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会而神通

作者: 唐庆华

摘要:阅读文本中常有一些语言看似很平常,但其实很有张力,含有独特的意蕴,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不仅是文本语言的“应有之义”,可能也正是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我们要有敏锐的语感意识,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适度分析、挖掘和细致品味、揣摩,把握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做到心领神会,意明语达,让阅读生命在课堂中蓬勃。本文以许多文本中经常出现的“不知道”一词教学为例,从意蕴、情态和构思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与思维教学的具体问题及其意义。

关键词:“不知道”;语言与思维;教学意义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认为,写诗作文要能够“有意而言”,“言”要能够“出于其意”,否则就可能“言有浮于其意,而意有不尽于言”(《策略一》)。清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则借警幻之口,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他们的话揭示了语言与思维的一对矛盾——“意”与“言”。就文本理解而言,学生要能够将文本语言之“意”从“心会”转为“口传”,由“神通”而能“语达”。这需要教师立足文本语言,调动学生思维,通过对语义细致而精确的分析,实现对文本意义全面而透辟的解读。“不知道”看似平常普通的一个词语,在许多文本中都有出现,有的意思浅豁,易于理解,但有的却极具张力,要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探寻其深层意蕴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感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仅举数例,作简要论述。

一、探究“不知道”的意蕴

有的文本中,“不知道”出现多次,需要启发学生细致思考,深入探究其内在意蕴。如杨振宁《邓稼先》的第五部分有三处“不知道”(“不知”):

1.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3.“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第1处:“不知道”是对邓稼先的一种揣测,却自然让人联想到唐代李华笔下的古战场空旷无边、荒凉恶劣、阴森可怖、神秘莫测、杳无人迹,这正是邓稼先工作环境的特点,让人想到邓稼先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尽管邓稼先所从事的是科学研究,但其行为与奋战疆场的将士一样,哪怕马革裹尸,也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需要引导学生探究的是,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并非只是对环境的渲染,更重要的是表现邓稼先不被艰难困苦所吓倒的勇气、精神与意志,那份决绝与信心。说“不知道”,虽然是某种事实,但其实是“知道”的,因为作者了解他的生平经历、为人品格、理想情操、品质意志。

第2处:作者继续用揣测的方式对邓稼先的心理情绪进行描写,折射其心灵中柔软的一面: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民族的振兴强大,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美好生命,邓稼先怎么会不伤心、不痛心?但男儿有泪不轻弹,对逝去的战友最好的回报,就是研究的成功,就是胜利的时刻。邓稼先深知这一点,杨振宁也很理解他的心情,这样的理解是基于对邓稼先的充分了解和认识。表面上说“也不知道”,其实是“也知道”。

第3处:与前两处相区别的是,在“不知”的前面,作者设想了三种情形:用物理直觉“粗估”参数,用数学见地筹划计算,用胆识和判断决定方案,前两种情形侧重于准备,而第三种情形则是实施。相对于准备来说,实施是最艰难的,所以前两者需要的是科学素养,后者需要的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为科学家,作者是“知道”这一点的,正因为知道,所以他才会对其予以突出。这样写的目的是赞扬邓稼先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决断和担当的品质。

这样的体味和揣摩,学生不仅可以读出语言的表层意义,而且可以触摸到其深层血脉,品味语言的同时,也丰富了思维。

有时,语言的意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还原”“再现”的方式得以显现出来。我们来看杨绛《老王》中的几处“不知”:

1.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

2.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面对好心人老王生病吃药,作者连用两个“不知”,这是确实的,但这样的“不知”难道只是在陈述某种事实?如果停留于此,我们可能无法感受作者的真实内心。还原和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位生活在时代苦难中的知识分子,在遭遇丈夫“一条腿走不得路了”的残酷打击之下,哪还有心思与精力去关心他人呢?这是一个绝望者的呻吟,也是一个苦难者的愤激之词。

生活的苦难,前途的渺茫,内心的煎熬,亲人遭受的迫害,身处绝境的人,竟然还能得到一个“不幸者”老王的关照,送来香油和鸡蛋,而且是在老王生命即将结束前的“馈赠”,这仿佛黑暗中的夜行者看到一丝荧光,波浪里的一根救命稻草。此时,作者说“不知为什么”,其实是对老王无尽的感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谢意。作者的内心其实是“知道”的,这一曲笔也为文末表达“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暗布棋子,意蕴其中。

很明显,引导学生从“不知”中还原与再现出特定的情境,可以体会到文章意脉曲折、意蕴无穷的艺术笔法。

二、体会“不知道”的情态

有的情况下,“不知道”所传递出来的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以借助于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比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这样说:“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这里的“不知道”以及所带出的话语,属于插叙,它巧妙地交待了“我”在特殊心理情绪、生活状态背景下所不知道的事件——母亲的重病。那么朗读“不知道”这几句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呢?

无疑,要朗读好这样的语句,需要联系上下文,对特定的语境和语义有具体的理解。身患绝症的母亲,一直在关心照料着病中的儿子。面对儿子的“暴怒无常”,却表现出极度的隐忍与宽容。一方面密切关注儿子的一举一动,生怕他做出傻事,耐心劝导儿子面对挫折要“好好儿地活”;另一方面,则是动员儿子到外面走走,去欣赏春天的桃花,秋天的菊花,去感受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灿烂……母亲一直在用“美”的东西改变着“我”狂躁不安的内心世界。而“我”却不知母亲已经病到了那步田地。特别是末尾那一句“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中的“睡不了”,不是“睡不着”,而是说母亲病得在床上连躺着睡觉都不可能了,病痛对母亲的折磨可想而知。可就是那样的情境下,母亲仍然关心着“我”,在“我”面前从不吐露一点自己的病情,一直以积极乐观、坚韧顽强的精神意志对“我”寄予希望、施加影响。所以,读“不知道”时,应该引导学生用深沉悠长且上扬的语调来诵读,读出“我”内心的忏悔、自责与深深的愧疚。

有时,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内容,调动学生的思想情绪,使其认识更加深入,以便学生能够朗读得更加到位,比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有这样两处表述:

1.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2.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阿长是“我”家的女佣,也是陪伴“我”长大的保姆,可普通得好像连姓名都没有,“我”从小也就跟在大人后面叫她“阿长”。这也许是客观事实,但这样的事实却是经过作者思想过滤过的,虽然时过境迁,幼小聪明伶俐的“我”总不至于连她的名字甚至姓氏也不知道吧。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且前后反复说呢?这样的表述到底传递了怎样的情感?怎样读才能把这样的情感传递出来呢?

其实,教师如果在此处适当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从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孔乙己》中孔乙己、《阿Q正传》中阿Q等人物的名字中,体悟到生活在社会底层中人们的悲苦命运和卑贱地位,学生自然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对社会现实有更加全面而又深入的认识。再联系邹韬奋《回忆我的母亲》的开头:“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从这些伤感、悲哀、深沉乃至痛彻心腑的叙述中,学生不难读出其中的同情悲悯、愤郁不平,更有惭怍歉疚与深深怀念。所以,在诵读时,他们就懂得用低沉舒缓且沉郁的语气语调,读出“我”对长妈妈无尽的思念、由衷的感佩和深深的尊敬。

有时,“不知道”还可以折射出作者的某种态度乃至精神品质,需要引导学生予以一定的关注。如杨利伟《太空一日》中有这样的话:“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楚那到底是些什么。”从这一“不知道”,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读出什么来呢?

中华民族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太空一日,他看到了什么?这是人们极为关注的,也是想探寻明白的。但正如他所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杨利伟用严谨的态度、直白的语言,告诉人们“不知道”的一些现象。“不知道”与“无法捕捉回来”“至今还没弄清楚”等表述彼此呼应,鲜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虽然其中也有“也许”“可能”“也可能”等表示猜测意味的词语,但那是作为一名航天员的职责所在:针对不明物体,描绘猜测,有助于科学家去研判,进而为后续探索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读该文段所在部分接下来的文字,其实杨利伟并没有满足于此,还把自己的“不知道”,向俄罗斯航天员请教,并主动把别人也许不愿意说的一些偶发情况告诉“神六”“神七”航天员,这更难能可贵,显示出了他的责任担当:主动积极的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私的品性,让人赞叹。

这样的文字如果轻易放过去或被忽略,就太可惜了。不难想象,学生在阅读、揣摩这些文字时,自然会有自己的阅读发现,对航天员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担当也就不会直接下断语、贴标签,而显得具体明了、有理有据。

三、把握“不知道”的构思

在有的文本中,“不知道”还能够在结构上起到承接、串联、转折等作用,通过品味,可以把握行文构思的巧妙和表述的精当。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学生在梳理文脉时,都能抓住这段文字中的“不知道”和“无从知道”,认识其在行文中所起的过渡作用。但是作者是怎样过渡的呢?学生并不完全清楚。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通过这样的比较揣摩,学生不难了解,家里人送“我”去私塾读书,“我”可能确实“不知道”,也“无从知道”,所以就难免有一些疑问,并作了种种猜测。其实在“我”的内心又是“知道”的: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增加了大人的工作负担;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引起了与邻家的纠纷;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让家人担惊受怕……从这些猜测的背后,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位活泼、顽皮的童年鲁迅的形象,又可以直接感受到他对昔日百草园生活的无限怀念和不舍,还能够体会到他对未来生活的隐隐担忧:离开百草园已经失去自由了,去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读书,必然要接受“最严厉”的教育,就更加让人有几分恐惧。这既是对百草园快乐无忧生活的回顾、总结与概括,也使思路自然过渡到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回忆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由“不知道”和“无从知道”所串起的三个“也许是”,就可以把握其行文活泼飘逸的特点,体会作者语言的灵活、运思的匠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