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融合共生
作者: 陈刚摘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乃是一条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之有效的路径。文章基于“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通过整合单元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提取核心概念,注重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探索高中语文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高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评一体化”是在课堂活动中,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评估三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一节课的教学评一体化,而忽视大单元整体教学评一体化。而“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这种一体化也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本文将从“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的视角探讨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求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整合单元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奠定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基础
单元整合是指将多个相关联的教学单元或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通过单元整合,教师可以更有条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构和脉络,使知识更具逻辑性和整体性,帮助学生打造完整的知识架构,全面掌握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内涵。
统编版高中教材已经很好地体现了单元整合的理念。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主题,以及第三单元“生命诗意”主题分别着眼于探讨青春的意义及鉴赏自魏晋直到唐宋年代的经典诗词作品,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与深邃思想。这两个单元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着生命价值,共同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再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与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古代文化经典”的内容相互补充。教学时可以进行单元整合比较阅读,或选取《论语》《老子》等课外的经典著作进行拓展整合,通过研读经典篇章,比较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情怀、思想观念、人生启迪等议题。同时结合现实社会生活,进行跨学科的探究,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与价值取向。
在大单元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这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方向,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效果。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应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进行设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例如,在确定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的学习目标时,除了引导学生熟练应用基本阅读技巧之外,还应注重梳理和理解书中的重要概念,助其整理和归纳作者的核心观点,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方式和科学态度。在每个单元内部,还应细化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在教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时,我们不仅要明确整体的教学目标,还应涵盖详尽的具体目标,例如领悟情感与景致之间的联结,以及探究描绘风景散文所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等。
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差异。例如,在学习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倾听理性的声音”,对于那些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激励他们深入研究先哲面对国家与社会问题的思考方式与思想精髓,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去分析其论辩思想的针对性;相较之下,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可以重点帮助他们精准理解和评价文中提出的观点和立场。
二、创设学习情境,提取核心概念——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框架
创设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一连串生动有趣又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情境是沟通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桥梁、沟通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的桥梁、沟通知识与思维的桥梁。情境“可以有效刺激学生,不仅使学习过程成为对知识本身的接受,更会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使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增加学习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2]。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本内容,推动他们自发地深入思考,使他们在情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在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提高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的学习情境,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学习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时,可以鼓励学生将个人实际体验融入其中,自由表达他们的梦想和抱负,从而深化对作品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大型企业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学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之余,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造船厂、腾讯公司总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让他们直接触摸到国家进步与改革成就的现实景象。当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比如必修上册“劳动光荣”单元,可以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作品的背景和人物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核心概念,使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提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概念应该建立在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分析单元结构和主题的基础之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依据。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各单元涵盖了语言文字、风俗人情、文学艺术、道德素养等传统文化要素。通过建筑文化等篇章的学习,提取与古代建筑相关的概念,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通过儒家思想、道家理念等文学作品的学习,提取出“仁爱”“礼法”“顺应自然”“无用之用”等核心概念,助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古代诗词的学习,提取诗词鉴赏与情感内容的相关概念,感悟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例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劳动光荣”,通过三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杨》)、一篇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和两首古代诗歌(《芣莒》《插秧歌》),描绘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形象,揭示了劳动品质和工匠精神。这一主题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契合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培养目标。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四篇人物通讯的学习,学生可以提取出包括勤奋、敬业、创新等劳动精神的内涵和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专注执着等工匠精神的内涵。
同时,可以将提取出的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深入分析《乡土中国》一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书中所反映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礼治”“法治”等核心概念进行讨论,以此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进一步加强对文本深层次意义的认识与体验。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著作、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尝试用文中的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再比如,在学习完必修上册“自然情怀”单元之后,教师借助该单元内容指导学生将学过的描述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于撰写体现故乡风貌的散文作品中。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能,也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归属感。
在创设教学情境和提取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构建知识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建立有条理的知识脉络和思维框架,进而增强其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将不同时期的诗词进行整合和比较,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诗词内容,引导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文学精神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再者,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和喜好,推行各式各样的课后阅读与实践活动,如经典诵读、创意写作等,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之魅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注重学习过程,实行多元评价——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体系
过程评价是一种现时现报式的评价,是“即时地考量‘我们现在做得如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针对性问责,逆向追问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与学生审视学习结果、反思学习策略、查找学习盲区、改进学习方案等,从根本上驱动原本以直线行进的教学‘蓦然回望’,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更新的内驱力和作用力”。[3]过程评价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进行持续的、动态的评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过程评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结果的考察,还关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态度。例如,在课堂互动时,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在角色扮演时,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表演是否能准确传达人物风貌等。
在过程评价中,教师还应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评价内容,使评价更具文化性和人文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创作、书画展示、传统节日活动等。例如,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单元,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可以关注是否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和表达。必修上册“自然情怀”单元,可以组织一次关于家乡美景的散文创作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写作能力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背景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必修下册“诸子散文”单元,在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时,可以引导他们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庸之道”“无为而治”等思想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除了过程评价以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采用其它评价方式。比如,在学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1.小组评价,根据学生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的情况来评估个体在集体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2.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以评定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方案;4.差异性评价,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制定更高的评价标准,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制定相对宽松的评价标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评价的分析诊断功能对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评价的分析诊断功能,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同时,评价的诊断功能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研究的欲望,促进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和自觉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这一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92-193.
[3]卢臻,许巧枝.过程评价驱动教学 促“教-学-评”一体化[J].基础教育课程,2023(05):10.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教学结合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31764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