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姜玮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还存在重结论轻实践的状况,这种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距。开展大单元教学通过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保证教学内容间的连续性、递进性,给学生完整而系统的学习体验,才能深入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高中语文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鲁迅作品;大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已经学习过鲁迅的多篇散文及小说,初步了解了鲁迅的思想,也拥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但对其思想和作品价值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而传统的碎片化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大单元教学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深入挖掘鲁迅不同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引导学生精读鲁迅作品,给学生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一、鲁迅作品进行大单元教学的依据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民众的精神面貌,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鲁迅作品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丰富的教学价值,其主要依据可以从文学价值和学生发展需求两个维度考量:

(一)鲁迅作品的重要地位及其特定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根据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语文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强调“大体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1]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第一单元就是“走进鲁迅”。此单元选取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药》《铸剑》三篇小说,《灯下漫笔》《“友邦惊诧”论》两篇杂文和一篇散文诗《过客》。课文选择了鲁迅几个时期不同体裁的创作,能看到他文学艺术上的实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教材的安排也体现了鲁迅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提出的“立人”命题和秉持的文化批判立场,造就了中国现代思想最为核心的精神气质。他在短篇小说、杂文、散文等诸多方面的创造性实践,开启了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先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读者。读懂鲁迅,就找到了一把打开现当代文学精神世界的钥匙。

(二)依据当前中学生学情的需要

新文化运动初期,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打开了现代体式创作的大门。此后鲁迅的作品无一不带有先锋性和实验性。而当代中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阅读习惯倾向碎片化、浅显化,其阅读习惯和文学趣味与鲁迅经典作品相距甚远。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在必修、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有《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五篇,这五篇选文分属不同的单元,教学上也不具有连续性。因此,仅仅通过碎片化的学习,学生并不能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笔者在高中三个年级各抽取四个班做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对待鲁迅及其作品态度上“敬而远之”,阅读上“囫囵吞枣”,理解上“浅尝辄止”。“一怕背课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成为了流传在学生间耳熟能详的习语。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精读鲁迅经典篇目,通过大单元教学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保证教学内容间的连续性、递进性,给学生完整而系统的学习体验,才能深入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走进鲁迅”大单元教学实践

鲁迅作品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是对文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长远的教育价值。实施“走进鲁迅”大单元教学,是一项旨在深化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理解的综合性教学计划。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安排,期望最大程度发挥鲁迅作品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单元教学主题立意,赋予教学活动内在联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独特之处,从文学鉴赏的层面上看,每篇课文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价值,但这也导致了教学之间相对缺少逻辑性和层次性。如果只注重单篇教学却不注重联系,学生就难以获得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大单元教学在语文学科上的运用,有助于推动教师注重文本特征和单元任务的结合,在教学组织上具有单元任务统筹的精神,确定有机联系的教学主题,使教学内容更加纯粹和多元,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908年,鲁迅留学日本在学生刊物发表《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中强调“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1933年,鲁迅在谈自己创作中表示“为什么做小说,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先生认为欲构建“最理想的人性”,当从改造劣根性起;推动整个民族的进步,当从启迪民智、解放思想起。[2]“立人”理想成为鲁迅思想的核心素养,其作品都是以“立人”为底色,追求个体的精神进化,通过文学翻译和创作来唤醒沉睡的民众。故在“走进鲁迅”单元教学的安排上以鲁迅“立人”思想为核心,确定了探究鲁迅启迪民智的“立人”思想、“对国民性的发现与批判”“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和深入理解“鲁迅形象”四个主题。这四个主题是互为表里、层层深入的。

(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科学设计学习任务群

汪明霞认为鲁迅作品的现实性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文化、文学、语言方面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建构文化观、体悟文学味、赏析语言美”这三个教学基本向度。围绕单元主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群。首先,确定第一个学习任务群——精读《狂人日记》,理解“狂人”革命者形象。每一个时代转折的时候,文学艺术往往担负着提出时代问题的任务。作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通过高度凝练的狂人形象吹响了鲁迅向旧时代宣战的号角。读懂《狂人日记》就是读懂鲁迅“立人”思想的起点。

其次,依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笔者选择了课内外三篇小说的联读,确定了第二个学习任务群——分析鲁迅笔下“看客”形象。高中生对小说里典型人物的塑造手法和形象分析有一定的鉴赏基础,有能力通过自读把握看客群体形象特征,分析看客的心理根源。结合上一任务群的“狂人”形象,进一步探究“看客”和“被看者”这一组形象的意义。通过分析发现,看客不仅仅将革命者同化,不仅仅将革命的意义消解,甚至于当革命者以命相搏杀死当权者取得革命成功后,看客们还自觉地跪下维持着权力的统治,革命者与当权者,连同革命本身也同时被遗忘和遗弃,所有的崇高和诗意此时全已消解为无,只有看客永远占据着画面。学生就理解了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不仅对“国民精神”进行了深刻批判,而且包含着对近代中国革命的反思。

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三个学习任务群——分析近代中国人“奴性”的表现、探究形成根源,这个学习任务群的选文是鲁迅的两篇杂文。《“友邦惊诧”论》中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吃人时的恶相与被吃时的奴相”,《灯下漫笔》则冷峻地点明了封建等级制度是造成近代中国人奴性的根源。通过这一任务群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探究思想根源,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和独到之处。

最后,单篇精读鲁迅散文诗《过客》,完成最后一个学习任务群——理解鲁迅“战斗者、质疑者、批判者”的启蒙者形象。《过客》被誉为《野草》的压卷之作,引导学生通过“过客”踽踽独行的形象,理解鲁迅作为启蒙者永不疲倦的探索精神。四个学习任务群统摄单元立意,依托于鲁迅不同时期的经典篇目,从分析鲁迅笔下经典文学形象到领会鲁迅的批判精神,从鲁迅作品到鲁迅其人及精神,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活动。

(三)挖掘文本亮点,探究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作品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为后代作家和读者提供精神源泉,而且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也为现代体式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若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仅关注主题上的联系性,挖掘思想上的深刻性,那么语文课将失去独特的审美功能和价值。因此,在进行鲁迅专题的单元教学时,应挖掘文本亮点开展教学活动,探究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

基于以上理念,本单元单篇精读篇目的教学则侧重于从文学创作艺术形式的角度进行设计。比如,《狂人日记》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其塑造的“狂人”用日记的形式,通过内心独白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内容形式新颖独特。所以《狂人日记》的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1.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狂人的心理历程,感受小说日记体的形式和内心独白的表达效果。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狂人”对传统礼教“吃人”本质的直觉洞察和犀利攻击。3.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文言小序”与“白话日记”之间的差异,理解鲁迅先生与读者的对话和对读者的启蒙。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较为独特的一篇,“从标题、情景的设置到对人物的肖像、神态、对话以及包伤口等,都充满了象征意味。”教材对本课的学习要求是“深入体会这首散文诗的象征意义”,“领会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因此,设计素养目标如下:1.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人物对话中违反思维习惯和重复的语言,领会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2.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过客的形象,体会过客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3.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对话中的象征意味,体悟过客抛却重重阻碍,执着行走的姿态。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过客踽踽独行的形象,理解鲁迅作为启蒙者永不疲倦的探索精神。

三、鲁迅作品大单元教学实践改进

在大单元教学实践过程中,虽然学生在对鲁迅其人和作品价值方面都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但囿于学生人生经历的单薄和社会阅历的浅薄,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呈现出学习主体性不突出的问题。所以,基于建构主义和情景认知理论,在教学设计上做出如下调整:

(一)增加背景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课堂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表现出对鲁迅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与现在网络鲁迅“金句”频现以及经典作品影视化的热潮密不可分。在此发现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首先,在教学鲁迅作品时,将相关的材料连接起来,给他们讲一讲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材料,这样就可以缩短学生和教科书中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他们的阅读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其次,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教学,通过播放《觉醒年代》片段,将枯燥、静态的教学转变为生动的、充满活力的教学,使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请学生对鲁迅所处的环境进行解读,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给他们创造了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情景,激发了他们的读书激情,让他们积极地探究作品的主题,从而得到了很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二)精选阅读文本,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无论是史洁冰提出的“创造性处理鲁迅教材”,还是倪燕萍阐述的“从选择、编排、使用”三个维度来打破鲁迅作品的教学困境,大单元教学选文是完成教学主题的基础。由于教师和学生的阅读背景差异,笔者在第一轮教学中多篇联读“把握看客形象”主题教学中选择了《狂人日记》《药》和《铸剑》三篇文章。实施下来发现篇目难度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调整后,选择以学生熟悉的《孔乙己》《祝福》为阅读篇目,以旧带新与《药》一起作为“把握看客形象”主题的研读选文,关注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结合社会热点,体味鲁迅精神当代价值

温儒敏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这样评价鲁迅的作品:“它们可以不断地重新发表,仍然给读者以仿佛针对当前的现实而写的感觉。”但囿于学生阅读背景、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的单薄,在课堂上虽然老师讲得激情满怀、口干舌燥,但学生在课堂上却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因此,笔者结合社会热点,如网络暴力、校园霸凌等现象组织学生以“不做看客”为话题写作时评,在单元学习任务结束后开展以与鲁迅“跨时空对话”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调动学生主动探寻鲁迅精神思想内涵,体味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新课标、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新教材开展高中语文鲁迅作品大单元教学,明确单元教学主题,积极研究、探索教学策略,致力于推动学生走进鲁迅、理解鲁迅、挖掘鲁迅精神内核,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9.

[2]孙成烨.试析鲁迅作品中对看客群体的问诊、寻根与疗救[J].名作欣赏,2022(35):12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