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㽏 ”字考
作者: 成易彬惠
摘要:“ ”字读与“赣”同,为重庆市忠县原 井镇的地名专用字。首先通过文献梳理,考证“ ”字流变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历代考释,探讨该字属性、字源、流变关系等。最后分析该字的文化因素以及历史传承。最终认为重庆市忠县 井沟等地名中的生僻字“ ”字的本字或应为“监”。“ ”字应定性为地名俗字。望有助于地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 ;生僻地名用字;地名俗字
“ ”字读与“赣”同,为重庆市忠县原
井镇的地名专用字。现存 井沟、 井河等地名。古代字书与韵书对“ ”字均无记载。现代语文工具书对该字的记载也十分简略,如《汉语大字典》:“ ,gàn, 井沟,地名,在重庆忠县。”[1]《中华字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记述皆保持一致。
一、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从楷书字形看,“ ”字无疑可分析为从“洽”“甘”声,部件组合似乎很清晰。但该生僻字固化在一地之地名中,语义不清,不知其确指含义。因此,该字形从“洽”“甘”声的构形堪称可疑,大概经历了一些发展演变过程。
传世文献中有关 井的记载可追溯至东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四部丛刊史部)卷一:“临江县,枳东西百里,接朐 ,有盐官在监、塗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2](西应为四)“监溪”即“ 溪”,今 井河。
《水经注》(四部丛刊史部)卷三十三:“江水又东迳临江县南,王莽之监江县也。华阳记曰‘县在枳东四百里,东接朐 ,县有盐官。自县北入盐井溪。有盐井营户溪水沿注江。’”[3]因郦道元为北朝人,故南方水系多采文献著述。郦道元引常璩之《华阳国志》,但水经注众刻本均为“盐井溪”与《华阳国志》众刻本不符,应类“王莽之监江县也”注云“案监近刻讹作盐”之误,“监江县”误作“盐江县”。故不采盐井溪一说。
《新唐书》地理志三十:“忠州南宾郡,下。……县五。临江,中下。有盐。……万州南浦郡,下。……县三。南浦,中。有塗 监、渔阳监,盐官二。……”[4]或因行政区划变更或记述讹误, 井此时归属邻近忠州的万州南浦郡南浦县。但塗 地望明确,指今塗井 井。
影宋钞本《元丰九域志》记载:“中下,临江。九乡。塗井、 井(阙)二镇。”[5](嘉庆)《四川通志》卷三十舆地志忠州下引《九域志》:“临江县有塗井渰井二镇”。[6]而(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六十却载,“九域志‘临江县有塗井盐井二镇’”。[7]一作渰井,一作盐井,二者不同,无可考。但笔者认为“盐”易与“监”混,而“ ”已被记述,就字形而论,“渰”与“ ”形近,当作渰井的可能性更高。
(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三户部二十:“涂甘井盐课司”[8]。但涂甘二字应为一字,理据有三。一,内证。盐课司所辖数目明确,《大明会典》中有“新罗等二井盐课司”“黄市等二井盐课司”[9]为证。因此“涂甘井”就数目来说应为一井。二,但四川并未有名为“涂甘井”的盐井见于其余文献,因此孤例不证。“涂甘井”或为记述讹误。三,外证。万历刻本《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卷三,四川盐课提举司类目中记载为“渰井盐课司”[10]。明代后期著作《无梦园初集》以及《古今鹾略》皆记述为“渰井”。涂甘井即渰井,反之亦然。由上述可知,涂甘二字应合为“ ”。应为不识“ ”,误作涂甘。明后期,“渰井”该地名被首次记述。
康熙年间,当今“ ”字字形首次出现于忠州贡生熊宣所作的《塗 二溪辩》中。[11]
(雍正)《四川通志》卷十四“又按川属上流永通富义仙泉黄市福兴广福华池通海新罗罗泉郁山渰井云安大宁凡一十五盐课司……”。[12]“ ”作“渰”。
忠县现存最早志书《乾隆忠州志》卷首忠州图中,“ 井”作“ ”。卷二盐井载“塗井,去 井四十里。”以及“ 井后高山二井无名”。[13]清钞本中反映了“ ”字的部分讹混现象。其中“ ”可视为“ ”的异体字。“ ”“渰”可视为“ ”字传抄所产生的错讹。
(嘉庆)《四川通志》卷二十二舆地志二十一“又东北有 溪河西北有注之”。[14]“ ”作“ ”,异体字。
《四川盐法志》卷五井厰五记载:“忠州直隶州……井厰曰涂曰洽”。注云:“旧作涂、洽(俗加甘)。”[15]但并无文献记述“涂洽”或“洽涂”,故“旧作涂洽”一说不采。
通过对文献的初步梳理,发现有关 井的记载零星且曾记载忠州的文献多有散佚。如六载为官忠州的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中忠州卷全缺,仅部分书目有引,但未涉及 井。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三忠州亦全缺。同时明清之前记载跨度较大。在此背景下,“ ”字的演变路径并不过于明晰。
在目前可见文献中,“ ”字演变路径为“监→ →渰→ ”。
二、“ ”字考释
汇集历代考释,可大致分为如下四种观点。
一,口碑资料、民间传说。相传, 井河上游三角滩流来的河水与 井河的盐水混流,合饮而甘,忠州有识之士取其意,遂造出了“ ”字。 井盐确有味甘的记述。《蜀水经》卷六载,“渰井产盐。水经注所谓盐井溪。盐细白如面而味甘。井宽敞如家井,下处溪滨。夏月溪涨,淡水渗满。涨退取煎如故,不以淡水坏盐也。”溪水与盐卤在涨水季节合流与民间传说混流相印证。[16]有其合理成分。
二,“ ”即“监”。熊宣《塗 二溪辩》“……监溪即今 溪也。今易塗监为塗 ,其方言转音之譌欤?抑年代久远传写之伪、有以失其真欤?……又何问以监作 者哉。 ,古暗切,俗呼‘淦’,古无此字,不可不辩。”[17]其认为“ ”的本字为监,文字产生变化的原因是“方言转音之譌”或“年代久远传写之伪”;学者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的注释中写道,“监溪即今忠县东的 溪河,又名黄金河。‘ ’音干(gàn),‘监’古音亦近干。”[18]监,《广韵》“古銜切,平銜见。谈部。”甘,《广韵》“古三切,平谈见。谈部。”[19]确系如此。
三,“ ”即“渰”。嘉庆十八年,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瞿曾撰《创修会通桥记》,“余尝考《说文》字典诸书, 字,从廾不从甘。《颜氏家训》引诗作‘有 凄凄,兴云祁祁’。《毛传》:‘ ,阴云貌,读若弇。’而《唐韵》又读 若甘。今土音从甘,遂譌作 。此字书韵书之所未采而辨物居方者,不可不审也。余闻
之山岚,朝夕云气霏霏,湿润熏蒸,渰浸下土,此盖嘉名之所由。”[20](所引《颜氏家训》《毛传》《唐韵》字句中 皆应为渰)其认为,因“土音从甘”,渰因此写为 。并别具新意地从气候角度指出“ 之山岚,朝夕云气霏霏,湿润熏蒸,渰浸下土。”与渰之阴云貌相符,因此表示“此盖嘉名之所由”。《唐韵》中无“ ”字。渰为“衣检切”、影母,而甘为“古三切”、见母。声母存在差异,但“渰”字中古音属于咸摄、三等韵,“甘”属于咸摄、一等韵,勉强能称之为读音近似。但瞿曾的见解,从一开始就支撑依据不足,因《说文》中并无“ ”字。
四,杨震造字说。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八,“郡北二十五里有 井……相传汉关西夫子杨震掘塗 二井得名,故至今两井竈民祀杨公为井主之神……即一生未入蜀也。”[21]正如杨震“一生未入蜀也”,该说不采。
陈登龙《蜀水考》卷四[22],“ 即渰。相传汉杨伯起刺荆州时所鑿,今祀为井神。”该看法包含三与四。
历代的考释,虽部分理据性略有欠缺,但给予了笔者方向性的引导。结合已推知出的“ ”字演变路径“监→( )→渰→ ”,为“ ”字演变路径附上理据性解释。
“ ”字可视为类化字。“像‘家私’‘傢俬’这种因类化而使其偏旁与其他字趋于一致的现象,就是文字学上所谓的‘类化法’,由之产生的汉字就是‘类化字’。”[23]“ ”字虽涉及唐顺宗时事,但最早只被记述于《新唐书》南宋刻本中,因此目前只能认为南宋已存在“ ”字。由“ ”字可推知“ ”亦音近“甘”,与“监”音近。“ ”字应为土人受形声字思维影响为“监”字所造的形声字,以“甘”为声符、以塗井之“塗”类化而成。
但经由“ ”似乎很难直接推导出“渰”的发展路径,认为是传写之误亦可。但若推测忠州人士最早造出的形声字为“ ”字,取洽之合、会合义,意谓盐水与河水混流。后在书写塗 监时,产生受上下文影响的类化字“ ”,似乎更合乎情理。“ ”是官方不识俗字“ ”产生的类化,还是民间自发的类化,不得而知。
“ ”演变为“渰”的路径。正如上文所考《乾隆忠州志》钞本中“ ”与“ ”俱存,应为抄书人不知“ ”或不细察等故。(同治)《忠州直隶州志》有“ ”字脱落成此“ ”,形如“渰”之异体字。不细察,易混为“渰”。“ ”与“渰”形近,应为渰井之由来。
综上所述,“ ”字应或为新增汉字,性质为地名俗字,本字或为“监”。“ ”字产生较早,不晚于南宋。“ ”字音近“监”“甘”,义为盐水与河水混流,声符“甘”表意亦可。
三、“ ”字文化因素及其历史传承
许多传承至今的地名中都承载了珍贵的文化信息,“ ”字同样如此。
“ ”字的本字“监”亦与盐有关。学者任乃强举例论述肯定临字是古代食盐的代称,认为监是缘临字产生的,并认为监是皿盛临(盐)之省文,表示盐已煎成了。[24]这与 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井位于长江北岸,拥峡江渔盐之利,因盐而聚,因盐而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上世纪盐业生产未曾间断。距今约5000-4800年前,忠州先民因采集盐卤,聚集在 井河的两岸,以陶器制盐,逐渐形成了面貌独特的中坝文化。已发掘的中坝遗址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制盐场,延续时间长,无空白期,被誉为大地史书。原位于距忠州县城西北8公里的 井河东岸古驿道旁的全国现存最完好的仿木结构石阙“无铭阙”,尽述经营盐业先民的财力雄厚与富甲一方。
井久远的产盐历史,决定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特征。 井最重要的庙宇是井主庙,全称井主南帝庙,是为纪念井神杨伯起而建。杨伯起即“关西孔子”杨震。相传是杨伯起在 井、塗井发现了盐泉,给当地带来了财富,所以人们建庙纪念他。虽清朝时地方志中已证伪,但这并不影响井神的相关活动与信仰,因为真正崇拜的是盐。据称,杨伯起的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三,每年这一天,
井都要举行庙会,当地民众要到南充襄樊一带迎请剧团来演出祝寿,前后历时近两月,动辄耗费数千元,直到民国时仍如此。
“ ”来源于盐,本字或为“监”,形声俗字。字形,从“洽”“甘”声,声符“甘”亦可表意。字音,古音近“监”“甘”,今读与“赣”同。字义应为因盐井位于溪边,溪水与盐水合流。“ ”之一字含五千年之盐史与历史传承,文化因素亦颇丰。因三峡水库的建成,原 井场镇已变为高峡平湖的 井沟风景区。“ ”字成为了日常可触碰的文化基因。“ ”字具有历史沟通和文化延续的功能。
注释: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2版缩印本下)[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8:1260.
[2]常璩撰.华阳国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
[3]郦道元注.张元济主编.四部丛刊 初编史部74 水经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755.
[4]欧阳修奉敕撰.百衲本《新唐书》7[M].上海:商务印书馆.
[5]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4:392.
[6][14]常明修,楊芳燦撰.(嘉庆)四川通志[M].嘉庆二十一年木刻本.
[7]穆彰阿撰.(嘉庆)大清一统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
[8][9]申時行撰.大明会典[M].明万历内府刻本.
[10]陶承慶校正.文武诸司衙门官制[M].明万历刻本.
[11][17]侯若源修.柳福培撰.(同治)忠州直隶州志[M].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12]黄廷桂纂修.張晋生编纂.(雍正)四川通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佚名撰.忠县党史研究与地方志编撰办公室整理.乾隆忠州志[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
[15]丁寳楨撰.四川盐法志[M].清光绪刻本.
[16]李元撰.蜀水经[M].清嘉庆传经堂刻本.
[18]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68.
[19]宗福邦,陈世铙,于亭主编.古音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411,1354.
[20][21]吳友箎修.熊履青纂.(道光)忠州直隶州志[M].清道光刻本.
[22]陈登龙撰.蜀水考[M].清光绪五年杨氏清泉精舍刻本.
[23]张涌泉.敦煌文书类化字研究[J].敦煌研究,1995(4):71.
[24]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