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好讲台和坚持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秘诀
作者: 张占营 宦振宇张占营,杭州市文海中学正高级教师。曾获得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第六届“语通杯”全国教改新星、2009中华语文网十大年度人物、省级名师、教育部“转变学习方式”课题组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等荣誉。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公开出版《张占营教阅读》《初中写作教学探索》等多部著作。
摘要: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卓越期,站好讲台和坚持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路径。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挑战,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入实践新课标理念,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写作教学和整本书阅读等领域的教学,把教学研究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写作教学;整本书阅读
宦振宇(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张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专访。您是深耕教坛30多年的老教师,又是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省级名师、钱塘区教育家型教师,也是咱们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我很敬佩您这位具有教育家情怀的草根教师。
张占营:宦博士过奖了。教了那么多年语文,摸索出了一点教学经验。但我是中师学历背景,还要向您多学习,大学教授拥有前沿而富有深度的教育教学理论。
宦振宇:您谦虚了。张老师潜心治学,您在专业发展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请您结合自身的专业发展历程,谈谈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张占营:谢谢!教师的成长要经历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卓越期,每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因人而异。我的适应期很短,因为自己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在读中师的时候就已开始订阅专业期刊杂志、积极参加见习实习活动。1992年参加工作,1994年荣获了商丘县中学语文优质课。发展期经历了大约15年,这期间有拼搏,有收获,也有彷徨。以2006年河南省优秀教师教研员研修班为关键事件,改变了我的教师生涯轨迹,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进入成熟期,是以2010年我评上河南省第二届最具成长力教师时,余映潮老师为我撰写的颁奖词为标志——“为力争在5年内跨入‘成熟教师’行列,他开始痴迷的读书生活;他自费南下北上观摩学习;在中华语文网发表文章160多篇,被评为第六届全国‘语通杯’初中组教改新星——张占营老师身上,洋溢着‘志气’两个字。老师的志气是学生的福音!”你要问我哪一年进入的成熟期,我是不敢回答的,我感觉人的发展很多时候是渐进的,朝着一个方向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会“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是借用了余映潮先生的颁奖词让自己的成长期相对明晰一下。至于什么时候跨入卓越期,那是未来的事情。
回首32年的教育人生,我认为教师的发展期最为重要,需要磨练,需要夯实根基。这就谈到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径问题。一个教师的成长,第一要有自觉的发展意愿,要有清晰的发展目标和能够落实规划的意志。每一年要做哪些事,三年下来要做哪些事,成果要让自己看得见。第二,要勤奋读书。读期刊杂志,读专业理论书籍,读经史子集,这里也包括行万里路,积极参加培训,观摩名家课堂,总之丰厚自己的学养。第三,躬耕课堂,站好讲台。“医生的真功在病床,教师的真功在课堂”。理念能否有效落地,关键看课堂实践。“课比天大”。精致设计、打造、雕琢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师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人生,共同成长。第四,勤于反思与写作。反思,让自己总结得失,从“目标——手段——效果——原因”等维度剖析课堂教学,由现象到本质,揭示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写作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经验。我要特意说一下的是第五点,要坚持。坚持让自己走得更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用奋斗定义时光。作为社会人,都会遇到磕磕碰碰,但要坚守。为了自己喜欢的事坚持做下去,就是热爱生命。这一点做好了,前四点就会落实。
宦振宇:张老师,您谈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相信会给我们的师范生以及一线教师很多启发。那么,从普通教师到名师,您觉得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有什么秘诀吗?
张占营:谢谢您的追问啊,哈哈。我先“跑”一下“题”,教师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他的全部人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自己“立德”,加强师德修养。一个好老师,首先爱学生,爱教师这个职业。比如,能够用爱心持久地暖化一个心理焦虑症的学生。在先做“好老师”的前提下,再来谈谈您说的如何做一个“专业化老师”。从普通教师到名师,我觉得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秘诀有二:一是上有学理的课,二是做点学术研究。上有学理的课,就是想明白这堂课要体现的教学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聚焦什么核心知识,是否体现了“教学评”的一体化,最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也就是,课堂的每一环节的设计目的要有理论依据,并且自己心中要豁然明朗。有学理支撑的课堂,才是有底气的课。上了课之后,要总结提炼,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传播出去。撰写学术论文是呈现研究成果的基本方式。大多数老师课上得很精彩,遗憾就此打住,没有物化成果。我常鼓励我们工作室小伙伴:“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定要趁热打铁,对课堂实践进行梳理,形成课堂实录、教学案例或学术论文,让自己的研究由“教学经历”进阶为“教学经验”,发展为个性化的“教学理论”。
从我个人的经验看,做课题研究或微专题研究是提升专业素养、走向名师的重要秘诀。来到钱塘区工作后,42岁的我,考取了杭师大教育硕士。在读期间,撰写了《在初中文学作品仿写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毕业后,又锲而不舍探索统编教材背景下的写作教学,近五年写了16篇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2022年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了我的第二本书《初中写作教学探索》。2024年又申报了杭州市基教课题《基于交际语境的初中写作教学范式研究》,这又是对前期研究的一个推进。这就叫“定向研究”。围绕一个“点”,进行“定向阅读”“定向写作”,深耕一个领域,会让自己很快在这个领域“立言”。以上所讲,站好讲台、上有学理的课和坚持研究、写点有学术含量的论文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双翼。
宦振宇:刚才听您说,42岁还去读教育硕士,让我很感动。您是一个有追求、有梦想、乐于挑战自我的老师。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您有哪些有效的策略或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应对这些挑战吗?
张占营:您提这个问题,也是向我的思维力提出挑战。我想一想,在“三新”背景下大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第一,要转变观念,积极拥抱新课标理念。这是从思想意识上“跨出一步”。孙中山先生吸取王阳明“知行合一”说,进一步发展为“知难行易”论。只要观念更新,主动而为,不畏挑战,提振勇气,就会出成果。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就不能拘囿于单一的文本学习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探究所得。运用线上线下融合、AI技术赋能教学,老教师要与时俱进。
第二,要深入探索新概念新理论。当前出现了很多新名词新概念,如“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学科大概念”“跨学科学习”“情境学习”“学习任务群”等,一时让一线教师茫然无措。践行新理念,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学,需秉持“守正创新”的思想。如果你很有定力的话,就拿语文学科来说,我们就咬定其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放松,就不会被各种各样的新概念弄得晕头转向。真正贯彻了“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就是真正落实了新课程理念。面对新课程改革,要始终牢记这一灵魂。当然,深钻一个方面去研究,可以让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理解得更透彻,可以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慢慢开展研究,不要操之过急。要有理解、消化的过程。在理解新课标理念与回归语文课程本质的双向互动中,我们会更清晰地理解“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等就是为了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只不过这些提法的角度不同而已,但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即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建构结构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表现性评价,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
第三,要付之行动,参与课改实践。面对新课程、新教材,通过读书、观摩课堂学习之后,重点要“实践”。“学而时习之”,方可有长进。通过“习”,自己参与实践,会获得真实的体验,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动研究的要义,在于“实证”。基于教学实践,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自我反思,倒逼自己多一些理性思考。挑战力来自于内心的强大,敢于质疑自己,或许“否定之否定”后,对新理念新思想就会产生认知上的进阶。
第四,要依靠学习共同体的力量应对挑战。一旦回到真实的教学实践,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就会迎面而来:如何落实从知识走向素养、从学科走向育人的理念?如何实施大单元教学?如何实施过程性评价?如何组织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真实问题,一个人去解决很难,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比如我们文海中学组建了跨学科学习联盟小组,大家合作共研,聚焦关键问题,青年教师进步很快。老师要乐于上研讨课、公开课,把自己对新理念的理解转化为实践行动,让同行、专家评议,促进自我认知的提高。在名师的引领下,伙伴的支持与激励下,就会化“问题”为“挑战”,化“挑战”为“创造”,感受到共学共研的快乐。
如果说,要我提供应对挑战的资源的话,我想为老师们开个书单。如果大家想研究跨学科学习的话,可以阅读《跨学科教育原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中小学跨学科整合模式与案例分析》《跨学科学习:一种基于学科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这几本书;如果想研究单元教学,建议阅读《核心素养研究》《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为了整合学业获得:情境的设计和开发》《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这几本书;如果想研究批判性思维,建议阅读《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这几本书;如果想研究整本书阅读,建议阅读《整本书阅读六项核心技术》《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这几本书……选定一个点,读两三本书,多视角印证式阅读,就会对这个领域产生“渐入佳境”的感觉。此时面对挑战,“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便会享受到“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诗意。
宦振宇:刚才您分享了应对新课程、新教材挑战的四种策略,也推荐了一批有价值的图书资源,可谓干货满满。张老师,我想请您具体谈一谈刚才提到的一个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能力从何而来?应如何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
张占营: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综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它倡导整合主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大特征看,教师需适应时代要求,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突破学科边界,丰富思想方法。教师要从本学科与真实世界、其他学科的关联出发拓展丰富的跨学科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认识事物或现象的多学科知识或方法,能够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为学生多视角充分理解学习内容、建立当下学习与未来生活的联系提供支持。
其次,教师要能够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实践逻辑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借鉴成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探寻多学科是如何建立最佳链接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突出“做中学”“用中学”,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构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逻辑,推进学生个体及其所在的共同体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达成对结构化知识本质和价值的理解。
再次,教师要历练及时获得反馈与调控学生学习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动态生成为主线,需调配多样学习资源,包括宽松的学习环境、多学科教师的支持等。面对学生产生的新问题、新设计、新方法,教师要关联其他学科给予回应,促进课程整合,创生学习价值。
我对于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