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2期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2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教研天地》以“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创新教育”为宗旨,创刊近50年来在我国中语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刊载内容囊括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教改的各个方面,有大量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

目录

名家访谈 | 基于理论的视角谈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摘要:“比较文学”是中国教师讲解西方文学的首要视域。其中,研究一个文学母题或主题(比如“父与子”“寻找”“漂流”“失乐园”等)起源和发展的“主题学”;研究某一类形象、某一个故事原型在从母国向他国传播过

聚焦与思考 | 思维发展:AI时代初中真实写作实践方向

摘要:AI时代,初中真实写作面临挑战。初中作文教学应该如何与AI共生、共进?要转变写作思维模式,走向“真实写作”,指向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写作训练中优化思维的品质。创设情境,激发写前共情力,让思维有效度

聚焦与思考 | 从“鉴赏者”到“解读者”

摘要:日常阅读教学,不少运用理论术语鉴赏文本,侧重语言形式的创新,只关注关键语句,往往忽略了作者的创作心理与创作历程,无法解析出文本的独特内涵,甚至与文本整体意蕴产生矛盾。本文提出,贴近作者创作的心理

聚焦与思考 | 走出“窄化”的情境课堂

摘要:高中语文开放式课堂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情境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存在内容重压下的“窄化”趋势,并由于“窄化”导致的多重教学障碍等突出问题。为此,本文针对这些现象,对症下药,围绕语文学

聚焦与思考 | 在名著思辨中寻找精神故乡

摘要:整本书名著阅读是初中阅读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本文在支架理论基础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将名著的学习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理解、鉴赏、思辨和寻根。每个阶段以学生为对象搭建相对应的学习支架,循序渐进地

文本解读 |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隐瞒”了什么?

摘要:《记念刘和珍君》所涉及之事件经历史本事还原,呈现出了异于原文本的更复杂的时空叙事。进一步追索《记念刘和珍君》相关文本并进行谱系化的解读,可以揭橥鲁迅行文中悲愤之情的多元内涵。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

文本解读 | 无痕与有声:风物的两种诉说

摘要: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追寻一个消逝山村的余韵,写出了自然风物蕴涵的哲思美;贾平凹的《秦腔》展现了三秦大地的风俗人情,具有厚重的文化美。通过作品、作家、时代三个维度的比较阅读,围绕风物这一概念

文本解读 | 生命的思与诗

摘要:《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高中语文统编版选修教材中的一篇散文,冯至将含蓄隽永的诗意笔触和丰厚深沉的人生哲思浸润在字里行间。教师可以互文性阅读教学理论为指导,打破文本的孤立状态,从教材与其他文本的互文

文本解读 | 《天净沙·秋思》中愁绪的本质

摘要:有关《天净沙·秋思》主题的探讨和争议已有诸多研究,但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其聚焦于个人性、日常性的愁绪加以解读,教师的授课大致也是如此。个人性、日常性的愁绪在文中的确是一种非常鲜明的情感,这是不可否认

文本解读 | 鲁迅小说中的隔膜感与孤独感

摘要:《孔乙己》的分析不应该局限于《孔乙己》,而应该就此扩展到鲁迅的其他类似作品做群文阅读和整体分析。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隔膜感和孤独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存在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在当下资本和技

教材 |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诗词分布及其特点

摘要: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诗词分布特点,可以更准确认知编者的良苦用心。选源层面,统编版教材扩大了唐宋以外朝代的体量,让学生体会更丰富

教材 | 中学语文教学中贬谪文学作品的处理策略

摘要:贬谪是我国古代常见的政治制度,由贬谪形成的贬谪文学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贬谪文学作品思想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统编版教材中选录了部分贬谪文学作品,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同时有利于传承我国优

课堂教学 | 中学语文教学视域下的《骆驼祥子》导读

摘要:《骆驼祥子》被安排在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板块中,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整本书的自由阅读。这需要老师立足时代,充分运用启发式、问题式和点拨式等导读法,将经典名著拉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让祥

课堂教学 | 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寓言故事教学

摘要:深度教学强调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知识带进学生的生命”。笔者在深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速读、细读、研读和情境等策略,深入研究教材《愚公移山》,抓住“寓言”的特点,提炼出“

课堂教学 | “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初探

摘要:“梳理与探究”成为三大语文活动之一是新课标的重要变化。但实际课堂情况是这项学习活动普遍存在教师的“教”替代了学生的“学”。笔者认为应先厘清“梳理与探究”与另外两项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荷花淀》教

课堂教学 | 运用情境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在“双新”背景下,情境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水平的高效手段。情境教学在实用文教学、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是语文教学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生动体现。结合任务驱动,联系生活实际,

名师手记 | 登山则情满于山

摘要:在强调单元学习的今天,如何设计经典名篇的学习路径与策略?本文以姚鼐的《登泰山记》为例,梳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形成、教学效果的巩固,以期体现出在整体关联中进行单篇学习的路径与方法。教学目标

语言 | 心会而神通

摘要:阅读文本中常有一些语言看似很平常,但其实很有张力,含有独特的意蕴,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不仅是文本语言的“应有之义”,可能也正是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我们要有敏锐的语感意识,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

经典案例 | 别有天地桃花源

摘要:《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作品中的经典篇目,其教学的关键在于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故本设计以“语文核心素养”为锚点,从创设“寻梦桃花源”经典作品展的

博硕论坛 | 语文学科中“五育融合”的理解与实现

摘要:“五育融合”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绎而来,旨在通过“融合”的方式来促进“五育”共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语文中的“五育融合”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以语言文字、能力、情感价值观为内容,有

博硕论坛 | 《老王》一文中“愧怍”探原

摘要:《老王》是中国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的教学名篇。作者杨绛在文末表露出的“愧怍”历来为人们解读。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形成对比;老王形象的“丑化”凸显作者深深的自省;“常坐三轮”与“不敢乘三轮”的

博硕论坛 | 小议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非规范”标点符号

摘要:“非规范”标点符号是指编入教材作为课文的作品中存在的不符合现行规范的标点符号。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大都写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很多标点使用不符合现行《标点符号用法》,给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带来一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