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渐进学习的初中语文名著项目化阅读实践

作者: 龚龙华

基于渐进学习的初中语文名著项目化阅读实践0

摘要:统编版初中名著导读设计是一大特色,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本文以《儒林外史》为例,在项目化渐进学习下,多维考量,明晰项目主题;巧设情境,形成驱动问题;转换任务,夯实项目流程;三式评价,复盘项目成果等合作探究完成各项目活动任务,花费少量时间成本(与教科书学习相比)实现较高的知识保留率,从而探索名著阅读的项目化渐进学习的设计和实际操作的一般规律,助推名著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关键词:渐进学习;项目化;名著阅读;深度阅读

随着课改的深入,灌输式的课堂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创设灵活、开放、自由的教学模式成为迫切的需要。项目化渐进学习是将一个任务分解成几个简单的任务,利用简单任务的驱动完成合力达到一个更有效更强大的结果。当前形势下,用引人入胜的驱动问题引领学生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以《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设计为例介绍如何在名著阅读中实施项目化渐进学习。

一、项目化渐进学习下名著深度阅读的理念

统编版名著阅读包括“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精彩选篇”“自主阅读推荐”等,要求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全面把握名著的基本内涵,陶冶情操,拓展视野,提高语文关键能力。采用项目化渐进学习方式引入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构建项目化学习下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基本框架和流程。通过多维考量,明晰项目主题;巧设情境,形成驱动问题;转换任务,夯实项目流程;三式评价,复盘项目成果等合作探究完成各项目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项目任务的完成实践中真正走向深度学习,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项目化渐进学习下名著深度阅读的实施策略

项目化渐进学习下的名著深度阅读可分为:寻找项目选题、设计驱动问题、规划项目任务、发布项目成果等,其基本实施策略如下:

三、项目化渐进学习下名著深度阅读的实践操作

(一)多维考量:明晰项目主题,渐进探讨创新亮点

寻找学生感兴趣,在团队合作实践中能使自我能力提高的主题。考虑学情,多维考量,选择适合学生的有深度厚度的主题,能够引导学生带着目的走进文本。

1.参考专题设探究型主题。根据名著导读的专题探究,针对学生所学和实际对这些探究话题进行适当的改编,设置成适合学生探究的项目主题。如《儒林外史》设置了三个“专题探究”:“故事会”,要求梳理故事情节;“探究讽刺艺术”,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白描揭示其精神世界;续写故事,依据人物性情发挥想象写故事。为了对名著进行深度解读和领悟,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针对导读主题,定点定向,选择能够操作的主题开展项目化实践。单元专题,巧妙结合,寻找灵感启发。多元专题,跨科选择,如选择音乐表演、课本剧演绎、实际采访等多元主题,开展项目化阅读。可以分析“儒林”的正面经典形象、儒林的黑榜展示、儒林的讽刺手法等。学习《范进中举》则开展“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出路”的微项目,探讨科举制度的本质。如对“严监生咽气前两根灯草”进行微剧本演绎,对马二先生采访等。

2.挖掘经典设项目式主题。学生着眼于不同的方面对名著进行挖掘,如挖掘名著中的趣点、疑点和难点等,老师结合自身经验,辅助学生挖掘那些难懂或不懂的内容作为项目主题,提升名著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在《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是这部书的重难点,因此,项目化阅读的主题定为: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儒林”中挖掘趣点、疑点和难点,找到名著中感兴趣的内容重点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圈点勾画,合作研究,重点突破,寻求外援,从而深入文本核心。如对“范进发疯”的场景比较感兴趣,就重点研讨“疯”的深层内涵;对王冕如何独善其身的原因分析等;对儒林中卑微小人物群像的刻画等。

3.着眼自身设个性化主题。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名著,引导学生自主选题,老师协助筛选和指导。如《儒林外史》主要反应封建社会后期情况,对读书人的行为和命运有深刻的思考,可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透彻,需要设立支架,辅助学生选题,这样既有探究的兴趣,又有探究的价值。“造就我的,不是昨天发生在我身上的事,而是明天的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主题的考虑还可以着眼自己的爱好、优势和愿景,判断取舍,选取自己关心的、拿手的、想要参与的来设计相关项目,然后再渐进性式阅读,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如“儒林”中,逆来顺受的周进发迹前后的行为表现及反映的社会现实,严监生咽气前的吝啬背后的实质。

(二)依托情境:形成驱动问题,渐进体验聚焦核心

依托情境,选取学生真实世界和实际生活中具有选择性和指向性的,能为探索实践活动指引方向,并激发兴趣的,需要通过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问来设计。

1.创真实情境,转换项目选题。改编陈述性项目主题,创设真实情境,变成具有挑战性有层级的提问,使其具有开放性和可行性。如“故事会”是陈述性专题,可改为“你认为最有吸引力的故事是什么,请简述理由。”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原著,并在深度阅读中明白名著内涵。驱动问题的设置,情境要契合教学目标,在现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况,考虑与文本特质是否一致,学生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不能偏离“任务”中心,要始终围绕任务的完成展开。如《儒林外史》可以设置“邀请同学参与大观园中的士人读书交流会”这个情境,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况下,可以聚焦封建科举制度读书人的现状。

2.借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在名著中,寻找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的,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关注核心知识,从而产生真实的高阶思维,提升探究价值。驱动问题的设置,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力能够开展实践,调动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儒林外史》设置“临近中考,对即将到来的‘一考定终身’的中考如何看待呢?为了缓解同学们的紧张情绪,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考,年级组学生会打算举办‘戏说儒林嘉年华’微剧专场演出,特向各班征集微剧本。”

3.设挑战情境,抓住认知冲突。当学生有认知冲突并能引起热烈争论时,就会充分调动思辨能力,找出需要的信息分析、综合,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指向深度学习。驱动问题的设置,还可以设挑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思维由浅入深进阶,提升思维品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如“被研究者称为‘一枝独秀’的‘带刺玫瑰’的沈琼枝逃婚的行为是否可取,请从正面和反面展开辩论赛分析。”

(三)转换任务:夯实项目流程,渐历成败凝聚共识

为确保项目化学习的效果,将其设置成实际可操作的项目任务,内在关联定项目计划总表,任务关联定小组分工细表,过程关联定进度评价量表,并细化为各小组任务,以确保任务的连贯性、建构性、操作性和真实性。

1.设计儒林众生图。儒林人物众多,通过跳读和精读的阅读方法,挑选印象最深的人物的相关章节反复阅读,从“简笔画、语录、评价”等三个方面,借助图片描画最有震撼力的瞬间,凸显人物形象,初步感知儒林众生。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完成这个任务,设置评价量表。《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通过抓典型人物的方法可以快速找到作品核心所在,通过评价等初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作品短篇和长篇相结合的独特结构特色。

2.探究儒林众生相。要把独具特色的儒林人物巧妙搬上荧屏,需要对人物的主要经历、典型描写、人物形象等进行主题归类。比如:同是腐儒典型,周进屡试不中,受尽嘲弄和冷遇,直到六十岁仍要参加科举,参观贡院时悲从中来,头撞号板,痛哭流涕。而范进三十多年没考取功名,一考中竟喜得发疯,被胡屠户巴掌扇醒。假意推辞张乡绅赠送的钱财府邸,母丧后跟着张乡绅去汤知县处打秋风。两个人都体现了逆来顺受,醉心功名,迂腐可怜的一面,但一个秉性忠厚,一个虚伪奸诈。

3.改编儒林众生剧。设计剧本创作量规,精选最有表现力的人物创编剧本,通过对比、夸张和白描手法的经典片段,探究名著讽刺手法的效果。如“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态度”微剧:

地点:范进家

胡屠户:(敬重的神情)“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两手作揖,虔诚的拜了拜)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是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中举前】(表情凶恶,满脸不满,生气,指着范进,语气中带着蔑视与讽刺)“像你这尖嘴猴腮的,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

【中举后】胡屠户(叉着腰,眼睛笑得快眯成了缝,乐呵呵地上)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体面的相貌。

在这个微剧中,嫌贫爱富、卑劣势利的胡屠户虽是陪衬人物,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个可笑又可爱的人物。

(四)三式评价:复盘项目成果,渐进展示提升能力

发布项目成果时,各小组需要将自己小组项目完成情况,或者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困难和经验向全体师生展示,并确保展示真实性和思维深度。

1.指向诊断评价的个人成果汇总。汇总个人项目完成情况,如日志、方案稿、记录单、采访视频等,组员之间讨论分析,形成全面的项目结果。进行诊断性评价,梳理主题的完成度,并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诊断项目的完成情况,汇总分析项目化渐进阅读的成果,以期后续跟进完成。

2.指向过程评价的团队成果发布。考虑各种因素发布团队成果,采用团队协作的评价方式。情况的反馈及改进意见等都要遵循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要求。汇总成果,重视过程性评价,考查与主题和目标的契合度,跟踪项目化推进的过程,在渐进的过程性评价中使团队成果更有辐射力和影响力。

3.指向终结评价的发布方式设计。综合考虑发布方式,选择最适合成果发布的形式,如口头报告、介绍绘本制作过程、排演剧本表演、朗诵会等,让学生体悟到成果背后的真实思考,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项目任务不同,成果设计不同,其发布方式也不同。同样是创编剧本,有的突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凸显其性格;有的体现人物动作,展露内心世界,比如严监生临死前两根手指头,让其获得吝啬鬼称号,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表达往往能发挥出更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四、项目化渐进学习下名著深度阅读的实践反思

项目主题的选择要兼顾整本书阅读:名著篇幅一般比较长,如《儒林外史》不是由一个连续完整的故事构成的,语言又相对难懂。因此在主题的选择上要尽量兼顾主要的故事情节,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驱动问题的设计要引领深度的学习:结合讽刺作品《儒林外史》的特点和九下的戏剧知识,设计驱动性任务,在整个任务推进的过程中,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促使学生深度阅读,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

评价量表的设置要促进学与评一致:项目评价是名著阅读效率提升的关键,评价量表的设置要兼顾所有学生,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并可操作的,量表的最终确立需要在小组内、班内讨论修订。小组根据量表呈现项目成果,师生根据量表评价项目成果,从而更好地体现学与评的一致。

项目化渐进学习设计给名著阅读带来了全新尝试,使名著阅读更开放、更综合、更多元,不仅教师能够发挥建构作用,而且学生能带着期待参与阅读,能发挥主动性,锻炼学生合作、思辨能力。

[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教研重点课题“渐进学习:初中语文名著阅读项目化实施研究”(立项编号:Z2023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龚龙华,浙江省桐乡市教育局教研科研室教研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