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林冰清

“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中的教学策略研究0

摘要:高三复习是一项系统且持久的任务,为扭转当前高三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分数,轻素养”倾向,我们亟需从教学实践中捕捉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表现,精确评估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度,同时高度关注学习目标、学习路径与过程性评价三者的和谐统一。本文通过剖析“‘行云流水之美’文言文语言连贯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提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复习课设计模式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专题复习;教学策略

高三语文复习课通常侧重知识记忆、框架搭建和技巧实践,然而高三复习实为一项系统而持久的任务,高考评价体系转向素养导向,更加关注问题解决能力,已超越了知识掌握和解题技巧的传统考核。鉴于此,为纠正“重分数,轻素养”现状,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从教学实践出发,捕捉核心素养发展点,监测目标达成状况,确保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一、“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概述

“教学评”一致性,亦被称为目标、教学、评价的一体化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确保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霍尔认为评价与学习之间的高度一致性,已被确立为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此标准不仅体现了对教学成果的客观检验,也强调了评价在指导教学方向、促进学生学习成效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评价不仅明确指向学习目标,还作为教师评估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关键依据,彰显了学习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这一环节对于揭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是构成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内相关研究虽起步晚,但日益受到重视并呈现百花齐放的研究态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进一步要求: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崔允漷等提出“教学评”一致性其含义包含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当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即三者共同指向统一目标[1]。“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对学习中心教育理念的实践起到了策略性的引领作用,成为在素养导向下推动有效教学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复习课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预期目标,在高三复习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中,我们以高考相应知识点对素养能力的要求为导向,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进行细分,从而使教学更有目的性和可测评性。以“‘行云流水之美’文言文语言连贯专题复习”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为:1.会对“语言连贯”题型进行分类,将文言中的语言连贯题转化为3类辨析问题;2.通过回顾3类语言连贯题的研究思路,能够描述“内容一致”“逻辑一致”以及“意境主旨一致”的辨析原则及由来;3.能应用辨析方法解决文言中的语意连贯问题;4.会综合应用辨析方法、灵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任务设计

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完成一系列既定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当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推动其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与发展。在本课教学中,设定教学目标、任务和评价如表1所示。其中,为实现学习目标3,笔者通过对传统文言语言连贯例题进行改编,设计“以《遗稿表》语段为对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分析”的探究环节,将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整合复习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从问题提出到解决的机会,为提高学生语言分析、逻辑推理、综合应用等能力提供可能。

(三)教学评价设计

保障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素养导向下发展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习目标充分考虑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评价,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素养目标的达成。有效的教学评价既能精准地诊断出学生的学习成效,也能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的强化以及素养的内化。以学习目标2为例,水平1-2的学生在语言理解和抽象概念上较为不足,而水平3-4的学生则能较好地完成从理解语言到抽象概念的过程。通过对不同评价水平的划分,为不同水平学生预期学习达成度和下一水平的达成策略、有效调控自身的教学主导行为奠定基础。

三、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三复习课设计

【问题1】回顾语言连贯定义和例题,我们会碰到哪些文言中的语言连贯问题?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请说说分类的理由。

文言语意连贯题的辨析原则有:语义连贯要前后内容一致;语意连贯要厘清句子的逻辑;语意连贯要紧扣意境主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文言中所研究的各类语言连贯问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在对不同问题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回忆这些问题的争议点,抽象出其本质属性,体会辨析原则在研究语文问题中的重要意义。

【问题2】如何用辨析的原则来研究这3 类问题?请你结合文段简要说说分析思路,并用流程图对思路进行概括,完成表2。

【设计意图】分类讨论背后隐藏的是语文思维和方法。一轮复习时应主动抓住契机,实现学生从掌握方法规律到理解语言连贯本质的转变。在问题2的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写文段简析、画流程图,进一步将语言连贯问题转化为文本解读和语义辨析问题。将对语段的分析转化为流程图,既要明晰辨析的原则是什么,也要追寻这些原则是怎么来的,从本源处探求知识的发生过程,为方法迁移与应用奠定基础。

【问题3】研读魏征《遗表稿》完成表3,对该文段提出与语言连贯辨析三原则有关的问题,并按步骤进行分析。

例题:下列是一段古文,请依文意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选项( )。

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甲)公卿之内,情有爱憎,(乙)爱憎之间,所宜详审,(丙)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惟见其善,(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

A.甲 乙 丙 丁  B.甲 丙 乙 丁

C.甲 丁 乙 丙  D.丁 甲 丙 乙

【设计意图】问题3通过设置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将问题提出的机会交给学生。知识的复习不应仅停留于教师主导下的被动应用,而应转变为学生主体下的主动探索,学会用语文的眼光观察问题,进而用语文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4】拓展延伸阅读《摇碧阁记》,有人认为“山川人物相为显隐,岂不信哉!”应该接在“且将俱传不朽矣”之后,但也有版本把本句接在“以承先志也”,你怎么看?请你与同伴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复习和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支架,引导学生解决一些课后不敢想、不愿想、不敢做、不愿做的问题,从套用框架进行解题熟练度训练的复习模式,转变为运用文本解读和辨析的方法研究问题,实现素养增长的育人模式。

四、保障“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实施策略

(一)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逻辑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保障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核心步骤,尤其高三复习阶段,课堂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高阶思维及综合素养提升。教学设计需确保评价与学习目标的统一,评价任务与学习任务的紧密关联,以支撑“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有效实施。以本文教学设计为例,笔者分析了新高考与新课标对学生素养的新要求,探讨了核心素养目标向具体学习目标的转化,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了素养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学习活动与评价任务,探索了有效评价方式,构建了目标引领、任务驱动、评价促进的良性循环,为评价与学习目标的统一、评价任务与学习任务的协调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将教学评价贯穿教学实践的各环节

教学评价贯穿复习课,旨在双重促进:既推动“教”的深化,也助力“学”的进阶,确保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发展和优化。评价形式可灵活多样,涵盖形成性与终结性两类,但高三复习课应尤为重视形成性评价,通过即时反馈评估学生学习成效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以本课设计为例,笔者构建了基于学习目标的四级评价任务体系,对各层级学习成果进行了详尽描述,旨在明确课堂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层次性要求,实现评价标准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进而辅助教师制定更为精准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对于学生而言,评价体系的层级设计旨在将下一层级目标设定于当前水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审视学习成果与目标达成情况,强化素养与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用教学反思夯实“教学评”一致性基础

教学反思乃教学流程中不可或缺之关键步骤,亦是确保“教学评”三者间高度一致性的重要基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界定了语文教学应达成之根本目标,即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每项均细分为三个层次,并辅以详尽阐释。鉴于此,学生之各项素养发展或呈不均衡态势,其由低至高之成长轨迹亦非一蹴而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依据各环节教学评价所反馈之信息,及时审视自身教学行为之成效,深入分析各阶段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状况及未来提升策略,以便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同时,亦需向学生提供正面反馈,使其能够清晰认知自身对所学内容之理解程度及后续需达成的更高层次目标,从而主动投身于学习实践之中,以知识为基石,深化探究,启迪思维。

注释:

[1]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