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 李仁甫

时间:2021年5月18日下午第二、三节

课地点:江苏省沭阳华冲高级中学报告厅

第一课时

师:《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前预习过了吧?预习过几遍啊?

生:两遍。

师:两遍?真的预习过两遍的请举手。(众举手)嗯,所有同学都预习过两遍了!(投影 PPT)课前我通过你们的语文老师发了课件给你们,只有两张,一张是封面,还有一张就是这个预习要求:阅读本文,并选择几处作批注(可欣赏,可献疑)。什么是献疑?

生:提出疑问。

师:不过“献”这个词,是希望大家在课堂上主动地献出自己的疑问。你愿意吗?

生:愿意。

师:大家作批注了吗?批注了一处的,请举手。看来大多数同学已经批注了,也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做批注。没有批注的,待会儿要注意认真看文本,结合大家的发言来研讨。每个同学先把课文快速地浏览一下,然后把已经批注的几处——哪怕是一处,再斟酌斟酌,选出你最想和大家交流的一处。(众浏览课文)好了,如果你现在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可以举手发言交流。(众接连举手)哦,一位同学举手,两位同学举手,有没有啦?这位同学先举手的。第一位举手的,应该给予掌声。(众鼓掌)

生:我想就第1段献疑。别里科夫为什么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雨伞装进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一个套子里,他为什么要为自己制造一个个套子?

师:好,请坐。第二个同学,有请!

生:我欣赏第14段。“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从这里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个思想保守的人。再根据下面注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害怕新事物的人。

师:注释怎么讲的?当时自行车还较少见,是新生事物。好,请坐,你是欣赏。接着还有哪些同学举手的?

生:我欣赏第10段。“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从这句话来看,别里科夫是想说这人是坏人。他应该以一种生气的口吻说,但是后面又说他嘴唇发抖了。如果他生气的话,嘴唇不应该发抖,所以作者用“发抖”这个词,应该不仅是想说明他此时的生气,而且还想说明出他对于天下的所谓坏人感到惊讶、害怕。

师:你的意思是,嘴唇发抖有两个含义,一是生气,二是害怕。这两种心情在别里科夫身上兼而有之。

生:我欣赏第3段。“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里语言描写反映出他胆小怕事。没有政府的允许,他就不敢做,他要做事情的话就必须通过当局的批准。

师:“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文中像这样的语言多不多?

生:多。

师:好像几乎成为口头禅了吧?用了无数次。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个性化语言,写出了他胆小怕事。嗯,男同学发言已经很多了,女同学再来!我要说明一下,李老师上课喜欢同学们之间能有横向交流。比如,一个同学已经抛出了一个疑问,那么这个疑问显然是期待现场的同学能够解决的,而不仅仅是期待老师解决,对不对?还有,就是已经欣赏过的文字,其他同学还可以进一步补充、发挥。好,请你。

生:第32段。“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他看起来光明正大,其实是一个虚伪的告密者。

师:嗯,明明是告密者,却说自己要把谈话内容

报告校长。足见他非常虚伪。还有哪位同学发言?

生:看第2段“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上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再看后面“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还有第4段“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这些句子都体现了别里科夫因循守旧。

师:嗯,讲得很好。还有刚才哪位女生举手的?

生:看第8段最后一句话“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我要问,为什么一幅漫画就让他难堪极了?

师:这是献疑。别里科夫接着就生病了吧?怎么一幅漫画竟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呢?好的,这是第二个疑问。嗯,这位同学又要发言了。

生:我来解决第一个疑问。

师:第二次发言,我们给予他掌声,好不好?(众鼓掌)

生:作者说“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这说明别里科夫用种种套子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躲避现实。

师:好,这位同学解决问题非常规范。前面同学抛出了那么多具体的的套子,而他发现了“总之……”这些带有总结性质的句子。关于套子,主要写了雨鞋、雨伞,好像这个出现多次吧?几乎是“套子”的代名词。除了“雨鞋雨伞”,“眼镜”用得也比较多。大家看看第4段“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那么“眼镜”怎么能降服人们?眼镜的背后是什么?(众嘀咕)眼睛!眼睛的作用是监视,对不对?而且,他最在乎的就是眼镜,比如后面写他从楼梯上滚下来,他第一件事是干什么?

生: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师:是的,第34段写“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他非常在乎自己的眼镜。因为眼镜,他就能看得很远,看得很多,看得很清,于是他就能告密,对不对?好,这是关于套子的。我们一起再把刚才的第4段那个地方读一下,大家就能感受到为什么全校人、全城人都怕他。(齐读“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大家有没有读出作者的情感?不妨请大家探究一下字里行间的情感。(众讨论)想好的请举手。这位同学举手次数最多啊。你稍微等一下,先给他——他是才举手的。

生:这里写出了别里科夫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表明人们对别里科夫的厌恶。

师:嗯,对别里科夫这个守旧者、告密者的厌恶。这是情感之一,有没有情感之二了?

生:同时表明人们不愿接近这种守旧的人。

师:这个还是厌恶吧?你说出一点已不容易了,请坐。好,这位同学来补充!

生:还有害怕。

师:害怕什么?

生:害怕他告密。

师:这还是指向别里科夫。

生:还透露出人们对他这种行为的无奈、妥协。刚刚那位同学说到沙皇专制,这里就有人们对这种制度的妥协。

师:噢,由别里科夫进一步推导出沙皇专制,是不是?嗯,情感之二出来了。有没有情感之三?情感指向应该发散开来,多方发散的。嗯,有请。

生:对告密者行为的抱怨。

师:哎呀,你们所有的抱怨现在都发泄到别里科夫一人身上了,(众笑)对不对?能不能再换一个对象啊?

生:是这一类人。

师:这一类人,别里科夫这一类人,这还差不多。个人和一类人是不一样的。好,你请坐。有没有其他的情感指向了?

生:我觉得是对像别里科夫这类人思想的批判。

师:讨厌,批判……你们把世界上所有坏的语言加在别里科夫身上都是可以的,是不是?嗯,这位同学又补充了。

生:同时对别里科夫还有一点同情。

师:作者为什么同情别里科夫?

生:因为他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师:他怎么受害了?

生:他受沙皇专制的毒害和摧残。

师:原来他也是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对象,比如下面他的样子也很可怜、凄惨吧。好,请这位同学说说。

生:我也认为有同情,不过我是将别里科夫跟祥林嫂相对比的,他和祥林嫂都是封建社会受迫害的人。

师:什么情感指向?

生:同情。

师:也是同情?有没有其他指向了?好,这位同学又举手了。

生:嘲讽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

师:还是别里科夫这样的人。

生:还有当时城里的人。

师:嗯,她的思路突然发生变化了,变化到城里人身上了。大家同不同意?作者为什么要嘲讽城里的人?

生:他们不敢。

师:他们不敢,对不对?作者字里行间有什么情感指向?

生:明明别里科夫是一个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辖制了整整15年。

师:嗯,这么一个小人物辖制了全城15年,直到后来有人打破僵局,要了别里科夫的命,是吧?谁要别里科夫的命?

生:柯瓦连科和华连卡。

师:鲁迅先生说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这里有没有这么一层意思?作者对于全城人十五年的“不敢”也有一种悲哀、愤怒。大家在别里科夫的辖制下活得太不像样了吧?(众点头)为什么这些城市里的人都“不敢”?接下来有人敢于抗争了,于是小说的其他角色——柯瓦连科和华连卡登场了。这个内容,就留待第二课时学习吧。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大家重点讨论了第4段所包含的复杂情感,其中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下面请看《装在套子里的人》节选之外的一段话:“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

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生活中大多数人是不是这样?(众点头)我们再来看看契科夫临终日记中的一段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一起读一下。(齐读)再回到第4段,大家能不能把复杂的情感读出来,读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齐读第4段)课文接下来写柯瓦连科和华连卡,写他们敢于抗争。假如全文让我们来探究情感指向,那么针对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作者的情感指向是什么?

生:突破封建专制。

师:这叫情感指向吗?这个是对他们行为的一个评价吧。

生:赞扬、歌颂。

师:嗯,很好,请坐。接下来写华连卡的所谓婚事,或者别里科夫的所谓婚事。作者通过这些事讴歌了姐弟俩这两个新生力量。作为一篇小说,真正精彩的内容在后面,即发生在两天中的一些事。第一天是哪一天?几月几日?你们找出来没?

生:五月一日。

师:噢,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

生:漫画事件。

师:还有什么事件?

生:骑车事件。

师:这一天发生了两大事件,然后到了第二天——五月二日。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件?

生:争吵事件。

师: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争吵了,而争吵的地点在哪里?

生:柯瓦连科家里。

师:柯瓦连科的家里发生了一场争吵,一场新旧之间的较量。我们看看这个图(投影 PPT),新和旧的 PK,是吧?最后有一个剧照,楼梯之上的那个人是柯瓦连科,下面拿着雨伞,穿着棉衣雨鞋,戴着帽子还有眼镜的,就是别里科夫。别里科夫被推到楼下了吧?但此时还没有滚下来,可能下面就站不住脚滚下来了。嗯,这个就是新和旧的 PK,它是小说中的高潮部分。高潮部分来自前面的铺垫,来自前面一场思想较量。这场较量就在这个小楼上,就在他家里,就在课文中第19-33段。现在来分角色朗读一下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新新人类跟旧时代的别里科夫进行的一场较量。这场较量,主要围绕几件事?

生:漫画、骑车。

师:是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针对两次事件来进行的,这次思想较量也是围绕这两件事进行的。分角色朗读,请三名同学。一名同学读柯瓦连科的话,一名同学读别里科夫的话,第三名同学读对话之外的文字。现场招聘三名演员。哎呀,这么多人举手。这样吧,我们角色反串,全部给女生朗读,好不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