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
作者: 陈秀君摘要:2024年广东语文中考坚持素养立意,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从“选材的时代性和多样性”“设题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评价的一致性和导向性”三个角度充分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命题理念,有效检验了学习的真实发生。以2024年广东中考题为例,笔者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深度教学、深度学习和有效评价,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切实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中考;教学建议
“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检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参考”[1],对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24年广东语文中考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精神,彰显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命题理念,有效发挥了考试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和指导作用。笔者以2024年广东语文中考题为例,以“教学评”一体化为理论指导,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
2024年广东语文中考题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一、选材具有时代性和多样性:检验课程学习的真实性
2024年广东语文中考多维选材,素材体现课标倡导的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实践行《课程标准》的育人功能,考查学生对三种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积累运用”板块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的积累,多选用课标和教材要求背诵的名篇,范围覆盖历朝各代,内容关联初中语文六册教科书,有经典名句的直接默写,有古诗文整合的理解性默写,内容积极向上,体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命题难度按照课标对7~9年级学段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的要求,不超标,不拔高,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非连续组文的形式展现革命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如革命文物“半条被子”,网络小程序“花城红图”等这些选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与教材中的《老山界》《回延安》等课文从主题思想上可构成群文阅读,有效考查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学习;“文学类阅读”板块选用刘白羽的散文《春到零丁洋》,选料体现抚今追昔,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祖国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文化,较好地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理念;此外,“综合性学习”的第5、6题以“劳动”为主题,选取大国工匠的故事,选料新鲜贴切,富有生活气息,是对当前倡导“五育并举”课程精神的直接落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不难发现,2024年广东语文中考依据课程精神,检验课程学习真实性,较好考查了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运用能力,指向学科本位,以学定考。引导广大教师认真落实课程学习,落实学科育人的理念,尤其是在平时教学工作中重视三种文化的阅读和评价。
二、设题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体现问题解决的真实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应“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综合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2]。核心素养时代,课程学习不再是奔向一条知识终点的“跑道”,而是学习者不断在“做事”实践中的“奔跑过程”——素养和能力形成的过程[3]。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2024年广东语文中考的第5、6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劳动周主题活动中,学校拟邀请大国工匠做报告。作为学校记者团成员,你获得采访大国工匠的机会。请结合以下材料,完成采访任务。
“劳动周主题活动”是学生日常真实存在的社会实践,“大国工匠”是现实生活真实存在的人物,“学校记者团”是广大学校真实存在的社团,“采访”是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二《新闻采访》的真实教学内容。这道题体现了真实情境下的真任务,能够检查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含有新闻阅读、新闻采访等内容,学生对采访的程序是熟悉的。这两道题看似难度不大,实则容易脱离学科本位陷入模糊作答的风险。如第6题“请从三位大国工匠中选择一位作为采访对象,提出一个采访问题。(2分)”,请对比甲乙同学的答案:
甲同学:竺工,您好!你在劳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乙同学:竺工,您好!你在49米高空操纵桥吊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对比可见,甲同学的答案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采访对象不明确,采访问题不唯一。甲同学的采访问题看似是问竺工的,可是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来问李工,所以说采访对象不够明确。主要原因是没有体现采访对象的工作特点;二是采访问题没有紧扣材料提问,“劳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可以从主观回答,也可以从客观回答,也可以完全游离材料以外来作答。由此可知甲同学对“新闻采访”的学习是不深入的。相比之下,乙同学较好地按要求完成了采访任务。可见,素养立意为本的命题,能有效避开简单的知识考查和模式化的回答,往往能以更开放的题型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三、评价具有一致性和导向性:体现教学过程的真实性
2024年广东语文中考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试题各个板块的命题内容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注重语文素养的综合评价,遵循课标要求“依标命题”,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体现教考衔接。试卷第10题就较好检查了教学过程的真实性。
10.【乙】问作者探游石门的经历与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情境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游山西村》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四首,这个单元的语文能力有“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试卷中的选文来自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两篇内容都属于游记。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读课外作品,解决真实问题,真实检测教学过程,高度体现试题评价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引导真实的教与学。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的教学。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目标的学习;评,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评”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互相促进的,三个环节的起点和终点是相同的——课程标准。中考试题作为检测的终结评价,是对“教学评”每个环节的检验和导向。分析中考命题有助于检查日常教学中“教学评”的有效性,及时纠正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质量,实现课内落实,课外运用的课程学习要求。根据以上分析,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教学建议。
(一)教的方面: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国内学者郭元祥教授提出的课堂改革的理念,是对当前教学改革求新求异,跟风吹潮的一种反思。郭教授认为不良教学现象容易引发“课堂价值观的扭曲,知识的意义失落,以及学习过程的表面化、表层化、表演化”[4]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环节,教师需秉持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观,作者鲜明地提出“掌握知识是教学的基本目的,但绝不是唯一的目的”,提出“通过探究、体验、 操作、交往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以学习内容为中介建立起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关系,由‘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的发展”[5]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从2024年广东中考题可见,表面化的教学如“淡漠教材”或“只教教材”等现象,都难以落实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要培养学生真实的语文学力,需要转变课堂教学观,用教材教好“这一篇”“这一类”,用汲安庆教授的话就是凸显“体性”“篇性”,将概念性知识放在更为复杂的教学目标体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以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孙权劝学》为例,以深度学习为教学理念,用探究、体验、交往等多种学习方式为载体,从课堂“学教材”延申到课外“用教材”,实现学法到用法的学习过程。具体操作如下,设计环节一:为文本加标点;环节二:为人物添表情;环节三:为文章立门类;环节四:为同学劝学习。四个教学环节从语言积累—内容理解—思想把握—迁移运用,四个层面呈螺旋上升推进学习深度。学完“这一篇”后,以“学习”为主题,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如《师旷问学》《王冕好学》,《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程门立雪》(《宋史》)等课外文章进行比读、联读、辨读等富有思辨性的阅读推行。让学生对同类主题有一定量的积累,同时夯实课内知识拓展学习视野,避免了课堂教学的粗浅化、程式化。
(二)学的方面:深度学习
钟启泉教授在《深度学习》一书中指出:传统的学习观以为,知识在书本之中,所谓“学习”即往头脑中灌输正确的知识。新的学习观主张,真正的知识是以种种原有的经验为脚手架,通过在不同情境中、在反复的运用中,体悟到怎样的知识,在怎样的情境中、并且为什么是有效的——知识就是经由这种真实性经验的梳理与整合的结果[6]。也就是说,有意义的学习不是把学习者视为一张白纸,而应该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境脉(真实情境)中,用成长的心态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意义。在日常学习中,表现为学生用何种心态和方式进行学习、如何发现学习的意义、如何创造知识的意义等,指向真实学习和学科素养。
2024年广东语文中考试题呈现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本质上就是对深度学习的检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与一般的主题单元不同,学习方法当然不同。当今是信息时代,新闻资讯是学生日常接触的,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这三种能力理应在真实情境和实践中获得。深度教学的教师一定是以学生已有的新闻阅读为脚手架,以教材选篇为典范素材,以日常身边正在发生的新闻为课堂,进行深度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同样的道理,深度学习的学生一定是用课堂所学,服务于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比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4年的暑假电影放映、2024年秋季开学、2024年秋季校园运动会等身边的生活话题,就是学生学习新闻最好的课堂。学生通过新闻单元的学习,主动用新的心态、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式进行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撰写新闻、影评、社论、交流等语文学习方式,实现知识到素养的转化,能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复杂的问题。
(三)评的方面:有效评价
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和学,形成性评价重在对教学一时一段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如中考则是对整个初中学段的评价,不论是阶段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和纠正作用。评价对标相应的目标进行评价,教学对应相应的课程标准、教材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等目标任务下进行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评”就体现了一致性,能检查教和学的真实过程。
简·查普伊斯在《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中指出“清晰的目标对教师意味着教什么,知道评价什么,知道计划怎样的教学活动”[7],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大到课程目标小到具体的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在清晰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将教学指向预定的结果。对学生而言,中考试题是对自己三年所学的检查,试题中渗透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需要在日常学习中的小任务小目标中获得。清晰的学习目标意味着知道自己需要承担哪些学习责任,这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动机。同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才能促进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祝新华教授甚至认为有效的课堂评估除了对语文知识、过程、能力等认知领域的评估以外,还应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等非认知领域的进行评估。[8]多元的评估方法能推动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在这种评价下的学习是持久的、有效的、深度的,是足以应对脱离知识本位,以素养为本的中考试题。
比如2024年广东中考题中的《游山西村》《小石潭记》《徐霞客游记》(选段)《春到零丁洋》这些选料均属游记内容,但考查的语文能力却不同。《游山西村》是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古诗,虽然是古诗,却与其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散文构成主题单元,重在对比阅读中感悟作者浸透的感情,显然不能将其与其他古诗文一样等同为简单的背诵积累。教师要体悟到这一篇古诗更丰富的教学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度教学的思维;《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与其他古诗文构成主题单元,重在涵咏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趣。教学时需重视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披文入情,而不仅仅是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背诵作者的复杂感情。《徐霞客游记》对接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三峡》,《春到零丁洋》可对接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游记单元。可见在这种“教学评”一体化的中考命题理念下,实则是对真实的教和学的检验。由此观之,在初三复习阶段,师生应该对初中教材这类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和聚焦,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接,最后把零散的教学目标整合升华为语文核心知识和能力,还需适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进行多维的评价,保持持久的语文热情和效果,导向真实的学习。
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试题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有效检验7~9年级真实的教和学,促进以素养为本的真实学习的发生,引导广大教师对教材、教法、学法、评价的深度思考,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一体化是新课标对课堂实施提出的明确倡导,是推动课程学习的正确思路,是实现学科素养的重要抓手,它指向课堂改革的深水区,对今后的教学和备考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9,3.
[3]侯志中,江文欢.学业测评:让真实学习发生——从2023年长沙市语文中考看中考试题命制原则和备考复习[J].中学语文,2024(07):90-93.
[4][5]郭元祥.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发育的教学变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10,15.
[6]钟启泉.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4.
[7]简·查普伊斯.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6.
[8]祝新华.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基本理念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