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走出语文课堂‘无我’和‘失语’的困境”

作者: 李秋华

 再谈“走出语文课堂‘无我’和‘失语’的困境”0

摘要:“无我”和“失语”是指教师主体意识缺失,课堂教学缺乏个性自我。这是教师个性能力欠缺,心智被屏蔽和弱化的表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迫切要求唤醒教师主体意识。教师主体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过程中转变角色观念,合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让个性自我时时在场。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资源选择、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师生交往等路径,谈谈关于唤醒教师主体意识的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唤醒;教师主体意识;路径

主体意识主要包含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角色观念以及教育教学教研过程中的作为。如果教师的主体意识淡薄甚至处于缺失的状态,课堂教学就会处于“无我”和“失语”的尴尬之境。

“无我”是指教师没有读懂文本或没有深度阅读文本,没有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没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更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体验。“失语”是指在“无我”的基础上,对教学参考书或专家学者“权威式”解读的盲从,对网上优秀课件、教学设计及视频实录的迷信,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并将这些结论在课堂上硬塞给学生,失去教师参与学生文本解读的“话语权”。文本解读中的“无我”和“失语”现象也造成教师在资源选择,教学设计以及师生交往中丧失主体意识,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无我”和“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主体意识缺失,课堂教学缺乏个性自我。这是教师个性能力欠缺,心智被屏蔽和弱化的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推动教师转变角色观念,合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全过程中的主动性,以此推动“三新”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在教学资源选择与使用中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敏于发现、勤于研究、善于捕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切因素,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深化学生理解、助力学生记忆的功能。因此,语文教师要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充分聚合课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一)教师要不断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活用教材

教材包括教科书和参考书,是教师教学的凭借和依仗。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围绕教材设计教学任务展开研讨的活动过程,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反复诵读教材,不仅要熟悉一篇篇具体课文,弄清选文内容,写作要领,还要熟悉整个教材的编写结构,单元板块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做到熟悉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等,读懂悟透教材并能运用自如。

教师钻研教材有助于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便于灵活高效地组织教学。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熟悉教材,独立处理教材。”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并能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独立灵活地处理教材,让语文课堂有自己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更新知识结构,丰富自我资源

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也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在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粮食。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可见,教师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日不间断地长期阅读和深入思考。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如果只把教材和教参等教辅用书作为书桌常备读物,那么教师的专业视野就会逐渐狭窄,就会固化为某些固有套路和观念,教师行业最大的悲哀在于思维的固化,在于渐渐脱离社会和时代,因此教师务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广泛涉猎各类书籍。

教师首先应该阅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哲学可以坚定教育信念,开阔教育视野,启迪教育智慧,帮助人们从各种权威、习俗和偏见的裹挟中突围。哲学最大的意义就是教会人们思考,从更上位的概念上去思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再就是要读一些教育理论及专业成长方面的书。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课程主要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教育理论是经过实践获得的正确经验,对教育工作者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教师阅读教育理论可以助推自己的成长,而阅读专业成长方面的书,将对教师直接产生作用,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师还要读文学方面的书籍以及工具书。文学类,比如朱自清《经典常谈》《论雅俗共赏》;夏丏尊、叶圣陶《文章作法》《国文百八课》《文心》。工具书要准备几本,多翻翻。《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唐宋词鉴赏辞典》(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张中行《文言津逮》《作文杂谈》《诗词读写丛话》,都是很好的书,要常备案头,不断翻阅。

教师广泛涉猎,长期阅读,受文化浸润的时间越久,就越能积淀厚实的文化底蕴,教师的主体意识自然随之增强,就会独立地阅读、鉴赏作品,就会根据课堂需要,灵活运用掌握的资源。

(三)教师要善于聚合资源,让课堂教学资源充沛且富含意义

教师如能通读教材、教辅以及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就能掌握大量的教学资源,形成自己的知识资源库,这样在具体课文教学时就可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语文课堂,最大程度发挥教师教学资源选择与使用的优势。

教师要盘“活”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对象,由一篇篇文章组成,如果教师目前依然按照单元顺序、篇目顺序机械呆板地逐篇讲解,势必让学生厌之、倦之。目前统编版教材按照18个学习任务群编排,每个单元有其独立的主题,相对来讲是一个完整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单元整体教学,要挖掘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尤其是学科大概念,并基于学科大概念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将单元分成几个模块,集中到“点”整合教学。也可以将教材中有关联的篇目进行集中和重组,实施群文联读,这样就可以将教材盘“活”,赋予教材生命,学生就会亲之、爱之,课堂教学也就“活”了起来。

教师要研发、创生教材,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或微专题对比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研发与创生”。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孤立的一篇篇文章,特别是节选文或有特殊背景的课文,单靠文本本身有时很难理解,此时需要教师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进行课外教学资源补充,以填补文本的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取语文学科大概念,或手法相同、或主题一致、或情节相似,整合相关课文,进行微专题对比阅读教学,如在教学《促织》时,教师就可以联想和它情节相似的《变形记》,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教学,既可以扩大课堂容量,增加课堂的深度、厚度,也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两篇小说均采用“人变虫”这一主题反映当时人承受的巨大压力,以致在生理或心理上发生异化,但区别也很明显,一样化“虫”两样“情”。在教学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就可以与海子同期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教学,有助于我们了解海子对理想与现实苦苦追寻的挣扎与无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微专题对比阅读教学,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作用,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增课堂教学效益。

二、在文本解读中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文本解读是教师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思考与感悟,是语文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文本是课堂的凭借,课堂围绕文本展开,教师只有唤醒主体意识,独立与文本对话,才能深入地理解文本,精准地解读文本,创造性地处理文本,课堂才会灵光闪现,创意不断,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文本解读要由浅入深、全面细致

文本解读首要环节就是解读表层,对表面呈现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有所认知,对文章段落、中心思想、修辞手法等有所分析。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表层元素,或者是缺乏对词语和句子解读的重视,这样一来在进一步解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疏漏产生错误的认知,影响主体性的发挥。当然,仅仅抓住表层,依旧是浮于表面,如果文本解读只重视表面,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理解不透彻,忽略作者写文章的深刻用意,必然就会理解肤浅甚至失之偏颇,影响文本解读中发挥教师主体性的作用力。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认为,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发挥主体性,直达文章深层主要有五个方面,即隐性矛盾、艺术感知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历史语境的还原。很多新手教师虽然理解了表层,能根据主体的知识逻辑进行基本的文本解读,但是未达内核。如果只是下载已有的成果,只是照本宣科,而没有教师自我原创部分,就无法转换为实际教学,或者是容易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文本解读要由浅入深、全面细致。

文本解读时应将文本放在整个大环境里去分析,包括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以及作者个人的生活现状及情感状态等,否则很难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以《荷塘月色》为例,全篇以作者的自述口吻铺陈,描写了夜晚美好的荷塘美景,如果仅仅解析到此则只是一篇优美的自然美景散文,没有上升到精神内核,也无法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要做到深层理解,还要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朱自清所在的大革命失败背景,以阅读者的主体视角了解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恶,以及自身的无能为力,带着情感上的理解除去优美字词的表象,便能解读出作者在黑暗时代寻求片刻安宁又不可得的心灵折射。

全面细致解读文本,教师还要有发散性思维。文本会有不同的体式、风格和结构图式。文本解读也要因体而异,因“文”而作调整。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就要有发散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全面思考。如对《岳阳楼记》的解读,我们既要对文中描写景物进行赏鉴,也要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赞赏不已。

教师只有由浅入深、全面细致地理解文本,才能真正吃透文本,把握文本的方方面面,才能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解读,才能多一份教学自信,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机智地处理课堂意外。

(二)文本解读要品词析句,字斟句酌

一词一句,皆关文本。我们要学会揣摩、分析和鉴赏,把握关键词句的情味和表达特色。教师解读文本,就要品词析句,含英咀华。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解读文本,也应如此,不能忽略文本的字字语语,要善于抓住情结点的语言,以解读者自身的智慧与思想挖掘文本的内涵,由言及意,由言悟神,透过文字的表象,看到作者表达的秘密,发现文章的亮点,感受文本的别样神韵。

品词析句要结合具体语境品析词和句子,才能品味出其丰富的韵致。离开具体语境,品词析句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如在学习《诗经·氓》时,读到“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时,有学生就提出疑惑,家中姐妹被负心汉无情抛弃,按道理兄弟们应该会替姐妹讨公道,去找氓算账,为什么反而会“笑”呢?此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附和。此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探究。有学生指出,诗中女子勇于追求爱情,并没有征得家人同意,或家里人根本不同意这门亲事,依据如下:①诗中男子社会地位地下,“氓”,古代称百姓,多指外来的,“抱步贸丝”最多说明他是一个小商贩,而古代是重农抑商的,可见其社会地位地下;②男子人品有问题,“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让人觉得他有行骗的嫌疑。“蚩蚩”是嘻笑的样子,而且还耍滑头,以贸丝为借口来向女子求爱,他只重视女方对自己的经济价值而没有真情实意的投入;③对感情不虔诚。“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一句能看出端倪,古代很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既然喜欢女子,就应该聘请媒人说媒,而这个男子却没有;④男子性格粗暴,动辄发脾气。“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句能清楚地说明“氓”喜怒无常,婚后的家暴更能印证。从上面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女子大概率是自由婚恋,没有家人的支持,甚至为此和家人闹翻,因而女子此时被弃,想象归家后被兄弟嘲笑也就合情合理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