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的针对性:确立面向现实和读者的说理意识
作者: 胡根林
【任务群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课标中明确,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该任务群的主要学习内容有: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越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课标建议,该任务群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完成方式。选择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历史或当今社会中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学生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机械的训练。
本单元选了六篇课文,分为四组:《荀子》中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是党的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之一;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杂文;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和王佐良《上图书馆》是有关读书的两篇随笔。六篇课文,前四篇从古到今,从探讨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意义到提倡“师道”,从批判党八股、倡导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到探讨对待文化应有的态度,都是针对特定对象或现实问题有感而发,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后两篇课文则是经验的阐述,作者现身说法,也能带给学生较多思考。学生学习上述课文,要能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量,并能在表达交流时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本单元我们确立的语文大概念或核心学习目标是议论要有针对性。议论的针对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针对性;二是读者的针对性。
所谓现实的针对性,是指我们发表议论,要针对某种现实背景或现实问题,如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值得关注的现象、人们关心的问题、存在争议的某个说法等。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是知识分子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现实之意也;“为时而著”,意味着我们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所谓读者的针对性,是指发表议论要有读者意识,能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以便读者能更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若议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不仅会影响文章本身的交际功能,而且也是凌空蹈虚、浮华不实文风之体现。
我们之所以把“议论的针对性”作为本单元的核心学习元素,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
首先,它是本单元写作的主要训练点。在“单元学习任务”中,教材编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单元写作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之后,还附了一则“议论要有针对性”的写作知识短文。
其次,它是本单元各篇课文阅读教学主要的贯通点。本单元各篇课文在议论的针对性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劝学》,荀子立足于“性恶论”的思想主张,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师说》,韩愈针对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倡导师道的回归;《反对党八股》则是毛泽东1942年延安干部整风运动会议上的讲话,要求采取马克思主义文风,直接对象为干部群众;《拿来主义》是鲁迅有感于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却并不局限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拿来主义”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价值;黑塞的《读书:目的与前提》和王佐良《上图书馆》,针对的是“当今之世”年轻人不喜欢阅读的现象。
更重要的,它也是本单元读写之间的主要贯通点。尽管课文作为阅读教学之“读”与作为写作教学之“读”是有很大区别的,但从如何凸显议论针对性的写作角度看,本单元的课文在示范性、可模仿性都比较强。如《劝学》为了更好阐发传播自己的思想,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师说》为了针砭时弊,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逐层深入;《反对党八股》面向广大干部群众,为党八股画像,态度鲜明而又诙谐幽默;《拿来主义》先破后立,比喻论证和反讽手法的运用,显得睿智犀利而又妙趣横生。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①
1.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与本单元内容相联系,该任务群的课程目标为:①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②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2)教材分析:①从主题上看,本单元人文主题为“学习之道”,两篇古代议论文、两篇现代议论文、两篇随笔,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②从写法上看,本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语言也很有特色。如《劝学》中的比喻说理,《师说》中的对比说理,《反对党八股》中诙谐幽默的语言,《拿来主义》中先破后立的逻辑思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在梳理作者论述思路的基础上,体会其多样的说理方式。③从写作上看,本单元的写作学习元素是“议论要有针对性”,要求学生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学情分析:①生活经验:学生进入高中学段,有认真学习的态度,但对于学习的非功利意义和科学方法并没有深刻的认知。②语文经验:学生初步接触到议论文,了解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但对于议论文的复杂逻辑和说理方法并没有深刻的理解。③能够说理,但针对性不强,思辨意识不强。
(4)单元大概念:①学习人文主题一“学习之道”心得体会(回应教材分析①);②语文学科大概念:议论要有针对性——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表达观点的方法(阅读,回应教材问题②);③写作:议论有针对性,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有初步的读者意识。(写作,回应教材问题③)。
2.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阅读与分析本单元各类选文,理解作者提出的学习之道、从师之道、改造学风、借鉴吸纳、开放与创新等重要的学习命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形成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
(2)阅读课文,把握不同课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把握不同课文的逻辑思路,体会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实践,获得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初步经验,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学校要举办高一年级“学习之道”演讲比赛,你作为此项活动的班级负责人和演讲比赛参与者的一员,参与策划、主持、演讲稿写作等工作。
子任务一:撰写一份活动倡议书——面向全班学生,写一份“学习之道”演讲比赛活动倡议书,呼吁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之道,内容可以涉及到学习之道、从师之道、改造学风、借鉴吸纳、开放与创新等方方面面的学习命题。(回应单元目标1)
子任务二:遴选优秀参赛选手—-从观点、逻辑、语言、台风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遴选出优秀演讲比赛选手,尽最大的努力满足班级在学校比赛中获奖的愿望。(回应单元目标2)
子任务三:协助优秀演讲比赛选手修改演讲稿,能围绕学习话题,阐发自己的观点,做到由事及理,有序推进;有明确的对象意识,有现场感,语言有感染力。(回应单元目标3)
4.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激发学习热情,了解学习任务(1课时)
情境与任务: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有人探讨学习的必要性问题(对应《劝学》);有人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探讨学习内容和学习态度问题(对应《师说》);有人从学习人手,强调改变文风和学风(对应《反对党八股》);有人提出学习要有自主的精神和开放、借鉴的胸襟(对应《拿来主义》)。纵观这些文章,都具有显著的时代性、鲜明的针对性。另外,本单元还选取了两篇随笔,描述了读书的经历与感受,感性色彩浓厚,真切地体现了学习与读书的价值(对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让我们走进学习之旅,探索学习之道,更好提升自己的修养。
学习活动一:编写《青春校园辞典》
情境与任务:都说高中生活是枯燥的,但仔细观察之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还有那么多性格鲜明的老师和同学,那么多神采各异的领导和家长,长长短短的课程,厚厚薄薄的教材,应接不暇的检查,上课走神的遐思……现在你的脑海中肯定迸出了一些精彩的妙语,这些都是《青春校园辞典》的可贵素材,赶紧写下来吧!
步骤1:请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五个,用一句话描述你的感触:
铃声、提问、批评、表扬、作业、抄袭、分数、高考、作弊、校徽、军训、体验、班主任、课代表、值日生、语文课、体育课、自修课、公开课、教师节、家长会、成绩单、游戏厅、足球场、医务室、毕业照、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眼保健操、作文讲评、品德评语、学校食堂、学生手册、文艺汇演、心理辅导……
步骤2: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根据下表整合学习成果:
步骤3:各小组派一位代表来展示交流整合的成果。
步骤4:选择合适的整合形式,整理展示高-X班《青春校园辞典》。
学习活动二:议论文阅读建议
情境与任务:本单元我们要学习四篇议论文,根据你已有的学习经验,请在以下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以此为例,提出议论文阅读建议,完成学习任务单。
步骤1:回顾初中学过的部分议论文篇目,填写学习任务单。
文章:《敬业与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
学习任务单:
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阅读建议。
步骤3:阅读张中行先生《藕断丝连》(见所附教学资源),读完后小组分享,他的写作建议给你怎样的启示。
步骤4:形成小组“议论文阅读建议”黑板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2)单元突破课:单篇精读,在不同语境下感悟学习之道(4课时)
①《劝学》精读课教学活动设计(2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荀子的文章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因此,有人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请你朗读全文,完善全文的逻辑结构。
步骤1:交流预习作业,完成表格
步骤2:思考:文中“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度、方法”这两个部分,哪一部分更重要?为什么?
参考:“学习的作用”这一部分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习的作用阐述清楚,才能更好地达到“劝学”这一目的;且论述“学习的作用”应是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基础。
小结:“为什么要论述一个问题”与“论述中哪个问题是重点”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