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化:走向深度的生命融合

作者: 汲安庆

摘要 语文教学中应注意顺势而化:顺文本的势、顺学情的势、顺教学规律的势,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不断催生思想上的深度对话。依体而教,开掘篇性是顺文本之势,对话过程有“学生意识”,让感官彻底开放,时刻注意捕捉学生的思想脉动,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则是顺学情之势。注意审美创造的统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节制师者的力量,以最大限度地引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言语表现蓄势蓄能,则属于顺教学规律的势。三者合一,语文教学才会充满思辨的张力与魅力。

关键词 顺势而化 文本的势 学情的势 教学规律的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体裁的独特之处——诗剧。

2.根据人物语言来剖析人物的独特性格及深层情感。(重点)

3.把握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体悟作者独特的人生哲学。(难点)

研习:聚焦独特的体裁、独特的性格、独特的人生哲学,正是着眼于篇性开掘的目标设计。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教学该如何触及之、会通之,令人充满期待。独特在何处,若能在目标中清晰表达,是否更利于有的放矢?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客》通常被视为《野草》的压卷之作。据说鲁迅先生作《过客》一篇构思近十年,可见他不同于《野草》中其他“随时的小感触”。而且《过客》还是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诗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一向让人望而生畏的鲁迅先生,一起来学习他这篇呕心沥血的独特的作品《过客》。

研习:从写作构思与跨体写作的视角,突出《过客》一文的不同寻常之处,确是一种深度激趣的方式。看似云淡风轻,其实需要教者广阔的积淀和化为自觉的生本意识。

需要完善处有二:一是相关结论最好点明出处——“压卷之作”是谁定性的,“构思近十年”有何资料佐证,应讲清楚;二是“望而生畏”这一修饰语出现得太突兀,与前面两句语脉上也不搭,应考虑别的措辞。

(二)梳理文本

1.先请同学简述文本内容。

2.师问:同学们平常比较喜欢看剧本的,因为里面有戏剧冲突呀,有故事呀。你觉得鲁迅先生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好看吗?

明确:可能大多同学会觉得不太好看。因为里面看不到强烈的戏剧冲突,故事当然也很平淡。全剧只有一个场景:一天黄昏时的小屋前。写小女孩遇见过客,老翁和小女孩与过客聊天。他们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过客”的自我表述构成了全部情节。

3.师小结,PPT打出:

它体裁比较独特,是一部诗剧。它融散文的抒情,剧本的形式以及诗歌的语言为一体,体裁独具一格。与一般的戏剧相比,诗剧更易于抒发人物强烈的主观情感、表达人物深沉的情思,正如黑格尔所说:“语言是心灵的精神性表现。”

鉴赏这部作品我们不妨从人物独特的对话入手,进而把握人物性格,窥探人物深层情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剧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吧。

研习:简述文本内容,引出诗剧的文体特点,这是在为下一环节从“对话”切入,感受人物形象蓄势。不过,“看不到强烈的戏剧冲突”并不代表没有冲突,过客与老翁、小女孩,过客与自我观念上的“冲突”其实一直隐秘而坚执地存在着。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冲突,深度把握人物形象,感悟诗剧哲理品格,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教学选择。

(三)剖析文本

1.过客形象分析

(1)师问:初读文本,请同学来说说文中的过客是怎样的形象?请从文中寻找依据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先请同学来谈,老师将学生答案归纳。

明确:贫穷潦倒,困顿倔强。开头角色介绍“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肋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被小女孩当做乞丐。

孤独:文中写“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我就只一个人”。

茫然无助,痛苦绝望。老翁问过客三个问题:你是怎么称呼的?你是从哪里来的呢?你要到哪里去?过客一概回答“我不知道”,三段“我不知道”的回答揭示了“过客”此时的茫然无助以及内心的痛苦及绝望。

初读,学生会从人物语言入手筛选一些直接信息,可能会遗漏掉一些信息。教师可以继续用问题往下推动。

(2)过客一问三不知,他单知道就这么走。走到哪里去?前面。关于前面是什么,剧中三个人物各是怎样的回答?其中你怎么评判过客的回答。

明确:老翁说前面是坟,小女孩说那里有许多野百合、野蔷薇。过客认同老翁的说法承认前面是坟,但还是不听老翁劝阻,走下去。这里坟象征死亡,野百合与野蔷薇代表美好与希望。老翁的回答与劝阻可以看出他的颓废;小女孩的回答显示出它的天真;过客明知是坟还要走下去,而且结尾人物舞台说明是“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可以看出他的执着与无惧。

(3)过客为什么明知是坟还要往前走?仅仅是因为执着与无惧吗?请同学再回到文本,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师总结归纳。

明确:①过客的走出于无奈与憎恶。当老翁因看他困顿不堪而劝阻他回去时,他说:“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

老师进一步追问:“那里”是指哪里?他们是指谁?

明确:现实社会。让人绝望的现实社会。从文中开头处也可以读出来。比如:文中开头已经不纯粹是景物描写,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描写。如时间:“一日的黄昏”,场景:“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门侧有一段枯树根。”这里的“昏”“杂”“瓦砾”“丛葬”“枯树根”,人物出场时的场景已经营造了凄惨暗淡的氛围,立即给人一种阴晦、寂寞、凄凉死寂的感觉,已经淋漓尽致地把过客的处境细致描摹了出来。剧中的老翁和小女孩至少还有一间破屋,两人可以相依为命。可过客却是彻底的孤独无助,彻底的绝望。

他们是指现实世界的人们,那些“喝血”的人,那些吃人的人和被吃的人。

读到这里你会觉得鲁迅先生与过客合成一体了,过客就是置身于黑暗中的鲁迅先生的化身。作者用象征手法来书写自己的精神思想,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憎恶。

PPT补充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1922-1926年是鲁迅一生中相当痛苦的时期。一方面是“五四”运动高潮已落,还有这一时期的女师大事件也对他的情绪有所影响。特别是1923年鲁迅接到周作人亲手递给他的一封绝交信,这标志着周氏兄弟正式决裂。周作人既是鲁迅的手足,更是鲁迅的战友。这些对鲁迅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同一时期,鲁迅在《晨报副镌》发表了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译文并作序。

②过客的走还出于对内心的遵从。过客说:“那前面的声音在叫我走。”那前面的声音是什么?是他内在生命的绝对命令。老人也听到这样的声音,但他不听它召唤,他就不喊了,但过客却无法拒绝。一切都可以怀疑,但有一点不能怀疑,就是往前走;怎么走,走的结果怎样,这些都可以讨论,但有一点不能讨论,就是必须往前走。这是生命的底线。这是一种崇高的坚守。这是过客的,更是鲁迅先生的。

③过客的走出于对前路的探寻,对人生之路的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翁劝阻过客不如回转去,因为前面是“坟”,“你已经这么劳顿”“你前去料不定可能走完”,这里坟又是一处象征,代表死亡,代表无路可走。过客认同老翁的说法,前方的确是坟,但他还问老翁:“老丈,走完了坟地之后呢?”老翁说:“走完之后?我可不知道。我没有走过。”老翁单知道南边,北面,东面,过客来的路。可见老翁曾经是现在的过客,也曾探寻前路,只不过现在已经回转到现实中去了,只剩颓唐与无奈。但过客不是老翁,他不能与现实相安无事,他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走下去,走向远方,哪怕前方是坟,他还是要走向坟之后的远方。说不定远方不是坟呢?说不定就是小女孩所说的“野百合野蔷薇”呢?

结尾处很耐人寻味。过客想把裹布还给女孩,女孩不要。老翁说:“那么,你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就是了”,过客说“哦哦……”舞台说明是过客“极暂时中,沉默”,说前面是坟的老翁,居然会说你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这很耐人寻味。老翁认同过客了,还是依然不认同?过客短暂的沉默,他在想什么?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结尾的互祝平安。我们从中能感觉到一丝温暖,看到一丝希望。但过客不会沉迷于现世的温暖中的,他“徘徊,沉思,忽然吃惊”说“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于是他“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别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关爱也好,不关爱也好,什么都阻挡不住过客前行的脚步。走之于过客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世界是过客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4)过客为何拒绝小女孩的馈赠?

明确:天真的小女孩的怜悯同情只会加重他的负担,我们可以看到文中是这样写的,当他把裹布还给小女孩时,小女孩让他带走并装在背上的口袋里,过客说“颓唐地后退”并说“但这背在背上,怎么走呢?”别人的好意在他看来是一种负担,使他时时反顾,使他缠绵和怯弱。他要走就走的了无牵挂,他要孤独就孤独到彻底。因为有时候彻底的孤独反而是一种洪荒之力,借此可以义无反顾地前行。孤独,彻底的孤独,这是过客的人生哲学,更是鲁迅的人生哲学。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战士。

PPT补充一段话

“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这意思也在《过客》中说过。”(《两地书.二四》)

(5)师小结:我们借助人物的语言窥到了人物的性格及内心的变化。

板书呈现有关过客的关键词:贫穷潦倒、困顿倔强、茫然无助、孤独入骨、痛苦绝望、无奈憎恶、执着无惧、坚守内心。

2.老翁小女孩形象分析

在分析过客形象时,老翁,小女孩形象会涉及到,为求完整性可简单梳理一下。

老翁:颓废、安于现状。

小女孩:天真、有爱、美好。

3.探究主旨——在问题探究中进一步追问主旨。

(1)探究至此,你觉得过客到底是谁?文本到底要表达什么?

明确:可能大多同学会回答,过客就是鲁迅,鲁迅先生借过客形象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反抗,以及对人生前路的思索与追问,即:走——反抗绝望——绝望的抗战。板书“象征”。

可能会有其他答案,任由学生说,言之成理即可。

(2)过客仅仅只是鲁迅先生吗?

明确:我从作品中除了读出了鲁迅先生的崇高,我更读出了人之为人的荒诞。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恒久的对生命本身的追问。人生说到底是一场虚无,每个人其实都只是过客而已。苏轼有诗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踏向虚无的路上。我们各自在各自的现实里灰头土脸,踽踽独行,我们就是文中的过客。我们应该像他那样,也就是像鲁迅先生那样不停地走下去,听从内心的声音走下去,走到有一天溘然倒地。唯有走才能反抗绝望,唯有走才能对抗虚无,唯有走才能彰显生命的全部意义。

[教学设计:魏莉]

研习:本环节主要完成过客、老翁和小女孩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诗剧主旨的开掘。分析人物形象,教者大体是从丰富性、变化性、互文性、时代性和象征性这几个维度进行的:

从衣着、眼光、言语、动作等方面,分析过客的贫穷潦倒、困顿倔强、茫然无助、孤独入骨等,主要着眼的是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抓住过客的痛苦绝望、犹疑徘徊、昂然前行分析,发现老翁一开始以前面是坟为由,劝说过客回头,最后竟然建议过客将裹布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这主要着眼的是人物形象的变化性。

认为“老翁曾经是现在的过客”,带有形象的互文性分析味道。事实上,朝深处说,老翁和小女孩也可以说是过客精神的不同侧面,老翁代表着内心颓唐保守,安于现状的自我,小女孩代表内心诗意蓬勃,满怀憧憬的自我。尽管被荒凉破败的现实折磨得“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但过客内心深处依然住着一个小女孩,连同小女孩说的野百合、野蔷薇,这从他能时时感应到前方叫他走的声音并付诸行动,还有小女孩描述前方景象时,他难得出现的西顾时“仿佛微笑”表情,还有对老翁“走完了那坟地之后呢”的追问,不难见出。教者触及到这一层面,颇有眼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