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词入手解读先秦诸子文章

作者: 王守平

摘要:文言虚词虽然没有较为实在的词汇意义,但它是理解文言文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从虚词角度入手解读先秦诸子文章。梳理虚词,积累文言例句是知其然;分析虚词,体味辞章效果是知其所以然;品读虚词,领略语言风格是了解作者性情的必然。通过理解诸子文章虚词的不同运用,我们可以品味诸子文章的辞章效果,分析出诸子文章的语言风格及其性格特点。

关键词:文言虚词;梳理;分析;品读;辞章效果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围绕“立身处世之道”这一单元人文主题,本单元共安排了三课:第5课选编了儒家三篇论说,第6课选编了道家两篇短文,第7课选编了《墨子》中的《兼爱》。单元研习任务二要求我们“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文章风格?”单元研习任务三要求我们“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的教法往往是将单元研习任务二和单元研习任务三分开完成。先通过学习本单元3课儒家道家墨家的文章内容,了解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探讨喜欢谁的文章风格的理由,完成单元研习任务二,然后以梳理的方式,整理归纳本单元每篇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成单元研习任务三。这种教法不能说不好,但我觉得,仅仅把梳理积累文言虚词作为单元研习的一个任务,这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1]我以为,在梳理积累本单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分析文言虚词在文本中的“辞章”效果,进而通过虚词来总结概括本单元诸子文章各自的风格特点,了解文章背后作者的性情和性格。这样一以贯之,能更好地完成单元研习任务。

一、梳理虚词:积累文言例句

梳理本单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必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的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研究”中明确指出“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2]。

在学生分小组梳理本单元文言虚词例句之前,教师需要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知识支架。诸如常用的虚词有哪些,虚词的基本分类以及每一类词的用法意义及特点等。同一虚词常常身兼多职,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复杂多变。比如“之”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用用法,可以作助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和动词。比如《〈论语〉十二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中的“之”是指示代词,代指前面的“言”,“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的“之”是助词,用于调整音节,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的“之”助词,相当于“的”。《五石之瓠》中的“裂地而封之”的“之”是人称代词“他”。

接下来,学生分小组合作,找出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频率。

经过梳理,18个常用文言虚词在本单元的词频统计如下:

《〈论语〉十二章》中的文言虚词“而”字频率最高,有9处,其次是“以”字,有7处;《大学之道》中的文言虚词“而”字频率最高,有12处,其次是“其”字,有11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文言虚词“之”字频率最高,有28处,其次是“也”字,有15处;《〈老子〉四章》中的文言虚词“之”字频率最高,有18处,其次是“者”字,有17处;《五石之瓠》中的文言虚词“之”字频率最高,有13处,其次是“而”字,有7处;《兼爱》中的文言虚词“之”字频率最高,有27处,其次是“其”字,有16处。

二、分析虚词:体味辞章效果

文言虚词虽然没有较为实在的词汇意义,但是它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语法关系,也可以表达出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态度和心态,是理解文言文必不可少的工具。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实字的作用以它本身为限,虚字的作用在它本身以外;用错一个实字只是错一个字而已,用错一个虚字就可能影响很大。”[3]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也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4]。

梳理虚词,积累文言例句是知其然;分析虚词,体味辞章效果是知其所以然。前面我们通过梳理知道,《〈论语〉十二章》中的文言虚词“而”字频率最高,有9处。为什么《〈论语〉十二章》中“而”字的频率比较高呢?除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句(这句话中的“而”字表示如果,是实词)外,其他的“而”字大多表示并列关系和顺承关系。比如“敏于事而慎于言”“任重而道远”,“而”字表示并列关系;“就有道而正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死而后已”,“而”字表示顺承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敏于事”和“慎于言”,“任重”和“道远”,“就有道”和“正”,“见不贤”和“内自省”,不管是并列关系还是顺承关系,“而”字前后的词语都很少,也就是用语简洁,基本没有修饰语。通过一个“而”字,我们可以得出,《〈论语〉十二章》中的用语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不带任何华丽的修饰和虚浮的辞藻。同样是《〈论语〉十二章》中的“也”“乎”“焉”等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个“焉”字,语气词,用来加强表达跟随、学习的意愿和决心,干脆利落;一个“也”字,表示肯定语气,表明自省的重要性。“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乎”字,反问语气,强调了追求理想路途的遥远。不管是肯定句,还是反问句,不管是“也”字,还是“乎”“焉”等字,都表明了孔子说话时语气的肯定和坚决。

比如《〈老子〉四章》中的文言虚词“之”字频率最高,有18处,其次是“者”字,有17处。为什么《〈老子〉四章》“之”和“者”的频率很高?从辞章效果来看,“之”字句和“者”字句往往是连用的。“之”字句和“者”字句连用,可以使语言简洁明快,韵散相间,这种形式不仅增加了文本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使得哲理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易于记忆。比如“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连用6个“者”字,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是六类不同行为的人,这六类不同行为的人要么急功近利,随意改变生活本来的状态,要么浮躁自夸,轻薄骄傲,六类行为连用,其危害性不言自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连用3个“之”字。3个“之”字是助词,相当于“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和“千里之行”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行为,以此来说明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小节处的道理,这说明了老子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的文风特点。通过梳理,我们还发现,《〈老子〉四章》中基本不用表示语气词的文言虚词。比如“也”“乎”“焉”“矣”“哉”,只有一处用到了“也”这个虚词。这一方面说明了老子说理时的义正言辞,理直气壮,另一方面说明了老子下笔冷静客观,尽量不带个人的主观情感。

同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文风与老子大相径庭,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庄子《五石之瓠》运用虚词的情况中看出。“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这两句话中,“而”这个文言虚词连接两个动词“树”和“实”,表示顺承关系。这个顺承关系看起来是时间顺序,但“实”的后面是“五石”,也就是大瓠结出了有五石容积的果实,常人看来这是不可能顺承下去的,而在庄子看来理所当然。从这个“而”字的顺承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庄子的语言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来行文。“其坚不能自举也”,一个“也”字,语气词,鲜明地表达了惠子认为大瓠因坚固程度不能承受水的压力而没有用的态度。而庄子“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回答更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个虚词“矣”字,强烈地表达了庄子对惠子观点不认可的语气。又如庄子对“之”字的运用,“客闻之”“聚族而谋之”“请与之”“客得之”“裂地而封之”,连用五个“之”字,就把“客”和“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的行为和态度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出来。这样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般的美感。

三、品读虚词:领略语言风格

文言文由“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组成。我们可以从文言虚词入手,通过品读文言虚词,领略文言文章的语言风格,进而了解作者的性格和性情,理解作者选择这种语言风格背后的文化背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虚词“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5]。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6]刘勰认为,按照叙议的事理来看这些虚词似乎是闲余的,就作用而言它们却很实在管用,巧妙的作者善于回环婉转地运用,使文辞更加严密。而刘淇认为,我们可以从文本中的虚词看出作者的性情。

可以这么说,先秦诸子以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虚词,将虚词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其文章呈现了不一样的语言风貌。

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推行儒家学说而努力,却屡屡碰壁,特别是他的后半生可谓困顿潦倒,而孔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在《〈论语〉十二章》中的虚词运用上,“而”字频率最高,有9处。前文分析过,这些“而”字大多表示并列关系和顺承关系,且大多在句中,“焉”字语气词,加强语气等,这些虚词一方面体现了《〈论语〉十二章》的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不带任何华丽的修饰和虚浮的辞藻,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孔子的雍容和顺以及对自身学说的肯定和认同。

孟子生活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治国主张并推行天下,于是周游列国,游说于君主之间。他的文章大部分是对君主、大臣及其弟子等人物的辩论。表现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虚词运用上,“之”字频率最高,有28处。这些“之”字绝大部分用于排比句和譬喻的例子上。比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是排比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譬喻例句。这些带有“之”的句子使孟子的文章气势丰沛,富有雄辩色彩,也显示了孟子“锋芒毕露、必欲争胜”的性格特点。

老子同样喜欢用虚词“之”字,还喜欢用“者”字,可是呈现出来的语言风貌与孟子迥异。《老子》(《道德经》)基本以短句为主,类似格言警句,语言简洁凝练,朴素深刻。大量使用虚词“之”和“者”字,不是为了锋芒毕露、必欲争胜,而是为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在对举中将抽象的哲理讲明白,便于记忆。比如上文提到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态度坚决,义正言辞,理直气壮。

庄子的文风与老子的截然不同,他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推理,而是通过寓言、谐趣和讥刺等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五石之瓠》中,他同样喜欢用虚词“之”字。比如“树之”“剖之”“掊之”“闻之”“谋之”“与之”“得之”“使之”“封之”“用之”,前面三个动作“树之”“剖之”“掊之”是在讲“五石之瓠”,从“闻之”开始,思维突然跳到了“不龟手之药”上面,而“使之”“封之”,又跳到了吴越打仗,而最后“用之”又跳到了讲道理上面。这些“之”字的运用,让我们领会到了庄子文风的空灵飘忽,变化无穷和难以捉摸。

墨子《兼爱》中的虚词“之”“其”的频率也特别高,“之”有27处,“其”有16处。“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先说“圣人必知乱之所自起”,再谈“圣人察乱之所自起”,在论述过程中,用“之”“其”字将“臣子”“君父”“弟兄”“大夫”“诸侯”等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并从不同角度反复申述,最终证明“起不相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墨子的“之”“其”等虚词的用法,也不是为了锋芒毕露、必欲争胜,而是为了论证的逻辑严密。

总之,文言虚词是一篇文章的“经脉气血”,通过分析文本中不同虚词的运用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的性情、情感、态度,可以分析出文言文本的行文风格。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6-7,16.

[3]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上海:开明书店,1952:43.

[4][6]刘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4:1.

[5]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80:3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