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1期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1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教研天地》以“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创新教育”为宗旨,创刊近50年来在我国中语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刊载内容囊括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教改的各个方面,有大量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

目录

名家访谈 | “学科实践”来了,项目化学习如何再出发

黄丽君,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政府督学、浙江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浙江省教育评价改革入库专家、

聚焦与思考 | “归隐”四型与中学语文教学

摘要:儒家式归隐以陶潜为代表,本质是“政治性的退避”,对此把握不当则可能对其作品的关键词语理解失误。道家式归隐以庄子为代表,本质是“社会性的退避”,追求“人的自然化”。明乎此,阅读庄子才不会买椟还珠。

聚焦与思考 | 论中学语文契诃夫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通过中学语文教材中契诃夫小说的阅读教学,有意识、分阶段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既关系到学生的个体成长,更关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发展。批判性

聚焦与思考 | 跨媒介教学资源整合及实施策略思考

摘要:跨媒介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手段,实用类文本单元教学中必须进行媒介资源整合,融合语文核心素养和学生媒介素养,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本文着重从学生、媒介、单元等三方面入手探讨可以推动实用类文本教学发展的基

文本解读 |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经典篇目中的突转手法探微

摘要: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诗词、经典叙事类作品、经典抒情散文以及其他类型的经典篇目中,突转手法的运用都是较为常见的。此种手法一方面能够凸显和强化转向之后的写作内容,另一方面,也能从艺术上给读者一种

文本解读 | 小人物并不“小”

摘要:《卖油翁》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文言作品,从“一字立骨”角度出发,紧扣文章中的“亦”字,即可感受小人物的不凡魅力;此外,日常化的叙述视角反映了作者的底层关注,也展现了本文的深层目的;从以上角度入手

文本解读 | 读懂词的戏剧意味

摘要:旧人教版和统编版教材都选用了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但两者对“为报倾城随太守”一句的相关注释差异较大。统编版采用的注释凸显了文本的虚构性,使学习者关注到该词的戏剧意味。经辨析,该词具有鲜明的

文本解读 | 矛盾分析视角下的《氓》内蕴探究

摘要:《诗经·卫风·氓》艺术成就高,解读空间大,本文试以“矛盾分析法”解读文本,通过分析《氓》文本中的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解读文本中与生活常理和写作常理相矛盾的地方,挖掘出不合常理背后的别有深意,从而

文本解读 | 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

摘要:《促织》一文巧妙运用“蓄势”艺术,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命运悲喜交加,并借小虫的故事来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产生了“苍山绵延”“波涛汹涌”的艺术效果。具体而言,“蓄势”艺术主要涉及铺垫、烘托渲染

教材 |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党史教育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众多的党史教育作品,它们不仅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全面呈现了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和优良传统,同时还巧妙地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明理、学史力行的思政理念融入

教材 | “曾经沧海”之后的精神涅槃

摘要:《再别康桥》问世前,徐志摩曾陷入深度的精神困境,爱情、理想“双梦”破灭。诗人在作品《再别康桥》中是怎样摆脱精神困境的呢?厘清此疑问乃是领会此诗精髓及教学此诗的难点。笔者认为从“情感逻辑”这一视角

教材 |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具有鲜明的语文学色彩,强调某一词语在“本篇”中的语境义,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具体的注释中,使用了整齐统一的术语方式,弱化了词义训释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课堂教学 | “评点法”在中国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对于中学生而言,理解并表达“审美”“艺术”“情趣”等抽象概念是非常困难的,提升学生的审美理念与表达深度是教学重点及难点。中国古代散文和传统文学阅读批评方式“评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媒介。本文

课堂教学 | 有趣·有料·有义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面临一系列挑战。语文作业设计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为出发点,聚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根据教学内容整体规划作业的目标、内容、形式、难度

课堂教学 | 跳读·扩读·联读:在多重解读中突破难点

摘要:古代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文化背景深厚、情感表达复杂,是高中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亟需找到突破古代诗歌阅读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本文以《蜀相》为例,提出“跳读、扩读、联读多重阅读融合”的策略,引导学生从理

课堂教学 | 随班就读学生的初中语文适应性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随班就读是一种让残障学生融入普通班级的教育方式。然而,随班就读学生在适应统编教材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需要系统化调整教学目标,以实现统编教材的语文教学与随班就读学生的最大限度匹配;发挥代偿功能,对随

课堂教学 | 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单篇教学策略

摘要:大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二者不能对立、割裂。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应坚持单篇课文作为范例的功能定位。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应围绕单元大概念,立足新课标,制定科学合理的

课堂教学 | “整合”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整合”的理念贯穿整个新课标,“整合”既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也是语文学习的方法。本文试以新课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及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通过“整合”的目的性、序列性、开放性等特征,提出基于问题

课堂教学 | 初中语文学养课堂构建的实践路径

摘要:当前教育面临德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的困境,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学养”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其能够整合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

名师手记 | 跨越时空的哲学对话

摘要:“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研习”与“学习”,区别在何处?如何衔接?本文以《人应该坚持正义》为例,从真实学情出发,爬梳课程标准、单元导读、学习目标之间的交集,紧扣文本特质与必备知识,创设基于言语

考试与评价 | 中考试题转化为专题教学的策略

摘要:中考作为评估学生初中阶段学习成果的重要考试,其试题应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指导意义。针对教师把试题当作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总结做题技巧等问题,以“发现新闻”中考试题组为例,从“提炼试题蕴含的专题教

写作 | 想象作文要有现实主义精神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写作要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想象作文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涵养学生的现实主义精神。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

写作 | 全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

摘要:三新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呈现“三化”特征,全写作教学以叶圣陶应需的写作价值观、写生的写作训练观,通好的写作评价观为基础,通过内容资源开发、情境具身设计、结构化融通教学和评价推动素养表现等策略,促进真

博硕论坛 | 群文阅读的育人蓝图:从被动联结到主动建构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新思路,以培育阅读素养为价值导向,以实现“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以聚焦思维建构为根本追求,其指向“主动建构”的价值功能很好地契合新课标的要求。但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依然

博硕论坛 | “闲笔”细读:中学语文叙事性文本教学新探

摘要:中学语文叙事性文本中的“闲笔”常常用于刻画细节,不仅能够为赢得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推进文章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故事主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闲笔”的四大妙用为切入点,围绕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