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诗词分布及其特点
作者: 杜运威摘要: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诗词分布特点,可以更准确认知编者的良苦用心。选源层面,统编版教材扩大了唐宋以外朝代的体量,让学生体会更丰富多元的古诗词风貌,形成科学立体的诗词文化体系。体裁层面,提升词曲的比重,有力破除重诗轻词的文体偏见。诗词风格层面,推崇刚健硬朗一类的作品,助力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总而言之,认知教材的独特优势有助于把握教学重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继而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诗词分布;选编特点
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也是语文教材十分重要的一个版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教育价值。随着新课标的修订及新课改的推进,诗词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要求也逐渐提高。基于此,深入研究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诗词分布,对于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教材中诗词特点的分析则能够进一步揭示编者的良苦用心,从而更有益于当下的诗词教学。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诗词分布特点
据统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诗词总86首,其中必修38首,课外阅读48首。按照年级划分,则为七年级26首,八年级31首,九年级29首,相对比较匀称。从教学课时角度看,各年级课外阅读皆为16首,必修篇数都在十余首。基于文本的详细分析,发现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诗词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选源朝代有所调整。唐代诗歌一直被认为是古典诗词的巅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38首唐代古诗词,占总数将近一半。但是唐代古诗词毕竟只能反映一个朝代的面貌,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展示中国古典诗词的特质。所以,与之前其他语文教材相比,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唐代诗歌的数量有所下降。如此安排,可以给其他朝代留有更大选择的空间,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巅峰之作的同时,有限度地认知其他朝代的诗歌传承与创新情况,从而体会更丰富多元的古诗词风貌,形成科学立体的诗词文化体系。该调整有助于弥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点的不足,也更加契合中国古代诗词史的整体格局,有助于拓宽学生对中华诗词的认知广度和文化深度。
其二,文体选择更加丰富多元。统编版语文教材选取了17首词、4首散曲,较之前有所增加,体现编者对学习词曲的重视。而且充分兼顾了不同时期的作者,增加了宋南渡时期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楼,忆洛中旧游》、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以及明清时期王磐《朝天子·咏喇叭》、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等。可以看出,统编版教材不是简单的增加词曲数量,而是十分注重词曲的题材和风格,比如纳兰性德词显然以婉约凄凉见长,而陈与义、辛弃疾又以豪雄悲壮为人所称道,王磐之散曲常有发人警醒的批判揭露,极大地抬高了曲词的社会功能,女侠秋瑾则借壮词表达内心的革命信念和现实悲愤。以上作品让学生充分感知古代词曲也有不同的情感寄托和写作范式。而且即便是诗词经典化并不突出的明清时期,词曲也有其必要的位置,并没有因为文艺理论批评关注较少而就此消亡。近年来,关于古代文体学及明清诗词研究已经成为学界新的学术增长点,统编版教材充分汲取了古代文学的前沿成果,并做出了积极的调整,足见编者的开阔视野和敏锐意识。
其三,内容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顺应了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七年级作为小学和初中身份转变阶段,在学习方式上还是较为被动,理解上也比较浅显。因此,七年级古诗词所选的王安石《登飞来峰》,王维《竹里馆》,王湾《次北固山下》,李白《峨眉山月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等作品都相对比较简单,注重突出形式美和音韵美,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八年级学生基本已经适应初中生活,在学习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善,思维水平也整体提升了一大步,所以诗词的难度也比之前略高一点,诸如《诗经·关雎》,杜甫《石壕吏》《春望》,白居易《卖炭翁》,崔颢《黄鹤楼》等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叙事空间和情感指向,而且篇幅较长,涉及到格律平仄、对仗押韵、对比互文等丰富的写作技法,艺术特色鲜明,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及文化背景。
九年级的学生对诗词已经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基于前两年的学习,至少能够掌握部分解读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因此,九年级教材所选作品适当加大了难度,注重启发学生的文化认知思维,比如李白《行路难》,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从语言文字角度可能障碍不大,但是诗词背后的哲思和手法变革则需要结合特定语境来阐释。值得关注的是九年级教材中出现了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毛泽东《沁园春·雪》、陈毅《梅岭三章》等近现代诗词,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很难读懂这些作品。需要挑明的是,学习古诗词固然有认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但更需要强调文化的传承脉络,近现代诗词的选录显然告诉我们诗词并不完全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甚至当代的,中学生可以试着学习动手创作诗词,其实践意义比单纯吟诵欣赏要大得多。另外秋瑾、毛泽东、陈毅的诗词皆作于革命斗争时期,他们吟咏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胸襟抱负,更是对未来国家富强的期待。
二、统编版与苏教版所选诗词的异同及其优势
从选源和题材内容角度切入,横向比较苏教版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不仅能够清晰揭示二者之间的异同,而且更能看清后者的编写特质。
第一,诗词选源的异同。从作家角度看,唐宋诗词一直是诗词教学选材的重点,唐宋名家如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著名文人的作品一直受到重视,相对来说两种教材变化不大。而在诗词文体范围方面,他们也大都照顾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包含了古体诗、近体诗、词赋、散曲、近现代诗歌等多种文体形式,并都将唐诗、宋词作为教材内容的两大重点版块。
然仔细深入文本,发现统编版与苏教版仍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诗词数量上,统编版比苏教版要多出不少。苏教版是71首,而统编版则有86首,总数相差足有15首,这一现象标志着诗词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所选诗词的时间分布来看,两版教材的侧重点稍有不同。苏教版中隋唐之前的诗词共有7首,唐及五代诗词共有37首,宋代诗词共21首,元明清5首,现代诗词1首;统编版教材中隋唐之前的诗词共有12首,唐及五代诗词共有43首,宋代诗词共23首,元明清5首,近现代诗词共有3首。显然,统编版增加了唐以前的古代诗词,尤其是魏晋之前的作品,也增加近现代诗词的体量。作出如此调整显然有两大考虑因素,前者更加注重古诗的源头作用,比如《诗经》及汉魏时期都是古诗发展流变的重要转折点;后者则更加注重诗词的现代性意义,强调文化传承的赓续性。
第二,诗词内容及风格的异同。统编版和苏教版诗词选择的题材都丰富多样,涉及家国情怀、山水田园、怀古咏史、战争边塞、羁旅乡愁等方方面面。但仔细对比,发现统编版教材中家国情怀和羁旅乡愁类型的作品最多,足有24首。山水田园题材的诗词则相对较少,尤其相比较于小学语文教材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如此调整显然说明统编版更加注重“课程思政”的功能和意义。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课程思政以来,如何具体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到全方位育人变得更加紧迫。正如学者指出:“我们培养的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应该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为学生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1]中学语文的诗词版块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而通过古诗词来强调家国情怀,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而言,显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值得一说的是,统编版教材有意识地抬高了具有社会批判类作品的地位,比如最新增加的《朝天子·咏喇叭》,这是典型的讽刺批判贪官污吏丑恶嘴脸的作品,与我们当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是息息相关的。
题材的选择本身就暗示风格的取向,比如战争边塞诗一般偏向豪雄悲壮,山水田园诗则相对静谧祥和。但如果仔细分析文本,发现统编版出现了新的动向,它更推崇刚健硬朗一类的作品,特别是词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四首词,分别是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众所周知,词有婉约、豪放之分。但本单元所选之作却全是豪放词,这并非偶然现象。2021年,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答复中明确提到要“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同时“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作为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常抓不懈、一抓到底”。[2]该指导思想与初中教材中偏向豪放词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从范仲淹、苏轼、辛弃疾、秋瑾的排布上构成了一条中国古代豪放词史的发展脉络,编者将其集中于一个单元,显然试图为学生初步构建中国词体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师理应洞悉个中的良苦用心。
第三,诗词编排的异同。基于以上“选源”及内容风格的分析,笔者发现统编版教材在编排上更是别具匠心,与过去苏教版相对比较松散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宏观来看,统编版教材更有针对性地落实“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新形式,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3]诗词主要分布在第一、三、六单元,而且明确主题方向。以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第三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组合呈现;第六单元则以“社会生活现实”为主题呈现。任务群的形成无疑将过去单篇教学改变为整体性的教学,视野更开阔,毕竟诗词相对琐碎,欲了解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仅凭一首作品是不够的,欲了解一个时代的文艺风貌,三五首代表作也显得捉襟见肘。但是任务群的出现无疑是引导师生形成更大的诗词格局,学会将小学、中学各年级所学的诗词融会贯通,从而有利于把握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统编版教材中各年级诗词单元目标呈阶梯式攀升格局。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等,要求学生赏四季之景,亲近自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八年级选编的歌咏山水诗词不仅要求学生抓住写景抒情,感悟作者高尚的情操,而且还要领会文本的写作技法;九年级诗词则更要理解诗词体裁、节奏韵律,以及借此树立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更高要求。因此,统编版教材诗词的编排整体上是由易到难,符合认知诗词的基本规律。
具体文本编排中,诗词被明确划分为精读和课外阅读两种方式。精读的诗词需要教师仔细讲解,学生深入学习,课后还设有习题讨论;课外阅读诗词则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需要精读的诗词只有9首,其余皆为略读。精读篇目过少,不足以让学生学会应用分析诗词的方法。统编版教材增加了精读的篇目,共有34首,约占诗词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样的编排使学生有了更为深厚的积累,有利于逐步提升自主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上,统编版教材删除了《池鹤》《鹧鸪》《闻雁》等语言晦涩难懂、情感压抑沉闷的篇目,以及《迎燕》等语言浅显、艺术特色不鲜明的篇目。增加了语言相对简单,却富有深意的《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等篇目,从而更加适应中学生的接受。
通过对统编版教材诗词版块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诗词的数量整体有所增加。内容上更加典型,更有深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风格上,兼顾不同艺术范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突出刚健硬朗一类的作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阳刚之气,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而作为教师,对诗词内容的深刻把握,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创新方式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1]汪瑞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101/t20210128_511584.html.
[3]基于语境阅读的“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2023(2).
杜运威,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