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作者: 潘日照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日益受到重视。其中,“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原则,成为当前教育实践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以期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呼应。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这一原则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紧密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展开,确保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脱节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本研究将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分析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及原则,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落实,进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教学评”一致性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紧密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展开,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求,进而使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策略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学”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方法和程度都应当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匹配,才能有效地吸收和理解教学内容。“评”则是对教学和学习的评价,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等。评价应当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并且提供反馈,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和学习策略。评价的过程应当融入教学之中,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进而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二、高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

目标导向性原则。导向性的教学原则有助于保证教学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必须紧密围绕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师需在教学前设计与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活动应直接指向这些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接近并最终达成目标。评价活动也应以目标为基准,通过评价学生的表现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强调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框架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环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反馈与调整原则。反馈与调整原则是“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评价活动也应具有诊断性,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反馈与调整,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构建动态的语文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高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

为实现高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首要任务是细化教学目标,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达成的小目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明确导向。在评价环节,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任务,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评价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例如,在讲授《红楼梦》选段时,教师不应仅仅设定“理解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这样宽泛的目标,而应进一步细化为“能够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归纳其性格特点”、“识别并解释文中至少三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等具体、可达成的小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新课标对文学鉴赏、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要求,以及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认知水平,明确每个小目标背后的知识点(如文学分析方法)、技能点(如文本细读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对封建社会的思考)。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课堂导入、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清晰地向学生传达这些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展开学习活动。评价环节,则应设计如“撰写一篇关于《红楼梦》人物性格对比的小论文”“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中某一情节的多元解读”等评价任务,直接关联到教学目标,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提升及价值观的内化,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应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如“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掌握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比如,通过文本解读活动,引导学生细致分析文章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经典句段,体会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静谧与美好;组织讨论交流活动,围绕“作者为何在深夜独游荷塘”等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安排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文中修辞,描写自己心中的一处美景,以此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如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欣赏和理解。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教师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以《雷雨》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应灵活运用口头反馈、书面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口头反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即时评价学生对剧中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观点,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评价则可通过作业、读后感等形式,详细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则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自我反思。在《雷雨》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对方的表演是否贴合角色性格,是否准确传达了剧情的紧张氛围,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我评价则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主动思考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阅读理解、文学鉴赏、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如是否对剧中人物产生共情、是否对作品主题有深刻领悟等。评价应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通过正面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为实现高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持续改进,教师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以便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以《琵琶行》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作为优化教学策略的依据。在教授《琵琶行》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课后问卷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程度和对诗句的解读能力。针对学生在理解诗歌深层含义上遇到的困难,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如增加对白居易创作背景的介绍,或引入相关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色彩。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如有的学生对诗歌的修辞手法感兴趣,有的则更关注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根据这些反馈,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教学评”教学模式的推广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以确保教学与评价的紧密衔接和相互促进。同时,它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提升。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能够关注并实践“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将新课标的要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注释:

[1]张玉.三位一体:打造高中语文教学新图景——谈高中语文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08):32-34.

[2]张小霞.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转型思考[J].嘉应文学,2024(12):167-169.

[3]黄芸.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4(13):51-53.

[4]彭玲.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04):14-16.

[5]陈惠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建构高中语文单元整体课程的研究[J].华夏教师,2024(08):117-11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