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初探

作者: 林冰清

“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初探0

摘要:“梳理与探究”成为三大语文活动之一是新课标的重要变化。但实际课堂情况是这项学习活动普遍存在教师的“教”替代了学生的“学”。笔者认为应先厘清“梳理与探究”与另外两项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荷花淀》教学实践,尝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首先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教师择取有价值的问题设计导学任务,创设探究情境的方式来贯通教学,激发探究兴趣;其次以列表梳理为重点,对学生所学进行横联纵比,贯彻从单篇到群文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聚焦核心问题,设计讨论支架,提供文献资源,深入文本内部;最终,以学生表达交流为终点,教师组织讨论,评价学习过程,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转变。

关键词:《荷花淀》;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梳理与探究”成为三大语文活动之一是新课标的重要变化。如何通过“梳理与探究”语文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对此,笔者尝试着围绕“梳理与探究”的教学困窘、逻辑厘清、示例解说等三个维度,从学理和实践上作初步探究。

一、“梳理与探究”的教学困窘

纵观横览,“梳理与探究”这项语文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夯实,或者浅尝辄止、依葫芦画瓢,或者走过场、流于形式。原因是对“梳理与探究”的概念难以定性,教师往往把课前布置大量预习任务当做“梳理”,把课堂上所谓的讨论看作是“探究”。殊不知这样的误读会引发系列问题:或越俎代庖,以教师研习代替学生思考,以答案梳理代替主动探究;长此以往,学生梳理能力愈发薄弱、自觉探究意识不强,更不用说提高发表创见等学科核心素养了。由此看来,在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困窘中,一线教师应如何冲出重围,真正有效地开展“梳理与探究”语文学习活动,笔者以为务必要对“梳理与探究”进行逻辑厘清。

二、厘清“梳理与探究”的概念关系

“梳理与探究”作为“语文学习活动”至今很少有明确的表述。但由概念引发各家学者对其讨论值得我们关注。赵久军认为“梳理”是搜索加工,“探究”是解决问题的过程[2]。而黄华伟则认为“梳理”是归类比较,“探究”是推理判断[3]。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各家内涵界定不同,但对二者的特点和关系阐释有着不一而同之处:“梳理”强调的特点是“建构”,

而“探究”强调的是“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动态发展的过程。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前后承接。这就意味着学习者通过梳理对文本进行深度加工,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

再来看“梳理与探究”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关系,黄华伟、葛福安认为“阅读与鉴赏”为输入,“表达与交流”是输出[4],吴泓则把“阅读与鉴赏”中的“鉴赏”归类为输出[5]。不难发现,学界普遍认为“梳理与探究”是联通语文学习活动的桥梁,它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如同农业生产活动一样,“阅读”是播种,“鉴赏”“表达”“交流”是收获,那么“梳理与探究”就是促成收获的耕耘过程。

三、建构“梳理与探究”的教与学路径

理论层面,“梳理与探究”应融于所有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充分地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特征。操作层面,结合上官树红对该活动中教师职能的相关研究[6],笔者试将“梳理与探究”教学路径设计如下:首先,以学生真实问题为探究起点,评估问题价值后创设探究情境和导学任务;其次,学生根据任务深入探究,进行横联纵比地梳理构建阅读体系;接着,深入文本内部,探究聚焦核心问题,教师则在关键处提供支架助力学生讨论;最后,学生相互谈论解决问题,能在梳理课堂所得之上呈现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探究作结,教师负责组织和评价学习过程。

《荷花淀》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的一篇课文。从作品看,它是“荷花淀派”的奠基之作,清新优美的艺术风格,细致传神的人物刻画,景物描写的诗意唯美,都可以成为梳理与探究的切入点。从学情看,诗化战争的笔法是学生兴趣点和难点,为梳理与探究活动提供自发源动力。学生具备必修教材小说鉴赏的基础,这又为梳理与探究活动提供了能力基础。《荷花淀》为“梳理探究”活动展开提供了可能,所以笔者择其为例进行解说。

(一)探究起点

1.布置导学任务,估量学情

课堂变革从教师开始关注学习活动开始,但探究不是矫枉过正只作袖手旁观,而是适时愤启悱发。本文是一篇小说,可以根据单元研习任务“分析性格特征”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根据“夫妻话别”“探夫遇敌”“战场重逢”三个主要情节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梳理出人物特点和塑造人物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此环节目的是对学生学情进行估量,全面了解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疏漏之处。积极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真实的问题展开的,重心置于课前,课堂围绕任务获得个性发现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

2.发现真实问题,评估价值

根据本课学习任务单中“问题和困惑”这一项高频问题统计结果,排除非语文范畴的问题,聚焦学生产生的三个困惑:作者为何不写水生嫂的真实姓名?作者不但没有描写战斗的危险和敌人的凶残,反而将伏击写得如此唯美,是不是太不真实?农村水乡出现饼干这样的食品太不真实了,作家为什么要这么写?结合课后提示和学生的三个困惑,设置“微电影”项目:

项目化情境:Jtv即将拍摄微电影《荷花淀》,身为导演的小王要进行5分钟的脚本创作,他有以下几个疑惑:①如何选择写景分镜头,让运镜更贴近作者创作意图。②如何为人物设计脚本,让演员能够精准把握角色特点。③道具“乳白色、很嫩很小的菱角”和“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很难找到,

能不能用其他物品替代?子项目:如果你是小王,请你细读《荷花淀》一文,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活动一:选择景物镜头(择取与人物交相辉映的自然景物,营造诗意氛围);活动二:撰写人物小传(要求选取典型来表现人物主要的思想性格特征);活动三:研究演出道具(根据课文内容,准备必要道具);活动四:创作电影推荐(将本课所得,赋诗写出推荐)

(二)探究深入

1.列表纵向梳理,建构阅读体系

“列表梳理”有助于对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分类归纳,化繁为简的同时又不失全面,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通过纵向梳理归类,研究出适合本文的个性化读法,如为了完成活动一和活动二,课堂中“梳理”并“探究”景物诗意美(表1)和人物性格心理(表2),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成善假于物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横向梳理,勾连群文

“梳理与探究”的本质是指导学生研究不同语言和文本类型,研究个性和共性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是学生理解力、思辨力提升后转化为熟练读者的过程。这就要求单篇学习活动设计不能局限于“这一篇”而要走向“这一类”,群文梳理就是实现这一目标很好的方式。如本课堂中就采用勾连所学课文的群文梳理,让学生与过去的知识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究人物的个性,完成活动二(表3)(表4)。

(三)探究聚焦

“梳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读过”而是为了“读懂”,学生在探究问题中会获得个性发现,这就给教师引导的契机,设计讨论支架,提供文献资源,能够让课堂聚焦核心。如上课过程中,有学生认为《荷花淀》中有“安稳浮在水面的菱角”和“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两处闲笔,认为删去对原文根本不会有影响。因此在上课时,教师采用了如下设计:

(1)上网搜索符合文章描绘的菱角和饼干

(2)学生讨论:①菱角和饼干相关情节是否有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我们能不能由这些情节来猜测人物背后的心理?③饼干和菱角似乎不仅仅是细节描写的问题,还有更深层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这其中①是对时代背景的梳理,②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③是对白洋淀文化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梳理和探究(表5),不仅积累了文化知识,同时能够更深入分析人物。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也有助于提高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还能更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在这基础之上,将战争题材的诗化小说逐一“梳理”,有助于“探究”战争的另一种写法(表6)。

(四)探究作结

经过系统地梳理,把文本读懂读透,活动四就能落实到位。具体要求如下:“假若你要在豆瓣平台宣传微电影,请为电影赋诗一首,作为推荐语。要求:凸显作品特点,语言有感召力。”学生也创作了一些优秀之作,例如:

《荷花颂》

荷花十里,菱苇荡荡,白洋盈眸如画。故土破碎,铁骑铮铮,水乡风云变化。真男儿报家国,多情惜妻儿。蕙质兰心柔情脉,夫妻话别忍把泪眼化愁肠。藕断丝连情绵绵,探夫遇敌,同仇敌忾巧把敌来报。一丢一捞小儿女,似嗔实喜,似怨实爱,莲叶低头笑。冀中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孙君诗心巧着笔,战火消散,一曲菱歌绕。

从推荐语中可以看出,“梳理与探究”活动能有效启发学生敏锐的联想和深度的思考,并培养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荐语以“白洋盈眸如画”为开端,以景物“莲叶低头笑”作结,完整地梳理了全文情节;诗中古典意象群的联想和人物细节描摹,则是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聚焦和探究;女性群像的描写和诗化战争的概括,则是对本课探究问题的深入思考。该环节的学生表现可以看到“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落地,又可见“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设计路径的初步成效。

通过对课文的“梳理与探究”,最终既实现了“这一篇”的文学价值,又引入群文探究了“这一类”文本的特点。对核心文本文学史价值发掘和评价属于高阶思维,是更高层次的鉴赏,呈现了文本深度阅读的价值,提升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转变。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赵久军.从理解、梳理到探究:语文学科的正确选择——关于探究性阅读的批判性思考[J].语文教学,2016(10):43-45.

[3]黄华伟.梳理与探究“这一篇”[J].中学语文教学,2019(12):32-38.

[4]葛福安.“梳理与探究”离不开感性思维——兼及对“理性偏好”的纠偏[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5):21-24.

[5]吴泓.一种被长期忽视的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对“梳理与探究”的回顾、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9(4):24-28.

[6]上官树红.顺应学习方式变革,教师的应为与可为——“梳理与探究”语文学习活动课例探索[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6):20-25.

林冰清,上海市建平中学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