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视角下的《氓》内蕴探究
作者: 陆婷婷摘要:《诗经·卫风·氓》艺术成就高,解读空间大,本文试以“矛盾分析法”解读文本,通过分析《氓》文本中的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解读文本中与生活常理和写作常理相矛盾的地方,挖掘出不合常理背后的别有深意,从而把握人物情感变化,深刻理解故事内涵,获取先民给予后世人民的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氓》;显性矛盾;隐性矛盾;分析
《诗经·卫风·氓》被誉为《诗经》中叙事最完整、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歌之一,解读空间很大。本文试以“矛盾分析法”解读文本,矛盾分析[1],即是分析文本中隐藏的与常理相矛盾的地方,所谓常理,此处指的是生活常理与写作常理,文本中与生活常理相悖而产生的矛盾,较容易被读者发现,因而被称之为显性矛盾;作者写作方式中与常规写法的不同之处,被称为隐性矛盾。通过研究文本中的矛盾,不仅能有效解读《氓》,也能为我们对各种体裁的文本解读和教学提供支持。
一、显性矛盾:生活常理下的矛盾初探
所谓“显性矛盾”,指文本中明显与生活常理不相符合之处,比如《氓》中开篇第一句就是“氓之蚩蚩”,“蚩蚩”二字一般翻译为“忠厚貌”,而一个忠厚的人怎么会不约请良媒去女家求亲呢?《周礼·媒氏》中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判”即“半”,伴也。《豳风·伐柯》有“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一言,《礼记·曲礼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戎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2]这些古籍的记载都说明了周代民众进入正式婚姻的前提就是由媒人礼聘,卫女只是想拥有经过正式认定的婚姻,一个品性忠厚的男子怎么会连这样正常的愿望都不满足自己的恋人?即便有不可抗的外力阻碍了他寻求良媒,那也应对卫女充满歉意才对,怎忍心因婚事延期而对卫女发怒。“氓”之人物性格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展露无疑,读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氓只是貌似忠厚,忠厚外表下是冷漠、暴躁与专横的个性。
诗的开篇,氓身上显现的两处不合常理就暴露了他性格的严重缺陷,而卫女是怎样反应的呢?卫女包容了一切,爱得卑微,因为爱而低到了尘埃里,卫女用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样的语言,请求对方不要生气,并主动把婚期定下来,按生活常理来说,头脑足够清醒的女子面对此种情况应产生足够的警惕,但热恋中的卫女少了理性,一是因为爱情,二是性格使然,卫女单纯痴情宽容的表层性格中隐含着简单纯真痴迷甚至窝囊,这也为后文悲剧的发生埋了伏笔。
二、隐性矛盾:写作常理下的矛盾再探
梳理完人物行为上的显性矛盾,让我们脱离卫女视角,再重新审视一下卫女许婚后的情节,就会发现有更多的不合常理之处。许婚后,作者写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的主语是卫女,“既见”的主语还是卫女,描写的重点是卫女,卫女对于恋人到来的期盼、到来后的欣喜真切而动人,但男子的反应却不明确,试想,如果是同样的欢欣雀跃,在女子的回忆中应是最值得回忆的片段,但在文字中并没有体现,这一处省略值得品味。按写作常理,如果描写久别重逢的恋人相见,应是会写出男女双方的表现,即便是重点描写一方,但也会有侧面描写让人感受到另一方的心绪,如《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听闻刘兰芝许嫁他人,赶来相见,这一段重点描写刘兰芝的心理与语言,对于焦仲卿,作者只用“摧藏马悲哀”一句,就从侧面表现他内心的悲哀痛苦。再如《长恨歌》中唐明皇杨贵妃久别重逢后,重点也是放在对杨贵妃的描写,但是“天上人间会相见”“词中有誓两心知”中“会相见”“两心知”就明确告诉读者是两个人对彼此的珍爱,而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但在《氓》中,男子的反应却不是那么明确,也许是男子没有很喜悦的表现,也许是作者故意隐去不写,让读者能隐约感受到男子的冷漠,这种写法上的不合常理我们可以称之为隐性矛盾,隐性矛盾较显性矛盾难发现,需要细品,而在《氓》中,这样的隐性矛盾对于作品的解读至关重要。
卫女在看到心上人来了之后,非常快乐,主动提出“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应该是指女子的嫁妆,这样写乍看并无问题,细思后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卫女只提让男子来拿嫁妆,未提男子送过来的彩礼,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先思考当时有没有彩礼,《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士”阶层所通行的“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个程序完成,代表婚礼完成,男女双方便正式结为夫妻。“六礼”中,纳征送聘礼,其余五礼用雁,雁作为随阳之鸟,随时令而往南北,飞而成行,长幼有序,代表先民对新婚夫妻的良好劝导与祝愿。根据法国汉学家葛兰言考证,周代“六礼”可能有规模大小的区别,但各阶层的婚仪都是以“六礼”为大体框架的。六礼中,除聘礼和雁之外,男方还要准备其它用于祭祀的各种礼物,这在周代婚礼中是很重要的,但这在《氓》中只字未提,甚至连最基础的雁都未提及,那么有没有可能是送得少所以不写呢?作为热恋中的女子,而且是像卫女这样深情的女子,如果有,她肯定会记得,所以最大可能的原因就是没有聘礼。试想,连一个正式的婚礼都不愿给女方,没有好好准备聘礼也不奇怪,但卫女还是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所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一句表面上写的是女子爱得深情爱得热烈,实际是写女子爱得卑微,这也进一步加深了男子冷漠自私无情的形象特质。
三、精研写法:不合常理中的别有深意
文本中类似不合常理的矛盾并不止这一处,《氓》总是在叙述高潮部分宕开一笔,转而言他,比如在“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后应该开始讲述婚姻生活了,但接下去却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在说完“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后,应该叙述婚姻的苦涩,但紧接着的,却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又如在说出“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后,激烈的情感本应一泻千里,但接下去,说的却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面上看,这样的写法不合常理,却可能别有深意。当卫女苦痛的情绪达到顶点时,这几处宕开的一笔其实起到了缓冲情绪的作用,不仅是对卫女,也是对读者的情绪缓冲,苦痛到达顶点时,让卫女喘口气,平静一下,才能继续往下讲诉,整个诗篇情绪有紧有缓,从而达到一种中和之美。
第四段是卫女在痛诉自己的苦楚,却没有写出具体受苦的细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些诗句都是概述,没有具体情节的描写,按写作的常理来说,既然痛苦如斯,那就详加描绘,好让听者对卫女所受的苦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但《氓》的作者只用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句代替,这样一笔带过的写法在诗歌中并不鲜见,如《木兰辞》中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把木兰十年从军经历一笔概括。《氓》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比兴照应上文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一般会解读为女子年华老去,青春不再,但这个解读的问题是卫女明确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三岁”有可能实指三年,就算不是实指,也不会超出太多,古人结婚早,关系破裂时卫女应该还没有老去,所以此种解读存疑。如果把思维放开,可以发现有多种理解方式,桑之未落到落的过程,可以象征男子由热烈到爱淡情驰的过程,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自然引出“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告诫女性哪怕是在男子情谊热烈的时候也不能丧失自我,过度沉迷,紧接着,用“女之耽兮,不可脱也”来解释原因,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逻辑严密。而接下去“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象征男子的热情退去,爱意消散,然后开始诉说“三岁食贫”“士贰其行”的苦楚,文脉通畅。所以用这两处比兴象征男子爱情消散的过程更合理。还有一种理解是象征生活由充满光彩到显露出残酷真相的过程,同样也可以和后面的叙述衔接顺畅。
理解这两处比兴含义后我们再回到原本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概括卫女婚后的苦楚,其实原因一已经蕴藏在上文的分析中了,使用比兴可以使文本内涵更为丰富,给读者更多想象思考的空间,让文本更富有张力。如果对具体苦楚详加叙述,描写过实会限定读者的思维。原因二,有可能诗歌不是不想写,而是没有内容可以写,婚前的甜蜜可以写,而婚后生活只有“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繁琐日常,写,又能写什么呢?写婚姻真相的残酷,生活的艰辛……这些其实是经历过的人所不愿回忆的,而“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正是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最好的掩盖。
同样是回忆,为何在开篇能写出细节,写出热恋中的少女浓烈的情思,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情绪表达直接动人,而经历多年的婚姻生活后,情感的表达就显得含蓄而克制,类似于“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少年心性,总是热恋而张扬,历尽千帆后才明白最深沉的痛哭往往是无声,由张扬到含蓄,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氓》,描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却是一个女性在现实中的成长之路,觉醒之路,这本身也是一种矛盾。
立足多重矛盾,探究不同视角下的人物形象,深挖矛盾特质,探寻人物内心情感变化,以此领会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好故事是有力量的,故事的本质是人生道理。我们阅读经典,就是要在经典中获得思考和成长。不同的爱情故事依旧每天在上演,如何在爱情中保持自我,成为一个自尊自爱自重自立的人,依旧是这个时代重要的课题。唯有真正走进文本,才能真正感受到诗歌之力量,诗歌之美好。矛盾分析探究,也许可以成为诗歌文本解读乃至文学文本解读的一把密钥。
注释:
[1]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95-398.
[2]刘峰.《诗经·氓》中的周代婚俗观念透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8)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