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散文教学应触及哪些层面

作者: 汲安庆

摘 要 审美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文本的一种重要体裁,教学设计中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成为考量审美散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对林同兵的《猫》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由此归纳总结了审美散文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即言语内容层面:“事”与“情”;言语形式层面:“文类”或“文体”;言语智慧层面:叙事抒情的篇性;言语生命层面:趣味、人格与创造。审美散文教学只有触及这些层面的内容,才能实现教学价值的优化。

关键词 审美散文 教学设计 教学评析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视角把握文本的情脉;

2.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作者结构抒情、矛盾抒情、春秋笔法式抒情的特色;

3.阅读交流,体悟作者对偏执、专制、主观臆断等人性劣根的批判。

二、教学准备

1.熟读全文;

2.根据“预习提示”和“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自学全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很奇怪,作者郑振铎一家都很喜欢猫,却最终永不养猫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个究竟。

2.梳理内容

(1)复习: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说说,作者养了几只猫?书中的插图,你觉得更像第几只猫?(PPT屏显)

预设:

第一只:花白色的……

第二只:眼睛有神,显得活泼……

第三只:终日懒惰地伏着……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各的道理,说明大家对文本内容已经很熟悉了。

(2)梳理:本单元的导言中,要求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请你勾画出三只猫亡失后作者的情感。

预设:

酸辛、怅然愤恨、更难过得多

(3)朗读:将找到的句子一并有感情地读出。

3.探究抒情艺术

(1)启思:我们重点探讨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大家已经知道,面对第三只猫的死亡,作者的心理十分难过。那么他是怎么一点一点地把他的感情表现出来的呢?

交流1:作者首先是直接抒情了(板书)。

如:“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第30自然段)“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第32自然段)(学生朗读)

交流2:间接抒情。如第15自然段开头,“一只很可怜的小猫”(可怜),第32自然段,“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可怜),你们看出这是什么手法了吗?(其间指导朗读)

预设:

这就是在首尾呼应的结构(板书)中抒情。

交流3:还有其它间接抒情方式吗?请大家比照阅读老师和郑振铎写的句子,看看哪个更好?(PPT屏显,相机指导朗读)

作者:

原文:“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改为:“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子:

原文:“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改为:“是这猫咬死的。”

三妹:

原文:“猫在这里了。”

改为:“你这小猫呀,怎么在这里呢?”

预设:

第一处:反复的手法,更能强调我的愤怒;第二处:反问句式,加强语气,更能体现妻子的愤恨;第三处:原句平淡,但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因为这是出自爱猫的三妹之口。三妹绝不会说出改动的句子,那是对第二只猫的语气。三妹不仅不爱这只猫,而且还是猫冤死的帮凶。同时,三妹之语也是对“畏罪潜逃”的佐证。

(2)追问:为什么要把我们写得这么残忍?

预设:越残忍,越体现猫的可怜;猫越可怜,越能体现作者的自责、后悔。

(3)小结:可见,我们与猫之间是有矛盾冲突的,这是在矛盾冲突(板书)中抒情。矛盾冲突是小说的手法,作者把它用到散文里,实际上是一种跨类的写法。

4.体悟情中之理

(1)聚焦:面对第三只猫含冤而死,我想了什么?

(PPT屏显,齐读)

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交流1:“我的暴怒”“我的虐待”体现在哪儿?

预设:

“一定是猫”(语言上)

“追过去打了一下”(行为上)(辨析用木棒打与用手打的不同)

“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畏罪潜逃”(心理上)

交流2:因为不能说话辩诉,第三只猫无端地成了凶手,我们是从哪儿认定它是凶手的?

预设:

“对鸟笼凝望”(作案动机)

“畏罪潜逃”(掩盖罪状)

“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人赃俱获)

交流3:如果能够说话的话,猫可能会对它的三个行为予以解释?如果你就是那只猫,你会说什么,请以猫的口吻来述说。

(学生述说)

(2)小结:遗憾地是,现实中猫无法辩诉。一方是不能辩诉,只能逃跑的猫,一方是暴怒地骂,虐待着打的“我”。一个弱势,一个强势。当我知道冤屈了猫后,我深深地自责了。

(3) 激疑:文中写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针刺人有什么特点?刺心呢?“都是”说明什么?那么多的针都刺在心上,作者想表达什么?(深深的自责)这里用了两个修辞,一个是比喻,还有一个是夸张,强调我深深的自责。这是在夸张(板书)中抒情。

(4)写作小练习:结局已经注定,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作者说“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假如,真有所谓天堂,作者的忏悔第三只猫的在天之灵能听到,“我”会怎么对猫表达自己的自责呢?

(写出50字左右,约两分钟后交流发言,教师点评。)

(5)小结:遗憾的是,现实中作者再也不能弥补过失了。作者的这份自责不能排遣,只能选择永不养猫。

(齐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6)感受写第三只猫的情脉:我们来梳理一下此文的感情线。从第一只到第三只猫的情感变化,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从“酸辛”到“怅然”“愤恨”,到“更难过得多”,作者对待第三只猫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大家能总结出来了吗?

预设:觉得“可怜”,然后冷淡、警惕、痛恨,最后难过。

交流1: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不写前两只猫?

预设: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交流2:这篇散文,作者描写自己野蛮、恶毒,这样露丑露短,是否会有损自己的人格和形象呢?

预设:正是体现郑振铎的“质朴”“真率”,符合他的写作主张。(见预习提示)

(7)深化:作者仅仅只是想抒发他的悔恨痛苦自责之情吗?你有没有隐隐觉得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人类的劣根性,骨子里的偏执、专制、主观臆断。

(8)追问:我们为何会有偏见呢?源于哪里?

预设:源于所谓的“眼见为实”,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这需要我们前思后想,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9)总结:作者通过三只猫的对比,深深地表达了自己让第三只猫冤屈而死的自责、后悔,揭示了自己的野蛮、专断,表现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他告诫读者,轻率而论容易形成偏见,而偏见是这世上诸多不幸的根源。

5.作业布置

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比较他们抒情艺术上的不同。

[设计者林同兵为南京六合区新篁初级中学教师,编者注]

评析——

林同兵老师将郑振铎的《猫》定位为散文,与教材的潜在认同是一致的。

教材“预习”中的文字提醒,阅读时要注意郑振铎善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还有“质朴”“真率”的文字风格。前者道出了散文取材上偏于真实的特点,后者道出散文抒情上的真挚特点。文后“习题五”要求将课文与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是从内容上含蓄道出了散文的特点。

只不过,林老师将之定位为叙事性散文——教学开始时让学生梳理故事,便是奔着“叙事性”去的,而教材没有加以明确。散文分类,传统的是三分法——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主要是按内容、表达方式或写作功能来分的。孙绍振教授的三分法——审智散文、审美散文、审丑散文[1],更多的是基于散文发展史和审美趣味视角。在他那里,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显然被归入了审美散文的范畴,审智散文等同于传统的议论性散文,而传统散文分类忽略的意象丑陋、情感冷漠、既不美化、也不诗化的散文,则被划入了审丑散文的范畴。

传统分类虽有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之分,但理论家们并未在文体特征上作更细微、深入的区分,倒是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常常将二者放在一起谈,所以孙氏的“审美散文”说颇具理论概括力和阐释的张力。为评析方便计,这里采用孙老师的命名。

那么,审美散文教学,从教学内容择定与建构的角度说,到底该触及哪些层面呢?

一、言语内容层面:“事”与“情”

“事”与“情”属于文本的言语内容。

言语内容虽然也是语文知识,但最为本体性的语文知识是言语形式。这一点,在民国时期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等学者那里便已形成共识。夏丏尊说:“我们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2]朱自清认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3]但情、事等层面的言语内容,也要引导学生把握。因为优秀的文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水乳交融的。只有把握了言语内容这一“感性的知识”,才能深入了解更为抽象的“理性知识”——言语形式。

从培养身心和谐的人,注重知情意素养有机培育的教育目标出发,也要触及内容层面。上升到美学层面,这叫“生命的融合”,审美的“共情”。

当然,作为审美散文,在“事”“情”层面,二者之间依然有主次之分。总体来看,叙事是手段,是方法,抒情才是目的。“事”是“情”的载体,叙事是为抒情服务的。《猫》属于审美散文,悟情、共情、“表”情自然是教学的必须。

林老师问学生文章写了几只猫,图片中的猫更像第几只猫,勾画出三只猫亡失后作者情感的词语,这些问题触及的正是“事”与“情”这一层面。让学生找出“酸辛→怅然→难过”的情脉,并以读传情,也是顺应审美散文抒情特征设计的。不过,情感的特殊性,还可进一步揭示——三只猫亡失,“我”都很难过,其间是否还有不同的情感掺杂其间?全家人对第三只猫都不太喜欢,为什么它死了,“我”却难过得多?这样,再去感受形式表现力,会水到渠成。

二、言语形式层面:“文类”或“文体”

从文类上来说,以言理、抒情为主务的散文,与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务的小说,以营构矛盾冲突为主务的戏剧是有区别的。即使与同是追求言理、抒情的诗歌比,也有不同。散文中表达的理或情,一般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故以事象、情感的真实、素朴为本,而诗歌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艺术的逻辑,故常常超越现实之真,走向事理、情感的虚化和极化——诗歌中的虚化、极化情感,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之类,在审美散文写作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悖类”的嫌疑。当代作家杨朔的审美散文《荔枝蜜》之所以让人读了直起鸡皮疙瘩,正是不适恰地运用了诗歌的虚化、极化写法。这些区别,教学中应有意识让学生觉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