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散文教学的层面、取向与原则
作者: 刘洋 刘松和
摘 要 古典散文教学在“一体四面”的基础上,应向更为深层的言语情趣、言语人格、言语境界等层面掘进。教师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应注意“知”“情”“意”“行(言语表现与创造)”素养的有机培育,并突出“行”素养的统摄;在教学内容的择定上,注意类性辨识和篇性开掘的统一;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体知、认知和言语创造的统一。
关键词 古典散文教学 价值取向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言语创造
【教学背景】
2021年12月17—20日,《教育名家》编辑部主办的第十三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举行。
【教学过程】
一、温故:积累语言
师:同学们,我们要上的这篇课文《岳阳楼记》,你们已经学过了,是吗?
生(齐):学过了。
师:岳阳楼地处湖南省岳阳市,一座城市,一座楼,因为一篇文章而名满天下,可见文学的魅力多么强大。能够把全文背诵下来的同学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这位同学,我们一起合作,请你背诵课文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老师背诵最后一段。其他同学跟着小声背,我们一起致敬这篇千古名文。
(师生共背全文)
师:谢谢你的背诵,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来背诵,可不容易呢。学完一篇文言文,需要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岳阳楼记》里面有许多同义词或近义词。不同的词语,相同的意思,文言的表达多么丰富!
屏显,生齐读——
积累:同(近)义词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虎啸猿啼 心旷神怡 谪守、迁客
师:《岳阳楼记》里面有许多反义词挨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
屏显,生齐读——
积累:反义词
百废具兴 朝晖夕阴 宠辱偕忘 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 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岳阳楼记》里面有许多叠音词,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
屏显,生齐读——
积累:叠音词
浩浩汤汤 淫雨霏霏 薄暮冥冥 郁郁青青 其喜洋洋者矣
师:《岳阳楼记》里面有大量的押韵词,这是文言文的一个特色,也是中国文学的特色。
屏显,生齐读——
积累:押韵词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师:《岳阳楼记》里面有许多整齐、精致的对仗,这是汉语的魅力。
屏显,生齐读——
积累:对仗(对偶)
衔远山,吞长江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研习:将背诵上升到致敬经典的高度,这比应试的功利驱动,更能让学生产生强劲而持久的学习动力;诵读体现形式美的词句,点染构词方式和表现魅力,更利于学生深度体验汉语言文字的表现之美。
学生已学过《岳阳楼记》,采取背诵和诵读的方式来检测学情,有应需而教的自觉。不过,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同义词、反义词、叠音词等的构词方式和表现魅力,更能应需而教、应性而化。
二、造境:体会人物的情怀
师:读《岳阳楼记》,肯定忘不了这句话。来,请你读。
屏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读)
师:我们齐读。
(生齐读)
师:这是《岳阳楼记》中最闪耀的句子,有人却提出疑问:这么伟大的理想,是一句道德的口号吗?明明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为什么却能够流传千古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我们还是回到文中寻找答案。
屏显:
《岳阳楼记》写到了几个(类)人?他们面对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心情分别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岳阳楼记》里面提到了几个人或者说几类人?
生:《岳阳楼记》里面提到的人物有滕子京、迁客骚人和古仁人。
师:“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里的“予”是什么意思?
生:“我”,是指范仲淹自己。
师:我们透过文字,走进滕子京、迁客骚人、古仁人以及范仲淹的内心世界。我们先看滕子京,大家齐读第一段。
(生齐读)
师:大家找一找,第一段有一个字或许能让我们读出滕子京的心情。
生:我找到的是“谪”这个字,因为“谪”指因罪被贬谪流放,所以滕子京的心情应该是比较凄凉或者郁闷的。
师:因“谪”而郁闷,你的猜读符合人之常情。这种郁闷的心情可以和迁客骚人的哪一种心情相照应?
生:感极而悲者矣。
师:说得真好!齐读这句话。
生(齐):感极而悲者矣。
师: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来,请你朗读一段历史资料。
屏显:
滕子京被贬岳州,情绪特别低落,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师:最后两句话——“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我不知道什么意思。
师:请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我的理解是,落成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只等待着能够凭靠栏杆悲痛地哭几场罢了。
师:我猜测,你应该是结合了句子的上文,才把这两个句子翻译得这么准确。哪个字是悲痛的意思呢?
生:我觉得是“恸”字。
师:你又积累了一个文言实词。“恸”字的左边是“竖心旁”,意思肯定和心情有关。“恸”和“哭”字组词,指一种悲痛的心情。滕子京被贬是不是因为他才华平庸、没有本事呢?
生:我觉得滕子京不是没有本事,毕竟他的一个好朋友就是范仲淹。
师:请用文中更加准确的语言告诉我们,滕子京到底有没有本事?
生: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师:能够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吗?
生: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师:非常准确。这两个四字词语很好地概括了滕子京的才华和本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后来也变成了两个成语,更是给后代当官的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范仲淹真是了不起!我们回到滕子京身上,他修完岳阳楼以后,马上就想请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来写文章。我们来猜一猜,这个时候滕子京也许会有什么样的小心思?
生:我觉得他可能会认为范仲淹比较有名,如果能请他为自己重修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朝廷可能会因此重新重用他。
师:读书很多时候需要读懂人心。滕子京被贬后,第二年就做成了重修岳阳楼的大事,并且特意邀请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来为自己写文章。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也许有一点“求点赞,求表扬”的想法,大家赞同吗?
生(齐):赞同。
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百姓肯定会感谢“我”滕子京,假如还能收到范仲淹的表扬信,那“我”滕子京的心情一定会和迁客骚人的哪一种心情相吻合?
生(齐):其喜洋洋者矣。
师:说得真好!齐读这句话。
生(齐):其喜洋洋者矣。
师:有悲也有喜,时而悲时而喜,这就是滕子京的心情。迁客骚人的心情如何呢?齐读第二段。
(生齐读)
师:读文言文,语速舒缓一点会更有味道。我起个头,跟着老师读第二遍。
(生齐读)
师:这样读就好多了。第二段有一句话最关键,它引出了迁客骚人的心情。同学们赶紧找一找。
生:我觉得应该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他们看见不同景色,所产生的情感应该是不同的。
师:找得很准,把这句话圈出来。这句话就引出了后面的第三、四自然段。第三、四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环境、两种不同的心情。请男同学读描写“悲”的第三段,请女同学读描写“喜”的第四段。
(生齐读)
师:第三、四自然段表面上看起来是写两种不同的心情,但在本质上它们是相同的,你们发现了吗?
生:我也觉得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物的心情都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
师:如果他们的人生处境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心情会不会变化?
生:会变化。
师:请具体说一说。
生:如果人生顺利,迁客骚人就会感到喜悦;如果人生不顺利,迁客骚人就会感到悲伤。
师:顺利或遇到挫折的时候,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也会和迁客骚人一样,跟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以物喜,以己悲”。
师:说得太好了!老师给你板书。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穿越时空,准确地写出普遍的人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迁客骚人”。我从《岳阳楼记》中读到了自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接着往下读,古仁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齐读第五段。
(生齐读)
师:有一个字写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心情、胸怀不一样。
生(齐):异。
师:又是一个“异”字。
(板书“异”)
师:“异”字在文中第二次出现,它体现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好与迁客骚人相反。
师:老师给你板书。这是古仁人的心情、胸怀、格局。
(板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最后出现一个人物“我”。我们把最后一段再次齐读一遍,谈谈“我”的心情,“我”的胸怀,“我”的格局是怎样的。
(生齐读)
师:我们先了解一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前后的处境。
屏显: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推行改革。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所荐名士皆遭贬谪;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求范仲淹作文;范仲淹改革受挫,被贬出京。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被贬到河南邓州,凭借一幅《洞庭晚秋图》写下《岳阳楼记》。
师:读到这些资料,你们有何感想?
生:我觉得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的前前后后,人生起起伏伏,从一个很高的位置直接跌落到谷底。如果是一般的人,应该会感到非常凄凉悲伤,甚至一蹶不振。他能写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看得出他应该非常旷达,而且他的思想境界非常高,只有他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不是一般的优秀,张口就是一篇小文章。范仲淹的情怀、心情、格局都融在了最后一段。我每次朗读最后一段,心情都能得到开阔。来,我们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研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明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却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研讨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很好地检测学习质量,而且可以深度揭示篇性以及中国古代士人心系天下苍生的精神道统。从“异”字切入,梳理滕子京、迁客骚人、古仁人以及范仲淹的心情(情怀、胸襟、格局……)的异同,顺应了文本的情志脉,使教学结构非常精致、紧凑。结合“谪”“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等词句和相关史料,与学生展开精神对话,既细腻深入,又纵横捭阖,很好地进入了生命融合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