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域下初中记叙文教学思辨与突破

作者: 叶茂

摘要:叙事能力是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叙事学是研究叙事文的科学,叙事学的理论成果可以运用到记叙文写作中去。本文通过收集与分析初中生叙事记叙文作文,探究初中生在叙事记叙文的写作表现与写作问题,借助叙事学理论提出优化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策略,从而提高叙事记叙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初中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叙事学;叙事记叙文;写作素养

记叙文的体裁在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比例。每年中考都有记叙文的阅读题,作文命题的体裁偏重于记叙文的写作。因此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是初中生训练的主要文题。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记叙文,不管是什么类型,我们均能够在教材中找到模板。但是我们在客观研究和全面考查后发现,不少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更多的写成了流水账,没有真情实感,也没有突出个性表达。这种情况下,教师运用叙事学理论改进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叙事学与叙事记叙文

叙事学也称“叙述学”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叙事作品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1]叙事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人类自远古社会产生以来就有了叙事。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文。记叙文是一种典型的叙事文。叙事文与记叙文两者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互为包含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之间可以划上等号(中小学语文教材使用记叙文这一术语,一方面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讲的;另一方面是以此来区分小说等叙事文)。在叙事学理论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叙事记叙文的内涵:记叙文是按照某种特定时间顺序,以讲述或呈现故事的一种文体。

二、叙事记叙文内涵与写作要点

1.叙事记叙文的内涵

记叙文是所有写作题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文体。记叙文要记载和描写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真实存在的人、景、物。记叙文是作者将亲身所看到、听到、想到或做到的动作与感想叙写出来的文章。但记叙文也不是对生活现象直接抄录,而是通过作者的选择、组织而来,所以记叙文又可谓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表达方式,记录真人真事,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

2.叙事记叙文的写作要点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一般要经过这样四个过程。一是写作之初,作者通过对写作内容的观察搜集写作素材,确定叙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这一阶段作者要针对题目审题产生文体判断,进而分析题目的重点、范围;二是挑选素材,作者在确立题旨与中心思想、文体结构后,要透过自己对题目的诠释,挑选写作素材,并以记叙、描写手法,勾勒出自己在活动当中的真实经验;三是确定顺序,作者依据文体结构的安排,理清事件的发展顺序,叙事记叙文一般有六种文体结构:时间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事件式(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方位式(依脚步移动、视线移动的方式安排内容)、因果式(按照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的次序)、并列式(将与题意相关的主题并列呈现)、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分分总等结构);四是组织写作,在完成以上三个过程后,将构思内容形成文字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我们可以归纳叙事记叙文写作的要点有:写作材料可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来着眼,并依据审题对题目的诠释,选择出合适的感官信息,然后运用记叙、描写手法与相对应的文体结构,将自己亲身经历组织成文,接着再从中传递作者的情感。具体写作中作者要针对多感官信息进行挑选,而不是一味的流水账式记录,在写作表现手法上,应灵活运用感官摹写、词汇选择、句型运用与想象力,以避免呆板、单一、概括性的说明与重复性语句,要依照文体结构的安排,有逻辑性、有系统性地组织文章,适时地安插过渡句,使时空、场景与事件有序变动,同时要特别注意叙事记叙文的精髓在于情感的抒发,所以文章内容要融入作者的思想,否则容易流于事件表层的记录。

三、初中生叙事记叙文常见问题探究

撇开表现主题因素,初中生叙事记叙文写作的问题表现在三个层面:材料层面、表达层面、结构层面。材料层面的问题表现为学生在故事素材的积累和叙事题材的选择上出现的失误。材料层面的内容关系到记叙文所记之事的好坏,是记叙文写作的基础。表达层面的问题表现语言表达、语句组合方面的失误。结构层面的问题表现为故事的组织和情节安排上出现的失误,没有做到讲好故事。结构层面的内容与记叙文叙事的优劣密切相关。学生作文过程中这些层面的问题相互影响,经常交错出现,呈现出复杂性。

1.材料层面:流水账式的写作

写作的过程当中,学生确实把所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但却没有从中选择最有价值、感受最深的部分来写,使文章像流水账一样乏善可陈。

(1)以活动时间的起始进行叙事写作

因为新冠疫情,这个星期我们住校学生的生活非常紧张。

星期一,我6点半就到了学校门口,老师测量体温,我体温正常。

星期二,我们没有上早操,6点起到教室,班主任测量了体温,我体温正常。

星期三,这一天早晨起床我就感到不舒服,测量体温也正常,但老师还是将我送到留观室观察了半个小时才进教室。

星期四,我仍然是6点起床的,然后测量体温,到教室上自习。

星期五,下午放学,班主任强调我们回家不要和外来人员接触,我们都答应好,就回家了。

这是七年级学生写的《我的防疫一星期》的作文,学生为详实记录活动过程,每个句子皆以活动的起始时间作为句子的开头,然后再简单叙述时间点下所进行的活动,显然学生无法针对情境做取舍,情境与情境之间的转换,多以活动时间起点作为转衔,表示学生在写作时,为了便于记录整个活动流程,而惯于以活动起始的时间,作为情境先后转场的媒介。

由此观之,学生对于情境较为复杂或时序拉得较长的叙事记叙文,常有场景选择的困难。其可能原因是学生为了方便记录、克服叙事记叙文写作的困难,或因应对连接词(句型)不够熟悉等问题,而习惯“以活动时间的起始进行叙事写作”,使文章呈现机械式的流水账纪录。

(2)以感官直接经验进行叙事写作

感官直接经验是作者亲自到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是获取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会存在以下情况。为求详实记录事情发生的经过,学生在撰写经过时,常在运用感官触及外在活动后,将其感官直接经验信息记录下来,使感官经验沦为概括性说明,或仅显示感官经验的来源与对象,缺乏深层意义的延伸与发展,如下文所示:

这个星期天,妈妈教我炸红薯圆。妈妈让我把蒸熟的红薯和面粉和在一起做成圆子,要炸两次外皮才会脆,要不然吃只炸过一次的会不好吃,所以一定要炸两次才会好吃,然后教我做鸡蛋汤,先去把水烧开,再将香菜放在锅里,等水开了,再把搅好鸡蛋倒进锅里,鸡蛋汤就做好了……

从文中可发现学生对“视觉”的活动细节了如指掌,也能从活动中挑选最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撰写。不过,文中却仅记录了妈妈下厨烹调食材的过程,忽略了表情、动作、说话、讲解的过程等细节,以及自己在参与活动中的收获与感想,使文章流于活动表层的记录。由此可发现学生在写作时,惯于运用“视觉”感官收录信息,且在进行叙事写作时,会“以感官直接经验”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忽略作者本身在活动当中的感触与收获,使得内容不够深入,不易使人产生共鸣。

(3)以较不重要的场景进行叙事写作

写作时,学生常因参与的活动流程较多或前置作业较为繁杂,而导致在撰写经过时,不知如何下手,甚至出现未依据审题,择选较适合或重要的场景进行叙事写作,如下文所示:

要制作好吃的红薯圆子,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我到红薯窖去选红薯,一开始我选的是面红薯,妈妈看见了,说我选的不对,要选甜红薯……

这是七年级学生写《妈妈的拿手菜》的作文,存在场景选择的问题,她误将重点放在应略写的“我”选红薯上。这种以较不重要的场景进行叙事写作,可能是教师在写作教学初期,未明确提供写作主线,或学生本身未针对题目深入审题,而导致写作时仅以自己较为共鸣的部分来写。

综合上述,发现学生在写作时,大多会以自己有共鸣的部分进行叙事描写,忽略审题、或无法从众多活动中选择重要的场景来描述。因此,进行叙事记叙文写作教学时,教师可提供写作提纲,并运用多感官教学策略,来引发学生各感官的收获,以撰写更生动有趣、且较为重要的场景。

2.表达层面:重复性语句的写作

写作时,常发现上文提及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以同样的叙述方式重现。导致同一段文章中,大量重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描述语句,使得文章拗口而不流畅。

(1)称谓名词的重复

撰写文章时,会通过称谓名词让读者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文章前面或介绍新角色时,“称谓名词”担任了理清人际关系的角色。待人物关系确立后,文中会以代名词取代称谓名词,或运用复句结合句子,减少称谓名词的重复。但该如何确切使用,却造成学生写作上的困难,如下文所示:

……地理老师下午要去扶贫,地理老师就跟语文老师调课。语文老师就有四节课,语文老师怕我们很无聊,就带我们到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就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到了三合新农村……

在文中,“地理老师”“语文老师”第三人称分别出现两次与四次。深入分析后,发现若能正确使用因果与递进复句,就能减少使用称谓名词的数量,例如:“因为地理老师下午要去扶贫,所以他就跟语文老师调课,可是语文老师就有四节课,她怕我们很无聊。就带我们到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就在她的带领下到了三合新农村……”称谓名词除了在文章中担任理清关系的角色之外,也常在文中担任主词。不过,由于学生对复句使用并不熟悉,且也无法适当地运用代名词,导致文中的称谓名词不断出现,使文章显得累赘而不利落。

(2)代名词的重复

撰写文章时,除了使用称谓名词当作句子的主词之外,也会利用代名词代替文章前面已出现过的人、事、物,以使读者在阅读时形成连贯性的理解。不过,该如何恰当地运用,不让文章版面充斥重复性的代名词,却是学生写作上的困难,如下文所示:

星期三,大巴车接我们到天堂寨,车子来了,我听见司机的声音,就上了车。我听见老师告诉我们注意事项。在车上,我听着同学们的谈话,我看到山上的映山红开的红灿灿的……

这一段文字中,“我”连用了六次,且每个句子都是独立完整的句子。若运用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来修改,就能减少代名词使用的次数,且场景转换也会较为流畅。例如:“星期三,大巴车接我们到天堂寨,车子来了,我听见司机喊我们的声音,于是就上了车。在车上,老师告诉了我们注意事项。 我一边听着同学们的谈话,一边看开的红灿灿的窗外山上的映山红……”重复使用代名词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学生对复句运用不熟练,或为了增加篇幅,或为了让句子直接串接在一起,而把代名词当成连接词,或因句子都是用完整单句串联,使得代名词出现的频率变高。因此,在教学时,可多练习复句造句,让学生多熟悉使用的方式以及时机。

(3)形容词的重复

形容词是一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修饰名词或代名词的词。所以写作时,普遍被运用来修饰文字表达。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影响作文语言的表达效果。如下文所示:

……妈妈问我吃炸的第一次和炸的第二次的红薯圆子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炸第一次的像才刚发射出去的散弹一样,还没跑出小钢珠,炸第二次的像是跑出小钢珠一样,味道也不同,炸第一次味道都包在里面,口感吃起来没有很酥,也很油,炸第二次味道都散发出来,口感吃起来很酥,没有很油。

文中,可将其形容词分成直接与间接两种,直接形容词是指直接点出名词特性,例如:文中的“酥、油”;而间接形容词则是透过比喻方式形容名词的特性,例如:文中的“刚发射出去的散弹”。在直接形容词部分,仅用“酥、油”与“不酥、不油”来形容红薯圆子,变化性不高且不断重复,若能将其修改成“香脆、不腻口”等其他同性质的形容词,会使直接形容词更有变化。不过,在间接形容词的部分,学生则以“散弹是否跑出小钢珠”来比拟味道,显现学生已掌握并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感官摹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