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解读:“词”“篇”“意”的结合
作者: 王林 冯渊执教:王林,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教研员;专家点评:冯渊,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教研员。
摘要: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要把“文”和“言”结合起来,以“文”的解读带动“言”的理解,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掌握语法。在《答谢中书书》一课的教学中,执教者通过“读”让学生感受文意,通过对课文“词”“篇”的解读,带领学生读出作者的“意”,把“词”“篇”“意”紧密结合,实现语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解读;“词”“篇”“意”;语言、文学、文化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课在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共有《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及《唐诗五首》组成,这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者都在对自然山水美景进行生动描写的同时,在自然山水中寄寓了自己的感情。但作者的情感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特殊的词语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如《三峡》中用“素”“绿”“清”“影”等词写春冬之景,用“寒”“肃”“凄”“哀”等词写秋天的景色,《答谢中书书》中的“交”“乱”“与”等,这些词语不仅描写生动,同时也把作者的情感交融在其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个单元课文呈现的共性,通过对具体词语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带领学生把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情感读出来。如《答谢中书书》结尾的“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记承天寺夜游》结尾的“闲人”等词语,都需要学生细加品味与解析,这样才能读出作者表达的真意。
2.学情分析
这组文章没有什么复杂的文言语法现象,语言也比较简单平易,但作者在作品中的寄寓很深,八年级的学生要真正读懂它们并不容易。因为学生的人生经历很简单,他们不懂得古代文人隐居山林与官场生活的复杂背景。同时,学生此前阅读古文数量有限,他们对这类文章的写法和语言特点认识不深。因此,我想通过本文的解读,教会学生认识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与语言特征,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为下篇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铺平道路。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与韵味,在理解文章意义的同时,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分析作者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评析与阐释,读出作者的写作本意。
【任务实施】
任务1:读准课题(读准课文的标题,让学生明白课文是一封回复别人的书信,为深入解读文本,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打下基础)
师:刚才课前我在跟同学们聊的时候,了解到大家都已经预习课文了。请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的标题。
生1:答/谢中书/书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
生1:因为谢中书是人名,所以不能分开。
师:谢中书是人名不能分开。为什么你后面也要停顿一下?
生1:因为如果读成答/谢中书书,感觉他是一个四个字的名字。
师:你根据名字判断,中间要有一个停顿。他读的是对的。请坐。
师:大家想想,后面为什么要停顿呢?
生2:这里的“书”是书信的意思。
师:“书”是书信(板书:书信)。那“答”呢?
生2:答是回复的意思。
师:对,“答”是回复的意思(板书:回复),所以中间需要停顿。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封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任务2:解读课文(解读课文,就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语的理解来读懂课文。这其中要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写景的方法与角度,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感)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次穿越,穿越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回到南朝齐、梁时代,跟与我们一样喜爱自然山水的陶弘景一起做一次旅游,游览他笔下的山水美景,感受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读两遍,要读出节奏。
生:(自读课文)
师:读书声越来越小,说明大家都读完了。哪位同学毛遂自荐,先把这篇课文再读一遍?
生1:(朗读课文)
师:他读得比较快,有节奏感,请坐。哪位同学再来读一遍?
生2:(朗读课文)
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课文中已经做了注音,在读的过程中大家要读准这个字音。
我课前跟同学们交流,很多同学说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那么,现在怎么通过我们的声音来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呢?朗读时,我希望你们要把眼前的美景读给大家“看”,用声音把作者描绘的美景再现出来。你还可以再来尝试一次,超越自己。
生2:(朗读课文)
师:比刚才读得明显好多了,写景的地方,你能用自己的声音来把画面展现出来,这很好!一篇好文章,仅读几遍是不够的,我们要慢慢地读,慢慢地品味。接下来,王老师再把这篇文章读一遍。大家在听的过程中,请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二,作者是怎么写的?你在听我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了发现,就在课文的旁边做上笔记。比如,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的、写了什么等,稍后我们一起讨论。
师:(板书: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范读课文)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位同学先说?
生1: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山水美景。
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1:写了山峰、清流、石壁,还有翠竹、猿鸟、沉鳞等等。
师:这些都是自然景物,作者仅仅是写景吗?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呢?比如:周末,你到公园里玩,回家后你在日记里写道:公园的景色美极了,小鸟在枝头歌唱着,小溪欢快地跳跃着,花儿也露出了笑脸,等等。你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齐)心里高兴。
师:因为高兴,所以你觉得小鸟在唱歌,小溪在跳跃,花儿也会笑。那么,现在我们思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什么?
生1: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师: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作者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哪位同学来交流?
生2:作者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他对眼前山水美景的赞美与热爱,表达了他喜爱自然、归隐自然的情感。
师:你概括的意思是准确的,前半部分语句通顺,后半部分的语句需要修改。我们把“归隐自然”,改为“归隐山林”,把“情感”两个字改为什么呢?
生3:改成“志趣”。
师:“志趣”很好。(板书:志趣)刚才这位女同学说,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志趣。那么,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呢?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大家共同合作,你只要有一个独到的发现就可以和大家交流。
生1:我发现作者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晓雾”的“晓”是早上,“夕日”的“夕”是傍晚,他是从早上写到傍晚。
师: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和“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句,分别从早上到傍晚,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描写早晨和黄昏时的景物。这两句,你能否用散文的句式把它重新表述一下。
生1:清早,晨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树林里的猴子和小鸟在鸣叫。
师:大家注意,她第一句表达得很准确,“歇”是消散的意思,不是要歇息。但是,她把 “乱”字给丢了。(板书:乱)请继续。
生1:傍晚时分,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快乐地跳出水面。
师:你怎么知道鱼儿们很快乐?
生1:因为“沉鳞竞跃”,“竞”有互相比着的意思,鱼儿们比着从水里跳出来,说明它们很快乐。
师:“沉鳞”是指游在水中的鱼,她翻译得很准确。为什么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呢?因为水鸟是鱼的天敌,它们吃鱼,到了傍晚,水鸟归巢栖息,这时候,鱼看到没有威胁了,于是大家欢快地跳出水面。
刚才,我们说,山林里有猿鸟的鸣叫,作者用“乱”字来表现。这个“乱”字如何理解呢?这位女同学刚才没有翻译出来,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她?
生2:“乱”字可以理解为没有规律地叫。
师:什么是没有规律地叫?
生2:是指猿的叫声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此起彼伏。还有鸟的叫声,有的叽叽喳喳,很短促,有的很悠长。
师:是的,我们可以想象,各种动物的叫声交杂在一起,一片喧闹,汇成了一首森林交响乐。这么丰富多样的声音,陶弘景用一个“乱”字把它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一个角度,还有其他的角度吗?
生3:“高峰入云”和“清流见底”是对偶句。
师:对,这里作者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板书:对偶)通过对偶句式的轻快节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快之情。
生4:我发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视角来写的。
师:(板书:仰视 俯视)你看到了视角的变化,这里有高峰,有清流,还有什么?
生4:“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是平视。
(师板书:平视)
师:对,作者从仰视、俯视和平视三个视角,多角度地描写眼前的景物。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几句翻译一下。
生4:巍峨的山峰耸入云宵,清澈的溪水能够看见水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茂盛的树林和竹林四季常青。
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中的“五色”指的是青、黄、黑、白、赤这五种颜色,请记住这个常识。那么,“五色交辉”中的“交”怎么理解呢?
生5:就是这五种不同的颜色融合在一起。
师:不同的颜色是怎样“交”在一起的?
生5:交错。一块儿红,一块青,一块儿黑,一块儿白,一块儿黄,错杂在一起。
师:是的。我们可以想象:河流两岸的石壁上,红色的花、黄色的花错杂地开放着,黑色的、白色的岩石有的裸露在外,有的长满了青碧的草。它们零零散散的,红中有黑,白中有黄,相互覆盖,掺杂交错。我们从这个“交”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观察是多么仔细!读的时候,同学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极力把作者描写的景色还原出来。
除此之外,谁还有新发现?
生6:有视觉和听觉描写,“五色交辉”运用视觉描写,“猿鸟乱鸣”运用听觉描写。
师:是的,作者把视觉与听觉并用。“高峰”“清流”“五色”是视觉描写,猿鸟的鸣叫是听觉描写。同学们目光非常犀利,还有吗?
(学生思考)
现在越来越艰难了,我期待你们还有新的发现。
生7:我觉得他是先写静,再写动。
师:你在哪里看出来的?
生7:这里“高峰”“石壁”“青林翠竹”是静态描写;“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态描写。
师:对,这里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板书:动静结合)非常好,请坐。
同学们,作者运用了这么多的表现手法来写眼前的景色,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里自然山水的美。然后,作者用一句话总结了眼前的景色,同学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师:“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感?我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声音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
生1:实是欲界之仙都。
师:你把后面的“仙都”两个字读得很重。还有哪位同学想再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