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1期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1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教研天地》以“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创新教育”为宗旨,创刊近50年来在我国中语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刊载内容囊括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教改的各个方面,有大量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

目录

聚焦与思考 | 论汪曾祺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摘要:在中国当代作家之中,汪曾祺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数量首屈一指。他推崇文学创作的中国经验,重视当代文学的传统继承,突出祖国语言的诗化属性,始终恪守“要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学观念、“我追求的是和谐”

聚焦与思考 | 学共体模式下高中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

摘要:学共体,即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以合作、互助和共享为核心的学习集体。在学共体内,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以自主、协同的方式学习,通过平等沟通机制,共同对学习资料进行学习、探究与分享,实现每一

聚焦与思考 | 以输出为本融活语文的教学探索

摘要:本文以高中语文访谈及传记写作实践课为例,探讨了以输出为本的融活语文课堂教学范式需要融活的语文要素、规避误区、实施策略及探索意义五个方面的问题。相较输入为本的语文课堂,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把要输出的

聚焦与思考 | 指向大概念的精细化教学

摘要:学科大概念是一种概括性的知识或基本原理,是关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论断。精细化教学是指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细分,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教学。精彩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指

聚焦与思考 | 单元整合,融合共生

摘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乃是一条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之有效的路径。文章基于“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通过整合单元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提取核心概念,注重过程评价与

聚焦与思考 | 鲁迅作品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还存在重结论轻实践的状况,这种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距。开展大单元教学通过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保证教学内容间的连续性、递进性

聚焦与思考 | 转变提问方式,提升思维品质

摘要: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思维能力的方式有很多,但如果能从提问方式上进行转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转变提问方式,是指老师提问方式从指向结论到指向发

文本解读 | 从几重错位品析《红楼梦》

摘要:“错位”原指的是失去正常的或应有的状态,具体到文学鉴赏中,“错位”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当中普遍存在的艺术写作规律。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凝结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不可不读,也

文本解读 | 追求的代价:《哦,香雪》对现代性的反思

摘要:《哦,香雪》不仅描写了香雪们充满朝气的追求,更揭示了她们在追求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德性的丧失。香雪们在和现代文明的对比中遭遇尴尬,在对物质欲望的狂热中丧失德性,在高歌猛进的空气中迷失自我。这是铁凝

文本解读 | 外国诗歌解读的四种路径

摘要:外国诗歌鉴赏是中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导致不少师生打退堂鼓。但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的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同时涉及到跨文化专题研讨的范畴,需要师生知难而进,攻坚克难,以开放的学习态度去深

文本解读 | 情随“事”迁,情动千古

摘要:白居易的《琵琶行》千百年来历久弥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尤其是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描写的细致方面,在叙事诗并不发达的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显得格外耀眼。这是一首叙事与抒情兼美

文本解读 | 基于前后对照视角的情感探微

摘要:《荷塘月色》一文存在多处前后彼此关联的细节,本文拟基于文本前后对照的视角,对文中出现的前后关联细节,如两个“忽然想起”、两处“流水”以及两个表示情态的叠词等展开分析,进一步探究作者的幽微情感。关

文本解读 | 《驿路梨花》:别出心裁的“虚实”叙事

摘要:自彭荆风的《驿路梨花》问世以来,一直被奉为“雷锋精神”传承的经典之作,小说所蕴含的强烈情感感动着读者,留白式结尾也引发阅读后的沉思。文章从“虚实”叙事的角度来阐析《驿路梨花》的文献价值、文学价值

文本解读 | 打出常规:《老王》中“我”的“愧怍”解读

摘要:借助孙绍振的“打出常规”文本解读理论,从杨绛的视角看“我”,以“家”的话题、“钱”的问题以及“老王”的称呼三个切入点细读文本,分析文本中“打出常规”细节处隐藏的深层心理与情感因素,进而更好地理解

教材 | 统编本语文课文《最后一次讲演》文本出处献疑

摘要:语文教材注明文本出处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也为学习者拓展阅读提供信息。统编本语文课文《最后一次讲演》题注说“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有删节”,但从语句的使

教材 | 情理不合 结论牵强

摘要:《包身工》的纪实性和文学性被看作报告文学的典范,但从事理人情、制度延续还是生活逻辑来合理推断,包身工的生活固然非常凄惨,但绝非像作品所写的那样恶劣到完全不堪、无法想象的程度;既然包身工不会产生任

课堂教学 |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和英语的融合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和英语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依据最新课标,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文章对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和英语的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如何创新核心素养导

课堂教学 | 数智赋能小学散文教学新路径

摘要:为了探讨数智赋能背景下散文教学的新路径,本文分析了当前散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数智赋能散文教学的新策略。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课前阶段、课中实施和课后延伸三个阶段详细阐述了数智

名师手记 | 勾连历史时空,审视史传作品的思辨性阅读

摘要:《屈原列传》作为史传文代表,学生在文言释意和内容理解上没有很大的困难,但是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却呈现现代化的标签和不解误读。本文通过学情和单元研习任务,聚焦“史传所叙人物史料的真假、史传所叙人物的

考试与评价 | “教学评”一体化: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

摘要:2024年广东语文中考坚持素养立意,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从“选材的时代性和多样性”“设题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评价的一致性和导向性”三个角度充分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命题理念,有效检验了学习的

语言 | 从虚词入手解读先秦诸子文章

摘要:文言虚词虽然没有较为实在的词汇意义,但它是理解文言文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从虚词角度入手解读先秦诸子文章。梳理虚词,积累文言例句是知其然;分析虚词,体味

经典案例 |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摘要:汪曾祺的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是一篇内涵丰富,充满美感和诗意的美文,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本教学设计力图借助教材里的“阅读提示”,让学生美读全文,涵泳文字,品读句段、联

博硕论坛 | “㽏 ”字考

摘要:“ ”字读与“赣”同,为重庆市忠县原 井镇的地名专用字。首先通过文献梳理,考证“ ”字流变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历代考释,探讨该字属性、字源、流变关系等。最后分析该字的文化因素以及历史传承。最终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