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非规范”标点符号

作者: 韩冬阳

摘要:“非规范”标点符号是指编入教材作为课文的作品中存在的不符合现行规范的标点符号。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大都写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很多标点使用不符合现行《标点符号用法》,给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带来一定困扰。教师应充分认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树立动态的语言规范观,教材编者也应对“非规范”标点符号作必要的修改或解释。

关键词: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标点符号;教材编写

湖北恩施市2023年中考试题中,有一题让学生判断所给出的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其中一句是:“恩施高山雪场是雪友的天堂。”他说,“恩施的冰雪资源得天独厚,我们都格外看好这里的专业氛围。”

标准答案里这句话标点符号是正确的。但是有考生认为这句话中标点符号是错误的,理由是“他说”后面应该是句号,并找出语文教材中的句子作为证据: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

老师一时无法作答。那么,难道是标准答案错了吗?当然不是。是鲁迅错了吗?似乎也不应该是。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如何解释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如何看待教材中类似相关的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充分认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了解标点符号规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等方面都提出标点符合的教学要求。如,1-2年级要求“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3-4年级要求“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5-6年级要求“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7-9年级要求“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附录中还专门列举出了12种常用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教学要求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整个过程,各个年级的教材也断断续续编入了一些标点符号的知识,标点符号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标点符号的教学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如何教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谈到学习各种语文知识内容时指出,“应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1]。因此,教师在遇到某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应有意识地加以“指导和点拨”。比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过程中,应对上文所提到的句子的标点符号用法进行解释:“她极其郑重地说”插在前后两句她说的话的中间,按照现行《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说”的后面应当使用逗号。这一点2012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里有明确的规定。此时,有学生可能会问,鲁迅为什么在“她极其郑重地说”之后使用了句号?这是不是鲁迅错了?

二、了解标点符号发展变化,树立动态的语言规范观

鲁迅当然没有错。这是基于鲁迅所处的时代而言。

世界是发展变化的,语言和其他万事万物一样,也是变化发展的。语言中的语法、词汇、语音是变化发展的,标点符号也不例外。从我国古代旧式标点符号,到现代汉语新式标点符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清朝末年随着西学东渐,西式标点的传入,新式标点逐渐成形。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陈望道等人在新式标点的制定和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率先垂范,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开始使用新式标点。由于当时处于草创时期,新式标点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使用一度不免混乱。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定一个标点符号使用标准已经非常必要。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发布了建国后第一版《标点符号用法》,其中涵盖15种标点符号,这一标准是在竖排文字的基础上设立的。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在此基础上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2011年12月30日,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发布,2012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是在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基础上修订,并针对1995年版《标点符号用法》中标点符号用法失之于宽的不足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较为具体详尽的补充,使用的规则越来越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规范。因此,鲁迅文章中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与现行的《标点符合用法》不一致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我们不能用现行的规范来判定过去的行为,如同不能用新法裁定旧案一样。

教师应当了解标点符号的发展历史,也应引导学生树立动态的语言规范观。如果缺少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很容易在相关问题上钻牛角尖,误解鲁迅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产生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理解的漏洞,甚至将其错用在日常习作中。

不符合现行规范的语言出现在教材中,容易对学生的认知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鲁迅的文章作为现代汉语典范的作品,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看重,稍有不同便会引起读者注意。基于鲁迅所处的时代,鲁迅当然没有错。鲁迅所处的时代没有标点符号相关严格规范,但是现在是有作为国家标准的规范的。当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存在不符合现行规范的元素时,编者可以做些什么呢?

三、教材编者应对教材中“非规范”标点符号有所作为

教材不是作品选,不应该只是照搬选文。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经过千挑万选的作品,它们在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规范性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经典性和样本性。从普通作品变身为课文,其中有违教学意义的元素均应被删改。可以看到,与原作品相比,很多课文中包括段落、句子、词语都有被修改的痕迹,教材中“有删改”“有改动”“略有改动”“略有删节”等编辑用语比比皆是,就是明证。就语言层面而言,要依照《通用规范汉字表》修改字词,依照《标点符号用法》修改标点符号。因此,对上文提到的与现行规范不符的标点符号可以作出适当修改,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2]而忽略。鲁迅是伟大的作家,有人可能会因此回避问题的存在,甚至不敢“修改”鲁迅作品的标点,这种畏惧是多余的。只要编者加以说明,适当的修改可以得到读者的理解。毕竟,囫囵而不加解释地保留不合现行规范的标点符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课文中存在与现行标点符号规范相冲突的情况不在少数: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

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八年级下册《社戏》)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八年级下册《社戏》)

如果按照现行的《标点符号用法》的标准,上面句子中均有标点符号不规范之处。第一句中“胖胖的”与“和蔼”之间、“珠兰”与“茉莉”之间均应使用顿号,因为《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并列词语之间使用顿号。第二句中的分号应为逗号,因为前后两分句内没有逗号出现。第三句“三味书屋”后应使用句号,因为《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冒号提示范围的末尾要用句号点断,避免冒号涵盖范围过窄或过宽。第四句中“说”的后面应使用冒号,因为《标点符号用法》附录B.1.5明确提到“位于引文之前的‘说’‘道’后用冒号”。

编者在把鲁迅文章编入课本时,没有必要非得保持作品原样,完全可以对这些地方进行修改,或者注释加以说明,这并不影响鲁迅的伟大及其作品的经典,反而更有利于学习规范的语言。

语文教材是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展示窗口,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材潜移默化地感悟、吸收语言文字规范,并将其内化为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李宇明将语言文字规范体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规范文件,第二类就是语文辞书和语文教科书[3],并将辞书、教科书及其他社会认可的语言规范称为“社会共识”[4]。为达成这种共识,教材编者应当尽可能地推动教材语言的规范化,以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5.

[3]郭沫若.怎样把文章写得正确、鲜明、生动?——郭沫若谈文风问题[N].解放日报,1958-04-02.

[3]李宇明.辞书与语言文字规范[J].辞书研究,2004(04):1-9.

[4]李宇明,王敏.语言规范化的时代必要性及须重视的若干关系[J].辞书研究,2020(05):1-10+125.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22&ZD309)成果。]

韩冬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 《老王》一文中“愧怍”探原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