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连融创:指向关键能力的语文培优策略

作者: 朱友林

摘 要 利用一道看似简单的“积累拓展”题,巧妙勾连相关语文知识,整合融汇,充分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训练学生的阅读鉴赏力、逻辑思维能力、言语建构与运用能力、创新迁移能力。勾连融创作为一种语文学科培优策略,通过优化学习程序,用有效的、持续的引领和反复的实践历练,实现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向促进关键能力建构转化。指向集中,举一隅而三反,培育学生养成高阶学科品质,从而实现人的发展。

关键词 勾连融创 学科思维 创新迁移

统编教材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积累拓展”题:

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训练学生的精读能力,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说出精妙所在,并模仿着学习景物描写。”[1]第一道题引导学生精读文本,读出文章中的趣味,习得从多角度再现景物的描写方法;第二题则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科思维,为下一题的迁移仿写做准备。第三题仿写,涉及语言句式、写作顺序、描写方法等诸多微写作要素,为学生的语言建构提供实训情境。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抓住教材这个“学本”,创设有效的语文学习任务,在任务目标的引领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鉴赏,探究阅读学理;积累应用,习得语言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建构;梳理思维,提炼方法拓展迁移;表达交流,运用已有知识与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在优化高效的语文实践中,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不是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简单地累加,但关键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科知识和技能,是各种语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言语实践活动在主体内部自主建构的结果。以这道“积累拓展”题为例,笔者运用勾连融创策略,为培育学生建构语文的关键能力做了一些尝试,既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勾连相关语文要素,整体融汇,助力学生形成优质学科思维,实现创新迁移。

一、勾连语法知识,再现生机盎然景物描写

这一段景物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要求学生背诵积累就颇有点招致“腹诽”。原因无外乎字数偏多(300字左右),如果不巧记,难免“头皮发麻”。教师这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巧妙地勾连相关的语法知识(这册课本通过补白的方式介绍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等词性知识),让学生走进了这座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百草园。

1.名词,多识草木虫鱼鸟兽之名

首先学习“名词”知识。名词,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是最为常见的词类,可以表示人,表示具体的事物、抽象的事物,表示时间、方位等。知识短文中举了一些例子,结合这一段景物描写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

先找出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泥墙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当然这些事物相关部位介绍时也涉及到名词,比如斑蝥的“脊梁”“后窍”,以及后窍喷出的“烟雾”;何首乌的“藤”“根”,木莲有“莲房”般的“果实”。覆盆子的“球”,小球的“色味”等。并进一步追问: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珊瑚珠是不是名词?算不算百草园的景物?

通过这样的圈画、比较,我们厘清了名词的分类知识,得以看到百草园景物繁多(总共15种),可以分为三类:静物(菜畦、石井栏、泥墙根)、植物、动物。这样写清事物名称、逐一介绍是不是比笼统地说百草园有好多好玩的东西来得具体生动?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多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的著名语句。为什么要多识这些事物名称?钱穆认为:“故学于诗,对天地间草木鸟兽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也。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也。”[2]简单地说,小而言之,多识草木虫鱼鸟兽,为自己的作文描绘具体事物积累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只有真正做生活有心人,才不至于出现“除夕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金秋时节,麦浪滚滚”这样的句子。大而言之,多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是为了“广大其心,导达其仁”就是说通过与大自然经常的亲近、接触,培养一种诗化的关系,扩大他的同情心,美化他的心灵世界。

2.动词,描摹情状,展现过程,浸润情感

在这一段里,除了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趣味。而作者是如何写出百草园趣味的?主要得益于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按教材中知识短文的介绍,还有比较特别的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在简单地学习了相关的语法知识后,学生很快就能在原文中找到不少动词:“伏”“窜”“去”“低唱”“弹琴”“遇见”“按住”“喷出”“缠络”“拔”“弄坏”“见过”“摘”等,并且都能做到准确归类,较好地体会了这些动词带来的阅读快感。

比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个“伏”字,写出了黄蜂是趴在菜花上一动不动的慵懒情状;也有学生说,这是黄峰趴在菜花上一动不动伺机干什么坏事……总而言之,这个在大人们看来有点恶心的大黄蜂成功地吸引了小鲁迅的眼球,激发了他的关注。

再比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窜”和“去”两个动词就写出了叫天子从草丛间一跃飞起,近乎“弹射”出去的感觉。小鲁迅冷不丁地被吓了一跳,进而凝神细瞅,由惊吓变成惊喜:这小小的云雀,飞得可真快,飞得可真高啊!还撒下一路欢叫,咦,飞到哪儿去了?它的小身影竟然能飞到云霄里去?这时候只剩下小鲁迅在百草园仰头眯眼搜寻,再也寻它不着了。

最有趣的还算是“斑蝥”,斑蝥何物?俗称“放屁虫”!“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小鲁迅对斑蝥放屁功能了如指掌,他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才会有此发现,一个“按”,一个“喷”,佐以拟声词“拍”,有声有色,得偿所愿,相信他的每次恶作剧成功一定很得意。

这些动词或具体描绘事物的情状,或展现事物过程,都融注了作者的情感,饱蘸情趣,动感十足。

3.形容词,多方修饰,留白激趣

明确了名词的属性,洞悉了动词奥义,接下来我们试着填空式背诵: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吟,(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

)的(

)的泥墙根一带,就有(

)趣味。

所填词语“碧绿”表示菜畦的颜色,“光滑”表示石井栏的状态,“高大”表示皂荚树的形状,“紫红”表示桑葚的颜色,它们都是形容词。去掉之后,百草园的景物似乎不见少,但已经了然无趣。为什么?表面上看,菜畦“碧绿”,桑葚“紫红”,是鲜艳的颜色惹人侧目。究其实,菜畦当然是绿色的,为什么就有趣味呢?桑葚的颜色“紫红”又有什么说道呢?“碧绿的菜畦”是经过人工捌饬的,是不是播种、收获的背后的有小鲁迅的积极参与?“紫红的桑葚”后面是有提及的:“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由此可见,对小鲁迅而言,桑葚不止于欣赏它的颜色,更主要的是摘下来品尝,而且还要和其它的能吃的比较高下优劣。如果勾连生活,真正成熟的桑葚应该是“紫黑”色的,那么小鲁迅眼中的紫红色的桑葚,应该是尚未成熟就摘下来吃了,味道自然不咋地。但那又怎样,只要有趣!“光滑的石井栏”想必是结过长年累月的使用才有了“包浆”,小鲁迅一定多次好奇地触摸过,才会对这一特征念念不忘。皂荚树相对小鲁迅而言是“高大的”,也许未曾“征服”,留下了高不可攀的印象。“长吟”,写出了躲在树叶里的鸣蝉的欢快、悠长。大黄蜂因为“肥胖”而变得庸懒不犯嫌了。副词“忽然”“直”修饰动词“窜”明显感受到叫天子遇到小鲁迅的仓皇;同样吓了一跳的小鲁迅很快就由惊吓变成惊喜继而变成惊羡:“轻捷”!“我”要是能轻快敏捷地飞那么高是多好啊。“周围”表示范围,“短短”与“无限”相对,泥墙根虽短,但趣味无限,自然吸引读者乐意与作者—起深入探趣百草园。

这里的形容词,或绘色,或摹状,有味道,有声音,充分地调动了各种感官,读来妙趣横生,仿佛随着作家一起穿越了时空,去领略儿时鲁迅那无忧无虑的岁月,去欣赏那奇妙无比、趣味不尽的儿童乐园。

勒鲁瓦·古昂指出“汉语符号并置创造的不是句子,而是一组有意味的意象,意象的张力充满了暗示的意义”[3]。这里的几组形容词+名词的组合,就充满了意味。我们借助阅读想象,就能补白百草园中无限的趣味。与其说这些事物本身有趣,不如说是经过了小鲁迅的慧眼“加工”,才让这个生意盎然的荒园变成了一个趣味盎然的乐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4]这段景物描写言语要素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我们通过勾连相关的语法知识,较短时间内,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在出示关键提示词(采用听写景物名称的方式)的情况下,全班大多数同学能做到当堂背诵,也就是说,勾连语法知识,助益理解,丰富了语言积累,并初步达成语言建构与运用,发展了学生的关键能力。

二、融汇多种思维,体悟井然有序写景层次

如果说记忆、理解、应用还只是低阶思维的话,那么分析、评价、创造则是所谓的高阶思维。思维发展与提升无疑是培育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重要路径。我们藉由这段语言材料发展学生多种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第一,边读边想象,把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鲜活的画面,发展形象思维。这段写景,非常精彩。刚刚走出童年的初一学生,对童年生活特别熟悉,感到亲近,这些既抓住了事物特点又符合儿童心理的描写,足以给学生带来共情、共鸣。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基于儿童特具的感受,我们可以激活画面,仿佛随小鲁迅一起步入百草园的泥墙根一带:这里混杂着各种昆虫的音响,声音或大或小,或短或长,油蛉鸣声细弱恰似“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故如“弹琴”,它们仿佛在奏响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因喜爱而“拟人”,这样不露痕迹的修辞,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遇见蜈蚣就像遇见街坊邻居一样,像故友重逢,而不是看到多少有点令人惊悚的“百脚虫”(蜈蚣)。孩童时代的鲁迅翻开断砖,也就翻开了一个活色生香的神奇世界。这一部分解读,关键是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复活那些静态速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适当的想象,再现乐园的趣味,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根据需要提取主要语言信息,分析篇章结构与主次关系,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抽象逻辑思维。在这段纷繁的景物描写中,15种景物依次呈现,却并不让人感到杂乱无章,为什么?这道“积累探究”题的第二题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组词语,先是广角镜头,逐一扫过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接着用特写镜头,聚焦泥墙根一带: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融情于景,景中有人,人的活动有隐性的:上下石井栏、攀爬皂荚树,惊吓叫天子……也有显性的趣事:翻断砖、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领起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多方面渲染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也不必说”写动物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随着叫天子的飞离,视线追踪)。整个段落由整体到局部,整体部分从植物(静物)写到动物,局部则由动物(昆虫)写到植物。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耳之所听,口之所尝,几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娓娓道来,杂而不乱,主次分明,详略有致,通过这样的分析,梳理规律,培养学生阅读思维。从具象描写到抽象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维发展:概括、提炼、推理、判断等,有意识地提升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品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夯实语文关键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