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中“五育融合”的理解与实现
作者: 王帆摘要:“五育融合”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绎而来,旨在通过“融合”的方式来促进“五育”共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语文中的“五育融合”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以语言文字、能力、情感价值观为内容,有机融合五育的教学实践。其具有德、智、体、美、劳五个内在要素,分别与语文文字中“情”“法”“活”“美”“用”相联系。作为学科综合育人的关键举措,语文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实现五育渗透;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课内外共育;更新育人模式,实现五育互融;重构评价模式,实现以评促融。
关键词:五育融合;语文教学;五育要素
新的时代背景下,意味着传统“重智”的教育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时代诉求,亟需构建与素养培育相匹配的有效教学模式。“五育融合”是教育向综合育人迈进的关键举措,而语文学科育人则是“五育融合”落地的重要途径。什么是“五育融合”?语文中的“五育融合”如何理解?语文中的“五育融合”怎样实现?本文将对此做出尝试性探究。
一、“五育融合”的历史演绎及其现实意蕴
“五育融合”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历经了长时间的演变、发展而来。想要回答“五育融合是什么”的问题,要探寻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以古照今,把握其现实意蕴。
(一)“五育融合”的历史演绎
近代以来与“五育”较为接近的主张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严复提出的“三育并举”思想。他针对当时中国“民力弱”“民智愚”“民德寡”的落后现状,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将由体育、智育、德育所组成的三育作为开展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及途径,将“德智体”三方面元素涵盖其中,强调三者共同育人的重要作用。随后是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的“四育并举”的教育主张,他基于国民精神空乏的社会现状,在德智体“三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美育”,以充盈人的精神世界,并强调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相互独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以此培养身体强健和心灵健全相统一的“完全之人物”[2]。“四育”进一步发展为“五育”是在民国时期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面对共和国时代对资本主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他提出了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在内的五方面内容,囊括了“德智体美劳”的元素,强调通过“五育并举”来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至此,“五育并举”的思想雏形初步形成。五四运动时期,杨贤江提出“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这是他对“五育并举”思想的改造和继续深化,以期解决中国青年改造的社会问题。他以品行、智慧、健康、劳动、审美为主要教育内容,涵盖了关于青少年终身教育的各个方面,把青少年塑造成全方面发展的“完人”。新时期,“五育”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后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进一步明确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3],“五育并举”就此逐渐向“五育融合”转变。
总而言之,“五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头和历史借鉴。而在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把握住“五育融合”的现实意蕴也必不可少。
(二)“五育融合”的现实意蕴
何谓“五育”?从其教育目的上看,“五育融合是以实现学生完整生命、培养整体的人为目标”[4],强调五育主要是对此前教育仅关注某一育而忽视了其他四育的现状的超越,即改变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偏智、疏德、弱体、抑美、缺劳”[5]的现象,使得育人目标由片面育人转向全面育人。就其教育内容上看,五育一方面指向“德”“智”“体”“美”“劳”所对应学科中分别体现的“善”“真”“健”“美”“劳”的学科素养,另一方面也指向各育间的相互交叉、互相渗透。
何谓“融合”?从融合目的上看,强调融合是为了改变当前教学中“五育分离”“五育割裂”的现状,使得学科不仅仅只关注单一的某一育,以发展某一育作为全部的培养目标而忽视对其他各育的培养,造成五育之间各自为营。而是指向五育之间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以达成综合育人目标。从融合的内容上看,五育间的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间的融合。教育中涉及多个主体,如学生、家庭、社会,亦存在多重要素,如目标、内容、过程、文化等等。因此,融合是具有广泛范畴的,学科间的融合固然是最为主要的融合范式,但教学与学生经验、儿童认知逻辑和心理逻辑相融合、与社会问题相融合、与各类项目活动相融合、与文化相融合都是在融合过程中应当考虑和把握的内容。从融合的形式上看,融合是将“五育”连结成一个整体,“在‘五育’中认识‘一育’、把握‘一育’、实现‘一育’。”[6]然而在强调“五育”统一性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各育自身的独特性。智育求真知、德育养德性、体育健身体、美育冶情操、劳育促实践,各育都有自己的“主战场”[7]。因此,融合不是五育之间的简单拼凑或叠加,而是基于各育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有选择性的、巧妙的方式将不同事物或要素有机融入到各育之中,渗透到学生的课程、活动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融合效果。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是以培养全面的整体的人为教育目标,以德智体美劳为主要内容,以与各种教育要素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为方式手段的实践过程。他涵盖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育人能力的统一。”[8]换言之就是以五育融合之思维,行五育融合之实践,达五育融合之目的。
二、语文学科中“五育融合”的阐释及其要素剖析
“五育融合”想要在语文学科中加以落实,必须在理解其意蕴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语文中的“五育融合”是什么。为此,本文将从语文学科视角对五育融合的内涵及其内在要素进行剖析和阐明。
(一)语文学科中“五育融合”的阐释
为了对语文学科中的“五育融合”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知,本文将从目标、内容、学习活动三个层面作具体阐释。
从目标来看,语文中的“五育融合”是以语文学科素养为目标导向。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主要指向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指向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思维能力”指向锻炼学生的文本分析与语言思维能力,这些都归属于“五育”中“智育”目标的层面。“审美创造”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欣赏语言文字的美,与“五育”中的“美育”目标相吻合。“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的塑造、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等等,与“德育”要素息息相关。从内容上来看,语文中的“五育融合”以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运用、思想情感价值观三方面为主要内容。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如字、词、句、篇、语、修等,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字词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学习。语文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其他学科侧重点在于文字“表达什么”,而语文则更关注文字“如何表达”。这不仅在对语言文字的组织方式、表达方式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包含了“智”的获得,也在欣赏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着“美”的要素。思想情感价值观是语文教学中最深层次的内容,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语文学习内容分别包含智、美、德各育的要素,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关联渗透,共同完成语文学科育人任务,也是语文中的“五育融合”实现的重要内容载体。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语文中的“五育融合”要采取与语文学科教学相匹配的融合方式,如朗读、品味、表演、观察、写作等等。既要在语文课堂的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中体现出五育融合,也要注意在与其他各育的融合过程中,不能丢失语文学科自身的学科属性,兼顾语文教学内容与五育之间的合理关联性,不能盲目地、胡乱地加以融合。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中的“五育融合”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语言文字、语言能力、情感价值观为内容,设计匹配的学习活动范式,融通整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
(二)语文学科中“五育”的要素剖析
五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要素组成,每一要素在语文学科中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
德育表现为体悟文字之“情”。德育是树立儿童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养成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如若教育只关注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道德的养成,培养出智多而德寡之人,那么再多的知识也只会成为他们手中作恶的“刀剑”,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主要以阅读和赏析名家名篇为媒介,一是利用文本中描写的感人事迹和所塑造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引导和感染学生,如以身堵枪眼、英勇无畏的黄继光,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私奉献的大禹,面对强权巧妙周旋、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二是抓住文章中具有议论性的观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陶罐与铁罐》中要做陶罐还是铁罐,《落花生》中是想做花生还是桃、苹果、石榴。三是通过文质优美、情感丰沛的文章给予学生思想情感、文化上的熏陶,如《慈母情深》中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崇高的爱国情怀,《父亲、树林和鸟》中爱鸟护鸟的自然情怀。语文一直以来就与德育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当前教材中也处处蕴含德育教学的元素,语文中的德育要素可以让学生在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获得心灵上的浸润。
智育表现为理解文本之“法”。智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关键任务,是丰富人的见识、促进人的心智成熟的主要途径。通过智育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为人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语文中智育的落脚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如字词的认读,句、篇、文的理解,修辞手法、文章逻辑的认知等等。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怎样识字与写字,怎样阅读,怎样写作,怎样进行口语交际,怎样运用语文进行综合性学习等等。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关键素养,贯穿语文课程的始终。唯有能够看懂文字、深入地理解文字,才能够更好地感受文字,真正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美与情,领悟到语文真正的温度。
体育表现为焕发文字之“活”。身体健康为人的活动提供必备的生理条件,是人一切发展的基础。语文中的体育要素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例如通过情景剧演绎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或是让学生运用肢体动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字、词、文等;抑或是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用日记来记录自己运动的过程和心得等等。当然,我们也不能将体育狭隘地定义在身体的活动之上,体育情感的培养、生命观念的树立都是体育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选择适切的课堂教学内容加以融合。将体育融入到语文之中,可以打破“静坐式”课堂,让语文中的每一个动词都跃出书本,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让学生动身、动脑、动心相统一,使语文课堂绽放活力、绽放生机,感受语文“动起来”的魅力。
美育表现为感受文字之“美”。美育是针对人的审美养成的需要,培养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并在潜移默化之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美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一是体会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比如诗歌中文字所具有的韵律之美,文章中词语表达之美、修辞之美、写作的文法之美等等。二是语言文字的画面之美。比如《观潮》中呈现出钱塘江大潮雄奇壮观的场面,《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展现出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三是语言文字的情感之美。在《祖父的园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由自在的快乐,在《父爱之舟》中可以体会深厚的父子之情,在《示儿》中可以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欣赏美、鉴别美的过程,其中所蕴藏的文字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都可以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润泽人的心灵。
劳育表现为落实语文之“用”。劳动教育是促使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相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正因为此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将德智体美融合在一起,更加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联系劳动教育的具体点在于:一是教学内容。在语文教材中存在一些与劳动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千人糕》中介绍千人糕的制作过程,即劳动的过程,暗含着劳动成功来之不易的体验;《邓小平爷爷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等都是歌颂劳动的课文,具有一致的劳动主题。二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向学生普及劳动知识、布置劳动任务,如帮父母做家务、帮班级打扫卫生等,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三是阅读与写作。教师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劳动相关的书籍;布置劳动作文写作任务,用文字记录劳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