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何以“群”:群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与组元策略

作者: 王坚

摘要:“群文教学热”的背后需要一些冷思考。本文立足是否所有的“文”都需要“群”、“群”得以成立的逻辑起点在哪里、“文”与“文”之间如何成“群”等问题,尝试廓清群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开发群文的组元策略。

关键词:群文教学;议题元素;逻辑起点;组元策略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与统编教材的实施,语文教学中兴起了大单元教学的热潮,许多一线教师也纷纷在自己的课堂上贡献智慧,较之以往的单篇教学,群文教学一时间成了香饽饽,成为各大赛课、教研等场合的“常客”,形成了“群文教学热”。然而“热力十足”之背后,理当做一些“冷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文”都需要“群”?“群”得以成立的逻辑起点在哪里?“文”与“文”之间如何成“群”?“群”完之后还需要做些什么?以上问题如若得不到有效解决,群文教学便难以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热度过后便鲜有人问津,最终沦为一个长期尘封的概念。

一、群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基于大单元教学的课程实施

是不是随便找几个文本,分析一下其中的异同之处,将其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辅以情境任务,就算是群文教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上述做法确是诸多一线教师设计群文教学的常规操作。那么,群文教学究竟缘何产生?

解答此问,需弄清其更上位的概念——大单元教学。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1],其不同于教材单元与内容单元,是具备课程观念的学习单元,是指向学科素养的课程序列。在内容上可以跨教材单元组合,跨教材内外组合,甚至跨学科组合;在形式上既可以呈现为单篇教学的模式,也可以采取群文教学的模式,还可以采取活动类课程、写作类课程等模式。基于此,便不难理解:群文教学是大单元教学课程阵营中的一种开展形式,是基于大单元教学的课程实施。群文教学的设计,必须置于所属大单元教学的课程视野中来审视;群文议题的选择,也必须指向大单元所统摄的素养目标,而不是简单随意的多文本比较。

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同属大单元教学阵营,是课程实施的不同手段,前者更适合经典篇目的文本细读,后者更适合学习议题的深入开掘,但也存在彼此交叠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单篇教学是群文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与前提,如群文篇目涉及古诗文(《促织》《梦游天姥吟留别》)、长文本(《反对党八股》《窦娥冤》)等,通常需要单篇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形成基本认知;另一种情况是,群文教学呈现为单篇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项“延伸”,比如《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课,前半程重点梳理诗歌大意,理解昌耀的生命哲学,后半程则与昌耀的另外两首诗《高车》《慈航》构成群文阅读,重点探讨昌耀诗歌语言的西北情结。

二、群文教学的组元策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群文”之“群”在于具有相同议题元素的文本集合,“议题元素”是“文”与“文”得以成“群”的关键。那么,议题元素该如何定位?一线教师是否可以随意开发?之前听过一节公开课,老师立足《短歌行》与《声声慢》开展群文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古人“忧”与“愁”的内在区别,强调“忧”指向外部世界,“愁”指向内心世界,随后列举诸多含有“忧”“愁”的诗句,挖空让学生来填写。这里姑且不去讨论“忧”“愁”分类是否存在学理支撑,将“忧”“愁”的内涵界别作为群文议题,是否符合其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虽然大单元与教材单元内涵存在区别,但在一线教学中,大部分案例还是以教材单元为蓝本,因此本文后面的案例默认大单元教学均以教材单元为基础)

因此,议题元素的定位通常存在两条路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何为“自上而下?即议题元素的确定,必须指向群文教学所在的大单元教学统摄的素养目标,具体呈现为学习任务群目标以及育人目标,可沿着单元所在学习任务群之学习目标以及单元的人文主题,来确定议题元素;何为“自下而上”?即逆向而行之,立足于固有文本,探寻文本的教学价值,开掘新的组合文本,尝试与所在大单元的素养目标实现契合,具体可从文体特征、作者风格、时代语境等角度切入。综上而言,群文教学的组元策略,可从学习任务群、单元人文主题、文体特征、作者风格、时代语境等五个维度来开发。

1.立足于学习任务群

教材单元的编写,有两条思路,即学习任务群与人文主题。同一学习任务群可能出现在教材的不同单元,如“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就出现在必修上第六单元、必修下第一单元以及必修下第八单元等。立足于学习任务群来确定议题元素,存在两条思路。

第一条则立足于某一个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单元,重点研读单元学习提示的第三段,此为该任务群学习目标在本单元的进一步细化,可从中提炼议题元素。如必修上第六单元,单元学习提示第三段如下:

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从中便可提炼出诸如“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有针对性表达观点与方法”“以恰切角度与方式表达自我见解”等议题元素。如立足“有针对性表达观点与方法”这一元素,可组合《劝学》《师说》《拿来主义》展开群文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性”的三重内涵:议论对象的明确性、论证过程的严谨性、言说对象的特殊性。

第二条思路则立足于某一学习任务群的多个单元,重点研读所在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从中提炼议题元素,实现跨教材单元的群文组合。如“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其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如下: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从中便可提炼出“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分析质疑,多元解读”“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等议题元素。如立足于“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这一议题元素,可开发题为《辩驳有“道”:〈拿来主义〉〈答司马谏议书〉〈六国论〉群文联读》的群文教学。三篇文章同属驳论文,驳斥手段与风格却不一样:《拿来主义》先破后立,逐层击破,使用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兼具大量反语,驳斥风格犀利而辛辣;《答司马谏议书》强调对话双方并无私仇,只是政见不同,坚持自我主张,毫无商量余地,驳斥风格冷静而理智;《六国论》中作者设立假想敌,以翔实的历史数据,鲜明的数量对比来佐证观点,驳斥风格客观而务实,据此引导学生如何展开有针对性、有礼貌、有风度的辩驳。

2.立足于单元人文主题

如果说学习任务群是教材单元编写的明线,那么单元人文主题则是“暗线”之所在。为了这条“暗线”,教材单元在编写时,打破了文体界限、古今界限,乃至中西界限,从而突显人文主题的普适性、发展性与时代性。单元学习提示的第一段,往往便是对单元人文主题的概说,是提炼群文议题元素的“温床”。如必修上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生命的诗意”,单元学习提示第一段表述如下: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从中便可提炼出“古诗词中的文化基因”“古诗词中多样的人生选择”“古诗词中寄含的人生感悟”等议题元素。如立足于“古诗词中多样的人生选择”这一元素,可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开展题为《生命的“失意”与“诗意”》的群文教学。上述五首诗,均写在诗人“失意”之际,面对人生“失意”,诗人们做出不同选择,然而不管最终选择如何,他们无一例外都将自我人生演奏成诗,也给后世之人留下不同声部的“人生交响曲”:《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李白赐金放还之作,以绝对自信直面未来人生;《登高》为杜甫流寓夔州之作,以家国情怀“迷醉”自身境遇的潦倒落魄;《琵琶行》为白居易蛰居浔阳之作,在天涯沦落人的互诉衷肠中自我慰藉;《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苏东坡流放黄州之作,在达观知命中寻求精神超脱;《声声慢》为李清照南渡后所作,在国仇家恨、顾影自怜中了却残生。

值得注意的是,以单元人文主题为议题元素的群文教学,在现实操作层面容易演变成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为主体的政治课,而非以言语实践为基础的语文课,这是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力求规避的。

3.立足于文体特征

辨体而教,是阅读教学的常规方法,在群文教学领域依旧能“发挥余热”,且教材单元的编写也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文体这一要素,尽可能保持文体的一致性。立足于文体特征来逆向定位群文议题元素,存在以下两条路径。

可尝试从相同文体中寻找共同之处,看是否与大单元素养目标契合。如必修上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同属新闻通讯,在写法上具有相同之处:善于选择新闻报道人物来贴合时代精神、善于选择典型事件来呈现新闻人物的典型性格、善于利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新闻人物的真实性。而上述议题元素与本单元学习提示中“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相契合。

还可尝试寻找同一议题在不同文体中呈现的差异点,看是否与大单元素养目标契合。如必修上第三单元《短歌行》,与课外关联文本《求贤令》,均为曹操渴望人才之作,因文体不同,言辞策略的选择存在差异。这一议题元素与该单元所属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目标相合,“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形式,从语言、构思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求贤令》是政治散文,实用文体,是古代公文写作,语言直白简洁,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过于严肃,不适合席间吟唱。《短歌行》是诗歌,文学类体裁,使用比兴手法和典故暗诉心曲,语言较为含蓄深婉,一唱三叹。

4.立足于作者风格

作者是文本世界的重要一维,对作者风格的形成与变化的研究,可拓展文本理解的广度与深度。立足于作者风格来逆向寻找议题元素,可参考以下两种方法。

一种是研究同一作者前后的不同风格,看是否与大单元素养目标契合。如必修上第三单元《声声慢》,与课外关联文本《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三首词分别是词人李清照南渡之前、南渡之时、南渡之后所作,其中寄寓了词人情感生活、乃至生命体悟的变化,投射到词作中,便是前后词风的变化。基于此,可提炼出“从词人生命境遇的变化来看词风的变化”这一议题元素,而该元素也与本单元学习提示中“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相合。

一种是研究不同作者的同一风格,看是否与大单元素养目标契合。如同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学习任务群的三篇文章——《哦,香雪》《荷花淀》《边城》,虽然为不同作者于不同时空背景下写就,但在小说的艺术审美层面,均具有“诗化”性质:强调小说的场景构设与氛围营造,淡化情节冲突,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基于此,可提炼出“‘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这一议题元素,而这也与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中“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相契合。

5.立足于时代语境

文本的理解离不开时代语境,只有以历史发展的眼光予以还原,方能真切感受到文本的“初形式”,深刻挖掘文本的时代价值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立足于时代语境,也不失为逆向寻找议题元素的一种方式,路径也存在两种选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