河边慢慢吃草,自己却躲到河弯处、土坝下蜷缩起来吧。假如风寒,那牧童会有心情将短笛吹得“成天在嘹亮地响”?只怕吹不了一会儿,那手就要缩进怀中,那笛声只会有一会儿、没一会儿地在空中飘散了吧。

为了写雨之细,作者写了雨中的行人和农夫。假如雨大,乡间小路上的泥不就一下子被冲走了,留下来的不就是坚实的路?走在这样的路上,行人们还需“慢慢(地)走”?况且,天都快黑了(“傍晚时候”),行人们还不快快赶路?假如雨大,那地里的种子还不被冲到土的外面来,最后还不让鸟儿们啄食干净?这样,农夫们在天快要黑的时候还会“披着蓑,戴着笠”,闲适地在“地里工作”?

孩子们在追逐、嬉闹→嫩草→春天

蜜蜂欢闹,蝴蝶欢飞→繁花→春天

鸟儿欢叫,牧童欢吹→和风→春天

行人慢走,农夫慢忙→细雨→春天

至此,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雨的四季》和《济南的冬天》了。这就叫“1+X”,这就叫“举一反三”。看《雨的四季》,同样是写春天,同样是为了写春雨的“细小”,作者是怎样将其烘托出来的?看《济南的冬天》,为了写济南冬天的“温晴”,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景物,用了怎样的手法?

看《雨的四季》:为了写春雨的“细小”,作者分别写了树叶、花苞、小草和空气。

写树叶时,说春雨洗淋过后,“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试想,假如洗淋树叶的不是细雨,而是大雨,雨停后,那一片片椭圆形的树叶会像“明亮的眼睛”?恐怕是“模糊的眼睛”在不住地“流泪”吧。

写花苞时,说“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纵观全文,这里的“少女”指小姑娘:春雨,小姑娘一样可爱→夏雨,少女一样怒放→秋雨,少妇一样端庄→冬雨,老媪一样平和。那么小姑娘撒娇时,会是怎样地“哭闹”呢?那眼泪啊,就像是挤出来的,挂在睫毛上半天都不肯滴下来,也不肯拭去,就想留给大人们看。那花苞上的水珠子呢?因为洗淋的是细雨,甚至是毛毛雨,所以雨过后,留在花苞上的雨水一定只是薄薄的一层,自然,那雨水流成的水珠子,就像小姑娘娇媚的眼泪,不,“比小姑娘的眼泪还娇媚”,挂在花苞上,长长亮亮的,摆呀摆,半天也不肯掉下来。

写小草时,说“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春天里,“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春》)。细小的雨慢慢飘飞下来,将浅层的土由外到里一点点浸泡,那蚯蚓也就慢慢开始翻动了。此时的小草就像这复苏的蚯蚓,也开始在土里翻动了,最后悄悄从土里钻出来。此时,人们仿佛能听见那柔软的身体与土地摩擦的声音。

写空气时,说“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因为细小的春雨慢慢将冬天留下来的干燥空气里的尘埃从天空中带下来,空气也就慢慢变得清新、干净了,仿佛能闻到那还没有长出来的果子的芳甜的味道。此时的人们,不禁要耸耸鼻子、抿抿嘴唇了。

树叶亮→春雨的细小

花苞滴→春雨的细小

小草动→春雨的细小

空气新→春雨的细小

再看《济南的冬天》:为了写济南冬天的“温晴”,作者主要写了冬天济南里的晴山温水。

为了写山之晴,作者写了山上的小雪和斜阳;为了写水之温,作者写了水上的树影和藻、萍。地处北方的济南,冬天的山上不过是“下点儿小雪呀”,而且黄昏之时,山上还出现了“微黄的阳光”。与“万里雪飘”的北方相比,济南的山算不算是晴朗的?与“千里冰封”的北方相比,济南的水“不但不结冰”——垂柳倒映,水上还生长着浓绿的藻、萍。你说,这水,算不算是温暖的?温水、晴山就这样将济南冬天的“温晴”烘托了出来。

济南的山:北方无大雪→(就算是)晴朗的冬天

济南的水:北方不结冰→(就算是)温暖的冬天

只是在写“小”雪的时候,作者还写了:

山树上的雪——只“一髻”;

山尖上的雪——只“一道”;

山草上的雪——“一道儿白”,还“一道儿暗黄”;

山屋上的雪——只是“卧”着,像小小的生命。

像这种从不同角度反反复复正面写“雪”的手法,叫渲染。这便为下一次的选材作了铺垫。

二、聚焦式选材(X+1)

聚焦式选材指选取单元里具有某个相同特性或功用的课文或文章,将其中几篇作为教学的例子(X),余下一篇作为“举三”之后的“反一”聚焦材料(1)。其表现形式为:X+1。

渲染|《济南的冬天》《春》+《雨的四季》

烘托是从侧面写,渲染是从正面写,而且是反复从正面写。写一次不叫渲染,写两次很难说,写三次、四次、五次那就一定是渲染了。由于学生刚步入中学,写作往往是写到一处,写了一两句话就写不下去了,写到另一处,又是写了一两句话就又写不下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此次选材我们采用“举三反一”即“聚焦式”选材方式,先共同学习《济南的冬天》和《春》,再把《雨的四季》交给学生自学。

看《济南的冬天》。为了写雪之“小”,作者先写了山树上的小雪,又写了山尖上的小雪;或许,这还不足以展现济南冬天的雪小,所以作者又写了山草上的小雪、山屋上的小雪。一连四次从不同角度写山雪之小,这总可以说济南冬天里的山雪着实“小”了吧。如此小的山雪,能说济南的山不是晴朗的?北方的许多地方还在下大雪呢。

再看《春》,为了写草之嫩,作者先写了“运动觉”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又写了“触觉”中的小草——“嫩嫩的”,还不够,就又写了“视觉”中的小草——“绿绿的”。虽说“绿绿的”草不一定是春草,但春草一定是“绿绿的”。为了写花之繁,作者先写了果树花,后又写了野花。写野花时,先写它“杂样儿”,有叫得出名字的(“有名字的”),也有叫不出名字的(“没名字的”)。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开在一起,能不显“繁杂”?接着写它“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又“像星星”,让人觉得繁星点点,又眼花缭乱。这野花,能不叫“繁荣”?繁杂、繁荣,野花之繁也。家花,略说。为了写风之和,作者先写它“吹面不寒”,又写它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最后写它带来些“新翻”的、混着“青草味儿”的泥土的气息。这一连三次从不同角度——温度觉、触觉、嗅觉——正面写风,把风之和给渲染了出来。为了写雨之细,作者先写它“像牛毛”——细而密,又写它“像花针”——细而亮,接着写它“像细丝”——细而柔,最后写它“笼”在人家屋顶上,“像一层薄烟”——细而轻。春雨之细,细中有异。这真是一次“层次分明”的渲染。虽说作者自己并不喜欢这篇为中学生写的“范文”,但它的确是初学写作者学习的榜样。

最后看《雨的四季》。问题:同样写雨(过渡),作者是如何将夏雨的“怒放”渲染出来的?(略)

三、层递式选材(X→1)

层递式选材指选取单元里具有某个相同特性或功用的几篇课文或文章(X),再选取没有或更有这种特性或功用的一篇课文或文章作为教学落脚点(1)。从“具有”到“没有”为递退,从“具有”到“更有”为递进。其表现形式为:X→1。

“鸟”之意象|《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观沧海》

《古代诗歌四首》中,三首写了鸟:

《次北固山下》写了晚冬时节的“归雁”。

《天净沙·秋思》写了深秋时节的“昏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了暮春时节的“子规”。

“大雁”归,让人有望;“乌鸦”回,叫人心酸;“子规”啼,令人战栗。

晚冬了,快过年了,今年又回不了家了,盼“北归的大雁”能捎一封家书回去,给远在洛阳的家人报个平安:我一切都好。深秋了,天快黑了,乌鸦该入巢了,而西风里的诗人呢,抬头是老树上的鸦巢,眼前是流水旁的人家,但我的家在何方?子规呢,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都知道,在暮春,在白天,子规会有节奏地“布谷、布谷”地叫着,可是到了晚上,它就像伤心的孩子,隐在大山之中,长一声、短一声地啼哭。李白就是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夜里,站在柳树下,望着明月照亮的远方,听到远山传来的声声“子规啼”。

三首诗都写进了“鸟”。《观沧海》能写进“鸟”吗?眺望大海的曹操,会盯上山岛上那一片百草树木中的小小鸟吗?他的眼中除了深秋里难得看到的那一大片丛生丰茂的草木,恐怕就是更大的日和月了。然“日月”被大海吞吐,他的眼中就只剩下气势磅礴、广纳百川的苍茫大海了!

以上是“在”到“不在”的递退式选材,而层递式选材,不仅包括递退式选材,还包括递进式选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