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出师表》精神的阐释与传承

作者: 何正杰

摘要 本文对《出师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研究《出师表》精神气质的传承,从关心人民的精神传承,到关心个人与国家未来命运的精神继承,再到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危难时刻精神如何体现,最后落回到当下如何传承与发展,层层递进,进行论述和分析。第二个方面则是通过论述诸葛亮《出师表》的文风文体,坚持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及优秀文章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此来探究恢弘大气的文风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出师表》 精神 阐释 传承

三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英雄色彩的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杰出而伟大的英雄,诸葛亮是其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在汉末那样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无数人都满怀着报国之志,书写着他们英雄的篇章,比如通过数十场大小战役一统中国北方的乱世奸雄曹操曹孟德,以及为复兴大汉之志六出祁山北伐的诸葛亮。他那一篇恢弘壮阔的《出师表》更是为我们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出师表》为我们展现的时代精神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为理想而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然后是由此而产生的恢弘大气、朴实无华的文风。坚守信念的精神是神,而恢弘大气的文风是形。由神入形,正是心中的信念产生了这样文风,又由形传神,以此文风带动这种精神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最终体现在《出师表》当中,分别从神与形给予后人以启迪。学习《出师表》可以增强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文言文,也可以帮助他们体会诸葛亮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领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内核,帮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让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一、《出师表》精神气质的传承

1.关心人民的精神传承

唐代诗人杜甫所处的时间跨度较长,既见证了开元天宝的恢弘灿烂,也感受了安史之乱的国运衰微。在他的诗作《蜀相》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今要去哪里寻找诸葛丞相的祠堂?应是在层层柏树林立的成都城外啊。碧绿色的青草与台阶相互照应,显露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春天景像。为了一统天下,昭烈帝刘备曾多次去诸葛亮所居住的草庐中拜访他并请他出山,而诸葛亮不负所望的辅佐两朝君主的忠诚之心也令人动容。然而诸葛丞相六出祁山讨伐曹贼未能取得完全胜利便在军中病亡,这让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们对此遗憾不已而泪落衣襟。杜甫早年间也曾想实现自己为帝王师的政治理想,奈何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虽然这个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放弃,他在这篇赞扬诸葛亮的诗作中,更是深刻地体现出了这一点,一路历尽挫折却百折不挠,终究战胜困难超脱自我,写出了无数首反映那个时代的不朽诗篇。

而诸葛亮,在刘备夷陵兵败,蜀汉摇摇欲坠,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危难时刻。他既没有像项羽那样说自己功业不成乃是天命,更没有像南宋小朝廷那样偏安一隅,而是勇敢地承担起复兴汉室的责任。杜甫和诸葛亮面对危局时是什么支持他们坚持下去,又是什么让他们百折不挠,负重前行?是人民,是他们对民众的重视和承诺。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很多都透露着忧国忧民的这种感情,而在《蜀相》中,更是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正在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和诸葛亮有着共同的情怀以及理想信念,那就是让国家重新走向振兴,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再次享受美好的生活,让他们远离乱世,远离硝烟,拥抱美好的太平盛世。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种信念的延续。这种关心民生、对黎民百姓的责任感,让杜甫一次又一次的战胜自己仕途不顺的挫折,以及理想备受打击的失落。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造就了当时以及后世知识分子的信仰与使命。因此,杜甫身上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能够一直保持下去,能够在不被朝廷重用的情况下,依旧坚持着自己最初的理想信念,除了其自身的意志品质以及对黎民百姓的牵挂外,还和诸葛亮这种精神信念的传承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其心中树立了为民奉献的一种价值取向,才能够让这种思想在逆境中指引他历经挫折而不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最初的信仰。

学习《出师表》中这种关心人民、关心天下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让他们更有担当,培养更加优秀的品格,丰富其精神世界。

2.关心个人与国家未来命运的精神传承

正如唐人薛逢在其诗作《题筹笔驿》中写到的那样:“出师表上留遗恳,犹自千年激壮夫。”《出师表》所表露出的这种精神,时隔千年依旧激励着心怀壮志的有识之士们。在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政治昏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身处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看着国家山河破碎,人民颠沛流离,不免内心悲从中来,于是联想到了数百年前的诸葛丞相,希望此时能有人心怀如此信念,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这句诗便是其此时此刻薛逢内心情感最为真挚的表达。在薛逢的部分诗歌里充满着对在国家危难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们的赞美,这种精神在他的其他诗歌中也有体现。比如他在这篇《君不见》中这样写道:“君不见,马侍中,气吞河朔称英雄;君不见,韦太尉,二十年前镇蜀地。”阁下不曾看见当年的河东节度使马燧为国家收复失地,气势伟岸而震动山河,真是一代英雄。阁下也不曾看见当年的西川节度使韦皋威震蜀地,如诸葛丞相转世一般扫平敌寇。明知希望渺茫却仍然坚守信念,这种信念既包括国家也包括个人,宗法制观念下,因为“家国一体”的特殊情怀,让无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产生了深切的共鸣,这不仅和中国“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相关,也和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源。在这些信仰着不屈信念的人的心中,之所以能够百折不挠,正是因为放不下国家,进而更是不愿放弃自己,因为家国在他们的心中本就一体。因此实现个人理想和报国之志并不冲突,由此看来,那些认为诸葛亮六次北伐均是为自己建功立业,从而全然不顾民生疾苦的说法不攻自破。诸葛亮“伏望天恩,誓讨汉贼”为的是实现先帝刘备未能实现的理想,为的是延续心中那个正义而理想的汉朝,倘若只是为了自己则可以在刘备白帝托孤后,遵从那所谓的遗言将软弱无能的刘禅取而代之。坦率地说,当时的诸葛亮是完全有这个实力的。

本诗的作者薛逢,虽然他才华横溢,却因为性格耿直,坦率做事,清廉端正,常常被权贵所刁难和排斥,并没有能在那个时代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在他的心中,是有一种遗憾,一种伟大壮志没有办法实现的遗憾,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所以他才会在这里表露出来,更是以《出师表》的这种精神不断的去激励着自己,让自己走的更高更远。可以看出,《出师表》给那种心怀壮志,但是最终却没办法实现的人以勇气和动力,不断的去坚守着自己崇高且坚定的信仰。就这一点上来说,《出师表》中所表露出的这种为报国理想而百折不挠的精神,已成为了中国人不屈信念精神的代表之一。优秀的文章既能恩泽于当世,也能流芳于后世,《出师表》正是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学习《出师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对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具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与形。

3.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

我们从《论语》中学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诸葛亮这种为坚守信念而百折不挠的精神无疑是为当时以及后世的人做出了杰出的榜样。纵观唐代对于《出师表》的引用和赞颂,我们会发现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诸葛亮这种百折不挠、坚守信念的精神都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肯定。如中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在其诗作中这样写到:“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当年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的事迹已经变得愈发久远,而季汉江山也在历史舞台上落下帷幕。时至今日,谁又能再像诸葛丞相一样创作一篇恢弘壮阔的《出师表》,一生竭智尽忠只为向帝王表达忠心?此时作者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历经诸多磨难与挫折,依旧不放弃内心的佐国之志。而是坚定的与国家站在一起,纵使此时的大唐王朝已不复往日的荣光,纵使此时的朝廷已是落日的余晖,可他依旧未曾动摇,牛李党争也好,藩镇割据也罢,这些都无法摧毁他对苍生的牵挂,以及对大义的追求。这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承诺,也是他对国家最崇高的信仰。在阅读这首诗歌的时候,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李商隐是处于中晚唐时期,中晚唐是唐朝十分黑暗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朝廷内部,党派林立,互相为了排除异己勾心斗角,诸如牛李党争的事情层出不穷。朝堂外部,国家分裂,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接踵而至。此时内忧外患滚滚而来,国家内部却人才凋零,没有人能够在这一时期站出来。所以李商隐才会联想到诸葛亮,诸葛亮同样在一个乱世,在一个国家分裂动荡时期,却力挽狂澜,想要将大汉重新建立起来。虽然最后没有能够成功,但是其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也足以得到当世与后世人的肯定。李商隐在此时提到诸葛亮,表面上看是希望此时能够再次出现这样的英雄,也实际上却是在感叹,自己得不到重用以及英雄人才没有办法涌现的悲哀。

结合李商隐的遭遇,能够在此时写出这样的诗句,和他政治仕途以及内心的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渴望唐朝能够重新振兴,重新回到贞观之治,或是重新回到开元天宝年间的那个繁盛伟大的朝代,但是自己却没有办法出一份力,因此,内心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这既是他对于自身命运的感叹,又何尝不是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感叹呢?所以《出师表》的内容具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向前,他总结了朝代兴衰得失,向后,他又给这些知识分子,这些仁人志士一种继续坚持下去的努力与期待,让他们能够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和道义。纵使不被重用,但内心的信仰却从未动摇。

在学生们学习《出师表》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这种关心对个人个人过去价值的实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绑定在一起的精神。即使历经依旧不改佐国之志的高洁品性,感受古圣先贤的人格魅力。

4.“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

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唐之后的宋代体现的更是尤为明显。因为宋代是一个对外非常软弱的朝代,在多次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侵时,因为统治阶级的软弱导致整个民族受到了侮辱,这也激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感慨和不满。陆游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将这种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坚持自己信念的遗恨,牢牢的绑定在了一起,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不朽的诗篇。如陆游在自己的作品《书愤》里写到:“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年少时不知世道艰辛,伫立中原,北望江山,气魄千里。我曾坐着楼船在白雪纷飞的夜里渡过瓜洲,飞奔而去痛杀金贼,也曾在萧瑟的秋风中跨上披着铁甲的战马纵横驰骋,将收复大散关的好消息上报朝廷。遥想当年我认为自己是保护国家的万里长城,一心想要为国家荡平边患。而如今我已经垂垂老矣鬓角的头发如同雪花一般苍白,连北伐金人都成了一种奢望。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诸葛亮,他的那一篇《出师表》写的真是恢弘壮阔,而如今时隔千年又有谁可以像他那样为国家重振山河,收复失地!陆游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他一心渴望收复失地北伐中原,但是却因为南宋朝廷的软弱和偏安一隅,这个志向始终没有办法实现。不过,他内心却并没有因此而彻底的选择放弃与妥协,而是在内心继续坚持着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在自己的诗作中直接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在诸葛亮身上看到了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并将这个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不断地支撑着自己内心当中最为崇高和纯洁的信仰。这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出师表》对于陆游这篇诗歌的创作,以及他这种百折不挠精神的延续,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纵观历朝历代,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往往不是强大的敌人,而是内在的腐败。陆游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坎坷难行,对于朝廷内部的腐败以及偏安一隅的软弱,束手无策。当时的南北宋朝廷与昔日的蜀汉政权内部都有小人为祸一方,并最终造成亡国。因此当靖康之耻发生后,作为这个国家昔日的守护者,他的内心必然十分悲痛,故而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国家重新走向强大,在这一点上他和诸葛亮是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