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模型建构及问卷编制

作者: 杨志刚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模型建构及问卷编制0

摘要: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模型的建构有助于科学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水平。为此,基于已有研究与师生访谈结果,提出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模型假设,并独立编制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问卷,通过两次问卷施测,不断探索、修订、验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由学习准备、学习认知与学习监控三个二阶因子策略和学习意识、逻辑基础、语逻关系、阅读逻辑、表达逻辑、解题逻辑、过程监控、方法监控八个一阶因子策略构成。经模型校正、效度检验及比较,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二阶三因子一阶八因子模型适配度良好,结构更优;基于模型构建的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问卷信效度优良,可用作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水平评测工具。

关键词: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模型建构;问卷编制

逻辑思维的发展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往学科教学领域的逻辑思维学习策略研究大多侧重于教师的教的立场,重点探讨教的策略,而基于学生维度的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模式的实证研究鲜见,尚未形成具有量化数据支撑的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模型,相应的学习策略测评问卷则几乎没有。教与学关系的深层结构表明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学”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着教学的总体预想效果。[1]因此,高中语文逻辑思维教学研究需要加大对学生的学的一方的考察,尤其是对逻辑思维学习策略的探讨。本研究尝试构建出适配度良好的模型和信效度较高的问卷,为逻辑思维有效教学实践提供相关参考。

一、模型假设

逻辑思维,即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是“不依靠直觉和表象而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得出推导结论的思维样式”[2],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3]。“逻辑思维,是致力于推理研究的哲学分支,侧重于推理过程的结果,即推理过程中信念以及构成信念的要件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4]而策略,本质上是指行为主体为实现某一目标或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的行为方法或方式。由于思维与语言“天生”存在的密切关系,基于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角度,本研究所言“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活动中,用以培养学生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来科学地反映现实、解释世界的语言思维能力,增强言语思维逻辑性的一系列问题解决方法或方式。高中生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结构假设主要基于以下理论与访谈研究。

一是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

以往对逻辑思维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认知。不同于宏观层面的逻辑学“认知”探讨,在中小学微观学科教学实践领域,借助学科知识背景以逻辑思维学习策略为内容的研究主要是分学科教学模块进行探讨。这种教学模块式研究在高中语文学科中主要涉及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以及试题讲解与命制等活动。尽管分教学模块开展的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探讨,符合我们高中语文学科逻辑思维研究的一般立场,但在研究视野上,高中语文学科逻辑思维学习策略研究不能仅限于教学过程模块层面的逻辑思维认知,还应构建新的思路。

目前国内外对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颇丰。麦基奇等人认为,学习策略是一套认知与调控系统,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丹瑟洛等人则从学习活动的复杂性出发将学习策略分为基础策略与辅助策略。而国内张大均等认为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实现学习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其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称为学习认知策略;而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策略则称为学习监控策略。依据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的一般分类,结合语文学科与逻辑思维学习的特点,我们认为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主要表现为三类:一类是学习认知策略,即对文本逻辑、写作逻辑、口语表达逻辑、解题逻辑的学习认知,属于语文学科活动中的逻辑内容与方法的思维认知;一类是学习监控策略,即对逻辑思维认知活动过程及其策略方法的反思、调控,由于策略方法是可教可学的,策略方法的学习也需要对其结果加以监控,[5]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有效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的策略”也离不开“对学习策略的学习反思与监视”,因此这类策略既有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解题等学习活动中关涉逻辑认知的问题反思,也有逻辑认知方法的运用反思;第三类是学习准备,即为了更好地提升学习目标达成度,学习者在逻辑思维学习意识、逻辑与思维知识、逻辑与语言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准备”,对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培养来说,这些“思想与知识”上的准备有助于逻辑思维学习认知及调控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是基于师生的访谈结果。

围绕“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话题,我们对研究者所在高中八位学生和四位老师分别开展了访谈,每次面谈时间20-40分钟。对学生的面谈,内容侧重于个人在教师指导下及自身提升语文逻辑思维所采用的具体学习方式、方法,如“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有效方法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而对教师的访谈,内容主要是关于对班级学生逻辑思维学习状况的观察、评估及相关建议,如“您认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提升主要受到哪些学习因素的影响?”依据访谈结果,对师生有关逻辑思维学习策略回答中出现频次较多、主观认可度较高的话题关键词进行提取,通过编码整合最后得到学习意识(如培养逻辑思维主动意识)、逻辑思维知识(如逻辑知识、思维知识)、阅读与写作逻辑模仿及分析(如梳理文本逻辑与模仿写作范文条理)、逻辑训练(如作答逻辑语用题)、请教他人(如借鉴他人的逻辑思维提升方法)等五个维度的策略内容。

综合前人研究、访谈结果,本研究初次建构出“三层面十维度”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初始假设结构模型(LLS)。初始结构模型包括三个分层面模型,即学习准备策略模型(LLSP)、学习认知策略模型(LLSC)、学习监控策略模型(LLSR)。其中,学习准备策略模型,包括学习意识培养、逻辑知识学习、思维知识积累、语言与逻辑关系掌握(简称“语逻关系”)四个维度;学习认知策略模型,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阅读逻辑认知策略、写作逻辑认知策略、口语逻辑认知策略、解题逻辑认知策略;学习监控策略模型,包括过程监控策略和方法监控策略两个维度。

二、研究设计

(一)测量工具

依据模型初始假设自编问卷测量工具,通过后续两次问卷测量,验证与修订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理论模型及问卷。

1.问卷结构。初始问卷包括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模型量表和依据后续结构模型验证需要增设的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结果量表(LLO)。学习结果量表,作为验证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水平的关联效标,是以学生对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反馈为指标来源。量表题项统一采用Likert6点计分(避免趋中反应),分数越高,表示策略发展水平越高;分数越低,则表示策略发展水平越低。

2.指标编制。项目设计:根据前述理论模型与当前高中语文逻辑思维教与学的实际,在参照了以往相关量表编制架构的基础上[6-9],初步编制出问卷主体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结果自评量表8个指标项目(其中2个为测谎题)和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量表72个指标项目。评价删改:经研究者所在国家级示范高级中学高二年级4位学生及3位专家型教师对问卷量表初始项目的共同评价,删改部分项目及其表述,以及进一步明确项目内容,最终形成涵盖8个项目的学习结果量表和65个项目的学习策略量表共计73个项目的初始问卷量表。问卷量表层面、维度(以a-k标注)及项目如下表1。

(二)研究被试

1.初测抽样。采用方便取样法和整群抽样法,选取研究者所在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共8个班的学生作为初测对象。初测共发放问卷480份,实际回收432份,有效问卷382份。其中,男生202人,女生180人,男女比例1.12:1。

2.再测抽样。采用方便取样法和整群抽样法,选取广东省湛江市、佛山市、肇庆市三地部分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不同类型共29个班的学生为被试。再测共发放问卷1508份,回收1431份,其中无效卷179,最终得到有效被试1252人,基本情况详见下表2。

(三)数据收集及处理

由研究主试现场集中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测试过程中,被试在遇到不理解的项目时,可随时向主试个别询问。数据处理分析采用SPSS26.0和AMOS24.0。

三、初测:指标修订

(一)项目分析

经临界比分析,所有项目区分度t值均大于3,说明项目区分度高。各题项与量表总分的积差相关分析显示,与整体量表的同质性较低需要删改的相关系数低于0.5的项目共3项。信度检验表明,量表总体信度指数为0.964,各维度信度指数均在0.6以上,删除后致使量表总体信度增大的题项有6项。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分析,限定一个共同因素提取后,需要删改的公因子方差值低于0.2的题项4项。项目分析综合结果显示有待删改的题项13项。

(二)因子降维

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探测理论模型层面及维度是否得到实际数据支持的建构效度。结果显示,整个量表KMO值为0.942,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P<0.001,适合做因素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探索降维因素旋转,结果表明逐步删除17个题项后整个量表维度与理论模型假设基本吻合。为使量表因子模型达到最佳建构效度,在此基础上调整因素维度4个,即合并“思维知识”和“逻辑知识”重新命名为“逻辑基础”,合并“写作逻辑”和“口语逻辑”重新命名为“表达逻辑”,从而得到“三层面八维度”的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新模型,如图1。

综合以上各项量化分析结果,结合“意见反馈”内容,对问卷指标题项进行删除或修改,其中,学习结果效度量表删除2项,学习策略量表删除21项及修改表述6项,删除项目详见表3。修订后的问卷总量表包括学习结果量表6个项目(2个为测谎题)、学习策略量表44个项目。

四、再测:模型检验

再测旨在进一步对经初测修订的问卷量表因素结构模型开展拟合、修正、检验及比较,通过不断探索反复验证分析,逐步搜寻最优模型,获取问卷最佳指标。根据模型复核效化要求[10],将再测总样本以随机选取个案方式一分为二(样本数比例1:1),得到校正样本与效度样本。前者用以探索发展修正模型,后者则主要用来检验所发展模型的适当性及建构出更优模型,即效度检验与模型比较。

(一)模型结构校正

1.验证性因素分析。使用校正样本对前述修订后的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三层面八因素模型(即二阶三因子一阶八因子模型)展开验证性因子拟合分析,结果如表4。经检验,NC值(χ2/df)为4.53,小于5。实际研究中,1<NC<3被认为有简约适配度,NC>5表明需要修正,由于该值易受样本大小影响,3<NC<5亦可接受。[11][12]SRMR为0.07小于0.08,SRMR是RMR的标准化结果,不受测量单位影响,一般认为该值小于0.08表明模型可以接受,大于0.08则为模型拟合不好[13-14]。RMSEA、PGFI、PNFI三个数值均达到标准值。综合分析结果,模型有多项指标并未达标,模型有待进一步修正优化。

2.结构修正。基于模型发展策略,[15]综合项目分析、单个测量指标信度指数(R2≥0.5)和偏峰度指数(C.R.<1.96)等三项标准,对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结构模型及其三个子模型分别修正,在模型框架内删除c4、d1、d5、e1、e2、f1、f2、f7、f8、f9、g1、g2、g3、g8、h4、h5、i1、i5等18个题项。再次删订后的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模型量表层面、维度及其指标项目见下表5。

(二)模型效度检验

使用效度样本采用“严格复制策略”验证模型[16]对前述优化后的二阶三因子一阶八因子结构模型开展复核效验。

经模型拟合分析,标准化估计值的模型(见图2)显示所有变量在各个潜在因素变量上的载荷均在0.6以上,进一步验证了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策略模型的多维假设,而模型适配度分析结果(见表6)则表明各项适配度指标均到达标准,效验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一般认为,适配良好的模型具有较高的聚敛效度、区别效度,[17]以及效标关联效度[18]。据此,继续对模型进行效标关联效度、聚敛效度、区别效度及法则效度等效度检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