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下的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作者: 牟其明 刘文东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理念为现代诗歌教学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能够更加系统、深刻地激发学生探究诗歌作品的动机,提升其文学素养。以《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阅读教学为例,设计了识题理线、理解品味、比较阅读、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五大学习任务。通过指导学生辨识诗题、理清线索、还原时代背景、诗意化呈现、质疑探讨以及比较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限制,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切实感受诗歌语言的温度和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现代诗歌鉴赏能力,还为现代诗歌阅读教学提供了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创新性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学习任务群;《大堰河——我的保姆》
【设计背景】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思想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建议,强调通过设计个性化阅读活动、诵读不同流派和作家的作品、开展研讨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理解和鉴赏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
现代诗歌作为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开展现代诗歌教学,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受诗歌情感,培养其审美能力,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能够更加系统、深刻地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作品,提升其文学素养。本文将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探讨在“学习任务群”框架下开展现代诗歌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丰富现代诗歌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材分析】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本课还有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自读)。
艾青这首诗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诗歌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勤劳淳朴、备受苦难的劳动妇女形象。诗中主题的表达,诗人感情的抒发,都是通过塑造这一典型形象来实现的。这是一首典型的自由体诗:诗无定节,节无定行,也不押韵,但是却很注重诗的节奏和语言的流畅自然。诗中还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制造出一种与诗歌内容和情调相一致的旋律效果,以增强感情的抒发。教学过程中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大堰河勤劳、质朴、善良的同时,深入领会诗人对大堰河及广大劳动人民的真挚热爱、对不合理的社会的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助于塑造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在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揣摩诗的语言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基本功,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将这首诗与徐志摩《再别康桥》、屈原的《离骚》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拓展阅读视野、增加阅读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还在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艾青诗选》”里通过“探讨诗歌的意象”和“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等专题探究学习,学生对如何读现代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诗歌借助人物形象特定意象,抒发感情的特点”认识还肤浅,对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和排比句式在诗中的表达作用以及由这首诗联系到相关诗作的阅读更感觉茫然。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便可帮助其拟定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领会诗人对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母爱之情的感激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愤恨之情。
2.了解诗歌借助人物形象、特定意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赏析诗中的细节描写和排比句对诗歌情感的表达作用。
4.对比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与徐志摩《再别康桥》在风格上的差异性。
【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题理线
(一)设问导入,辨识诗题
用带有趣味性的设问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入讨论之中。问题:这首诗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还是《大叶荷——我的保姆》?
学生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作者艾青曾坦言,他误将保姆“大叶荷”的名字记成了“大堰河”。[2]然而,当我们再次品读这首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时,仍然会将“大叶荷”这一母亲般的保姆形象与一条孕育生命的河流联系起来。这位保姆如同民族大地上无数滋养我们的河流,温暖、宽广、隐忍,因此“大堰河”在读者心中象征着母亲河的意义。从“大叶荷”到“大堰河”,这一错误倒成了一个美丽的意外。
(二)理清线索,寻找联系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全诗共有13节,根据内容的不断深入和感情的变化各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第1—2节总写“我”与大堰河的关系,突出诗人“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为下文的描述和抒情作铺垫;第3—11节具体写“母子之情”,回忆大堰河对我的哺育和深爱,深情地歌颂劳动人民,愤怒地谴责不合理的社会;第12—13节表达诗人对大堰河养育之恩的由衷感激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整首诗中贯穿始终的一组人物关系是谁呢?
生:我认为是“我”与“我的保姆大堰河”。(板书:大堰河——“我”)
师:很好,那你认为诗中主要描绘了谁的形象?
生:大堰河的形象。
任务二:理解品味
(一)还原时代信息
艾青曾表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这首诗写于1933年,其中许多细节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在这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深入这首诗,师生一起还原那个时代,发现那个时代的信息。
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同学们在诗歌中发现的体现时代印记的信息都很准确。如果用更精炼的词语来表达,你们认为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当时的时代特点?
生:混乱、劳苦、悲惨、凄凉……
师:艾青在诗中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展现了底层劳动者的命运图景。 (板书:时代性)
师:有人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直接聚焦于当下的生命存在。那么,这首诗描绘了大堰河怎样的生存状态?
生:从“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可以看出,大堰河的生存状态充满了艰辛和依赖性。大堰河作为一名贫苦的保姆,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照顾雇主的孩子,又要以此维持自己的家庭,揭示了她生活中的困境和无助。
生:从“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可以看出大堰河缺乏个人独立性,身份被环境和家庭所决定,早年被迫进入婚姻,承受着沉重的家庭责任,体现了她生活中的压抑和无奈。
生:第10节对大堰河“凌侮”“凄苦”的一生作了概括,说明她的人生是何等凄惨。
生:第7节写“她含着笑”,这一描写反映了大堰河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她依然保持微笑、乐观与坚强,展现了她面对艰难生活时的平和心态和强大的内心力量。
师:她的人生这样凄惨和悲苦,但她依然能够笑着面对,你们认为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她?
学生讨论后接着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写给大堰河“这一个人”的吗?
生:不是,诗中写的是“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师:对的,这首诗写的是“这一类人”,即这片土地上受苦受难的人们,尤其是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宽厚、善良的广大劳动妇女。这种表达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二)诗意化呈现
用诗意化的叙事来抒发情感是本诗的重要特点。这里以第3节为例,探讨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示例:“被雪压着”的——凄凉坟墓;“枯死的瓦菲”——故居的冷落。
……
总结:诗人在这一节中用“荒凉的坟墓、冷清的故居、被典押的园地、长满青苔的石椅”等意象展现了一组充满诗意的画面,通过这些场景的描写深情地表达了对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学生齐读第3节)
师:接下来再看看第4节诗又有怎样的表达特点?
生:用“在……后”的句式来概括,形式整齐。
生:排比句式的运用,节奏感很强。
生:有抒情性,诗的意味很浓。
师:不错!8个“在你……之后”的排比句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的反复,于平淡的叙事中蕴含诗人深沉而丰富的感情——在被诗意化的叙事中,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和对乳儿无私的爱。(板书:诗意化)
(指名一生朗读第4节;全班齐读第4节)
师:这首诗除了在叙事方面体现了诗意化的特点,还通过什么形式来体现诗意化?
生:我认为在诗歌的形式上,诗人用诗句换行分节的方式体现了诗意化。
生:我认为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来体现诗意化。
师:你们觉得还有哪些方面体现了诗意化?请注意全诗在人称上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大堰河与“我”这两个人物,通过在诗中交替使用“你”“我”“她”的人称变化,展现了不同的视角和情感深度。这种人称的交替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并加强了情感的表达。诗人巧妙成功地表现了自己“由平静深沉到激动不已,再到平稳,最后迸发出来”的情感起伏变化。
现在以第5、9、12节为例,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体会这种人称变化及其表达效果。
(三)质疑问难
这首诗看似浅显,但是还是有不好理解的语句,这时可以适当提问学生,觉得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共同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1:第5节中“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诗人明明知道她为什么哭,却为何这样发问?
问题2:第12节中“你的乳儿是在狱里”,是实写,还是虚写?
问题3:我有一个疑问,第6节诗中写道:“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既然诗人“不认得”“天伦叙乐”那四个字,怎么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师:问题3值得探究,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第一,诗人在大堰河家没受过教育,因此回到自己父母家时自然不认得“天伦叙乐”这几个字,“不认得”是指当时在文字上的不认得。
第二,不是眼睛“不认得”,而是心灵“不认得”。诗人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导致父母对他充满了疏离感,从小就把他送到一个叫“大叶荷”的保姆家中抚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质疑所谓的“天伦”,是因为他从未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乐。因此,“天伦叙乐”这四个字在他看来,正是对他家庭关系的绝妙讽刺。
问题4:我有一个疑问,第12节中写道“紫色的灵魂”,灵魂也有颜色吗?
针对问题4,老师要引导分析。所谓“紫色的灵魂”,概括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认为“紫色”是痛苦的、压抑的意思,一是认为“紫色”是高贵的意思。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这种将描写甲事物“颜色”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灵魂”,从而创造出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样的修辞手法叫“词语移用”。
讨论到这里,让同学齐读最后一节,体会其表现手法及作用。在这首诗中,“我”对大堰河的情感表达,与大堰河对“我”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