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作者: 李培东摘要:在“双新”背景下,情境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水平的高效手段。情境教学在实用文教学、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是语文教学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生动体现。结合任务驱动,联系生活实际,情境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关键词:情境创设;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应用案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给一线任课教师指明了方向,也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新课标中30多次提到了“情境”,可见情境教学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效途径。
切实开展情境教学,就要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国外方面,我们可以把苏联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美国让·莱夫情境学习和法国布迪厄社学中的场域理论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在国内方面,刘惊铎的《道德体验论》和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众多启示和借鉴。笔者及其团队在应用文教学、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获得了一些有借鉴价值的经验。
一、在应用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应用文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为处理实际事物而写作,有着实用性特点,并形成惯用格式的文章。应用文教学重在应用,因此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情境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学生确切表达出自己思想的内容,才是真正落实‘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1]应用文的教学效果与情境创设的真实性、任务性和实用性密切相关。
(一)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真实情境
情境创设要源于生活中对语言文字的真实需求,越接近生活,服务生活,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越容易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留言条写作的时候,于永正特意课前迟到几分钟,并让一位老师扮演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到班级通知于老师下午3点到教育局开会。当于老师来上课时,学生们转述此事。在这个过程中,于老师因势利导,就把写留言条的格式和要点跟同学们探讨清楚了。我们在应用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这种做法。在写请假条、通知、书信、征文等应用文时,我们可以创造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解和体会,真正把应用文应用到实践之中。例如,笔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同学们给母亲写一封《家书》。老师在讲解写信的格式及要求后,让学生当堂写作,写完后装入信封邮走。在此项应用文学习实践过程中,有亲情情感线,有写信目标线,两者的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空前端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贯穿始终的任务驱动性情境
好的情境创设要注意结合任务驱动,要融合多种实用文体,设置一个贯穿始终(一节课或几节课)的任务驱动性情境。在此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为目标,创设一系列具体的教学小情境,形成问题链和任务群,“要追求学习任务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生成,让任务对学生形成持续的驱动力”[2],实现实用文教学系列化和综合性。例如,我们可以创作一个关于“倡导低碳生活”的大情境,建立一个总任务,下面融合实用文教学的几个小任务,建立任务群。示例:2022年第32个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绿色低碳,节能先行”。为此,学校开展“倡导低碳生活”主题实践活动。请你查找学校、家庭和社区中常见的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现象,并收集相关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写一篇关于此主题的说明文(不少于600字)。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可以把众多应用文写作和实践活动融入其中。如宣传海报、志愿者招募通知、调查报告、倡议书、情景剧表演和说明文撰写等。这些子任务中既有应用文写作方面的真实训练,又有人际交往方面的积累与实践。这类做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3]的课程理念,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相关要求,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在课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统编教材是国家意识和意志的体现,具有政治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它是当代语文教材专家在吸收前辈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呕心沥血的结晶。关于落实新课标,温儒敏教授指出要“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要树立课程意识,“依标扣本”,合理开展情境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一)利用课本剧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情境性的同时,又强调了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情境要依据教材创设,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力求真实,或模拟现实,创设出富有情感的具体场景或生态体验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余文森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情境:一种是教学行动情境,另一种是教学内容情境。”在常规的语文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学行动情境推动教学内容情境,从而深度解读文本。如利用课本剧的形式,通过对文本中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相关描写的解读和再现,深入研讨并展现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综合实践力和审美创造力。例如,《皇帝的新装》这类的童话作品,由于语言直白夸张,表现力强,情节简单,易于操作,很适合七年级学生来排演。《屈原》(节选)之类的戏剧和《变色龙》之类的小说,无论是在故事情节上,还是在人物塑造上都有较高的艺术性,适合通过舞台表演和后期创作来深入解读文本。在现代文小说和散文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物进行分角色表演,然后再进行师生研讨品析。如在《故乡》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分别扮演闰土和杨二嫂,师生再从语言和动作等方面品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文本中的选段,如表演“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安慰我”和“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两段的情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如在讲授《陈太丘与友期行》《孙权劝学》《卖油翁》《石壕吏》《湖心亭看雪》等篇目时,可以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文言文改写成现代文,在此基础上加工创造,编写课本剧。通过竞赛表演的形式加深对“文言”和“文章”的理解,艺术地再现经典文学的文化特质,践行王荣生所提出的文言文教学要“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在以上操作中,要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打分,查找不足,评出最佳演员、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并把活动录相发到学校电子班牌的班级风采栏目。即要对之前创设的教学情境提供真实性评价,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并用声音、动作和道具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文本的精髓。
(二)利用时空对话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4]因此,创设有效情境,学好古典诗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和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经。在古诗词的讲解中,除了采用配乐朗读比赛和诗歌演唱比赛(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模仿书中插图创作意境画(如《次北固山下》)等方式之外,也可以创设情景,让诗作的主人公穿越时空来到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如在讲解《归园田居》《爱莲说》《渔家傲·秋思》等篇目时,可以让一位对文本理解较好的同学,穿上适当的服装,扮演作者穿越时空与同学们进行对话,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讲解《行路难》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以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为突破口,创设李杜相逢时交流作品的情境,畅谈“安史之乱”前后彼此代表作的方式学。我们也可以采用给或代李杜写信的方式,体会酬和诗的文化内涵,讨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异同。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可以结合孙绍振关于名作、散文、小说和诗词等方面的解读创设情境,进行文本解读和拓展学习,开展大单元教学,尝试写学习心得和文学评论(如《我眼中的苏仙》等),实现课标中要求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目标。
(三)利用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借助声光电,运用图片和影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情境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授《安塞腰鼓》《回延安》《壶口瀑布》等文章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影像视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邓稼先》等作品时,我们可以利用电影剪辑镜头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代背景和故事梗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在讲解游记和部分说明文时,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一滴水经过丽江》等作品时,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导游或讲解员的身份对文本进行重组,开展角色模拟实践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将多媒体课件深度融入‘任务式’教学的课堂,才能真正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5]我们要如李吉林所说“在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欣赏课文精华中移情,在语言表达中抒情”[6],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对事物认知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听、说、读、写。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关于写作,他还说:“写作就是用笔说话。”所以,要想让学生“爱说话”,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会道”。也就是要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动力,掌握写作的内容,拥有写作的技术。
(一)利用生态体验活动开展情境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情境分为个人体验情景、社会生活情景和学科认识情境三类。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及了“命题情境”,分为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还指出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情境。这与刘惊铎所说的“原生态”“内生态”和“类生态”有极大的相似性。黄厚江也强调作文教学要“创设情境或设置矛盾,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场’”。我们把以上理念引用到作文教学之中,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获得一个“写作场”,然后调动“场域”之中的各种相关要素,按要求写作,从而做到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形成了以“创设情境,体验活动——现场采访,开放研讨——写作指导,思维训练——沉浸写作,组内推荐——作品展示,师生点评——修改完善,整体提升”[7]六大板块为核心的生态体验式情境作文教学模式。如在写心态和坚持这一类话题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体验活动:让全体学生“‘金鸡独立’,并在弯曲的大腿上放上一本书,保持站立姿势,在书本不掉下来的基础上,比赛谁坚持的时间长。”在写作团结和挑战这一类话题时,我们可以做一个站报纸的体验活动。其操作程序如下:让同学们想象一张报纸可以站多少人?如学生答6人或8人。然后给学生分组,挑战半张报纸站6人,再挑战1/4张报纸站6人,再挑战1/8张报纸能站多少人。在写作信任和责任这一类话题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蒙眼睛过障碍的体验活动。即选三组同学,每组2人。让其中一名同学蒙上眼睛,另一名同学引导他通过下面同学在过道上设置的层层障碍。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有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都要对参与者和旁观者进行现场采访,让他们谈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简单说出写作主题、写作要点和写作手法。教师在肯定学生多元感悟的同时,对学生的写作手法进行适当的点拨,然后让学生进行限时写作。学生创作完成之后进行组内选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展示交流。再经过师生研讨和教师点拨,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符合要求的作品。
(二)利用文本和生活资源开展情境作文教学
余映潮说:“课堂活动的高层次境界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在深入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8]我们可以利用文本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教学情境和写作资源,开展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写作实践活动。但要学充分利用文本搭建写作支架,唤起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重组,拟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性地完成情境任务。如仿写诗歌《天上的街市》,以于勒的视角改写《我的叔叔于勒》,把《子衿》扩写成一个保家卫国的爱情故事,续写《故乡》20年后宏儿和水生相见的情景等。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在实践中,我们注重把语文学习、自然情境、生活实际与校内外各种活动情境相结合,开展角色体验。如进行岗位角色体验、特殊群体体验、家庭角色体验等,在生态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担当意识。我们要“从读者、写作目的、写作背景等不同写作情境的角度开发核心知识,以情境化的写作教学核心知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提高学生写作的迁移能力。”[9]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写作综合实践活动,按系列、分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创设,开展写作训练,探索与教材相配套的生态体验式情景作文案例。
当然,情境教学的应用领域不限于以上三方面,还可以结合任务驱动应用到大单元教学、活动与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和名著教学中,具体操作方法与上面有相同之处,也有极大的完善和创新空间。
以上情境创设及其应用案例,大多是笔者和其课题团队实际操作过的,通过评价量表和调查反馈表明均有良好效果。肖培东说:“情境教学是一座架起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10]情境教学有利于开展语文深度学习、综合性学习、整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跨时空学习。它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11]语文核心素养,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生动再现,也是学生学习知识,了解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
注释:
[1]吕娟娥.以文本教学为例探究情境教学的方法与效果[J].中学语文,2021(8):55.
[2]王伟.让学习任务真正落实[J].中学语文学习,2023(4):19.
[3][4][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4,4.
[5]李初红.论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9):60.
[6]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63.
[7]李培东.生态体验式情境作文教学的类型与模式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2(12):42.
[8]余映潮.阅读教学“好课”的设计[M].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248.
[9]邓春莲.中学写作教学核心知识重构的逻辑起点[J].语文建设,2023(6):23.
[10]肖培东.基于真实学习的语文情境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4):33.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生态体验式情境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与案例探究”(课题编号:QJH202210047)研究成果。]
李培东,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中思源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