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和英语的融合教学研究
作者: 卢明 丁莉芳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和英语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依据最新课标,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文章对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和英语的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如何创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和英语的融合教学设计、如何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和英语课堂融合教学的师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双语学科;融合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1]本次新课标修订,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互相关联,带动学科综合化实施。[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学科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的融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鉴于此,我们的双语学科融合教学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明确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和英语课堂融合的意义
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化、奠定基础的学科,而英语和语文同作为语言类学科,它们之间更是有许多共通点。首先,两者作为语言,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增进文化知识,方便未来生活与学习。其次,语文和英语是两门语言学科,两者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语文英语学科融合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水平。再次,语文和英语都是人文科学学科,通过语文英语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学科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语文和英语融合教学使学生在同一学习环境中接触和使用两种语言,有助于他们更敏锐地感知语言之间的差异与共性,从而提升语言敏感度和运用能力。最后,语文和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素材,融合教学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丰富他们的语言库存,进而增强他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语文和英语的融合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国际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更加珍视和尊重多元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语文和英语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融合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多元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融合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项目式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和实践能力。融合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和应用,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和英语融合教学设计
(一)设计对比阅读与分析融合教学活动
跨文化比较与分析是融合教学的核心之一。学生通过阅读中英文材料,对比两者的主题思想、文化背景、语言特点等进行融合教学。例如,通过对李白的《静夜思》和与《静夜思》主题相近的英语文章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比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兴趣,培养尊重与欣赏多元文化的态度。对比融合教学流程如下:
中文教学:跟读《静夜思》的朗诵音频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朗诵,让学生理解此诗的含义,重点讲解此诗的意思。然后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明月”“霜”等,体会其象征意义,明确诗歌的情感,即思乡之情。
英文教学《Full moon,full feelings》:学生默读课文,标注生词:“full moon”“mooncake”,admire the moon,the story of Chang’e,share mooncakes with families,carry the wishes to the families。教师通过讲述中国传说故事“嫦娥奔月”(the story of Chang’e),让学生明确《Full moon,full feelings》表达了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然后讨论分析英语课文《Full moon,full feelings》与中文古诗《静夜思》的主题思想、文化背景、语言特点等的异同。通过以上对比分析融合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Full moon,full feeling》和《静夜思》这两个作品的异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不仅能够在中文课堂上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还能在英语课堂上拓宽视野,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初中语文与英语学科的有机融合。
(二)设计跨学科主题单元融合教学活动
围绕一个跨学科的主题,如“自然与文学”“节日与习俗”“自然与环保”“友谊与成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等主题。通过主题,将两门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可选取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初中语文课文或片段,但要注重其文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还可寻找与语文部分主题相近或文化背景相似的英文文学作品片段,确保难度适中,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坚持不懈的力量”为主题的一组中文故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西游记》《铁杵磨针》和英语同主题课文:《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Nu Wa Repairs the Sky》《Kua Fu Chases the Sun》《Journey to the West》进行融合教学。这些中英文故事都有各自的背景,但他们都强调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为了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的重要性,这种融合教学能够很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愚公移山》的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愚公移山》的文意和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并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的现实意义等。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的英语教学:教师展示《愚公移山》的英文版本,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re important when facing difficulties?”(当你遇到困难时,你认为哪些品质重要?)Can you think of other stories with similar themes?(你能想到其他类似主题的故事吗?)最后,总结《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的主要内容和寓意,强调坚持、毅力和决心的重要性。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调查等方式,评估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对中英文描述的掌握程度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情况,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融合教学活动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语文和英语融合教学的重要路径之一。比如,可以设计传统节日中英文庆祝活动项目:在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时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中英文庆祝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节日氛围的同时提升双语能力。首先按照传统习俗举行庆祝活动,如中秋赏月、春节包饺子等,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氛围。随后引导学生用英文分享自己的节日体验。邀请外教或国际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跨文化交流,讨论不同国家庆祝节日的方式和习俗。通过传统节日中英文庆祝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提升英文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如中国的“Spring Festival”和西方的“New Year”,用中英文分别收集关于这两个节日的起源、传统习俗、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资料。制作双语海报或PPT进行展示,向全班介绍,加深对不同文化中节日的理解。还可让学生用中英文讲述自己喜欢的中西方节日背后的故事。这可以提高学生的中英文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三、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和英语课堂融合的师资建设
为了有效实施融合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研部门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和学习活动,帮助教师掌握跨学科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要注意引领双语老师把握好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各自的特点,做到融合适度。要让双语教师明确:做好初中语文与英语学科课程的课堂融合需要教师在明确融合目标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重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强化跨文化比较与分析、加强教师培训与教研交流以及及时评估、反馈,分享成功的教学案例和经验。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开发适合语文和英语融合教学的校本教材或补充材料。这些教材或材料应体现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和优势。要指导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体系。融合教学要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思维碰撞。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估。通过多维培训,引领教师掌握科学合理的融合策略、方法以及有效的实施建议,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总之,初中语文和英语的学科融合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彰显出了深远的意义与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创造,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初中语文和英语的学科融合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地立德树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