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微专题开发策略
作者: 赵瑞华摘要:微专题是“学习任务群”课堂化的恰切载体,也是教材单元教学化的合宜通道。“学习任务群”微专题开发,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通过聚焦文本的体式特征与形式秘妙、核心的语文知识与关键的语文能力、基础的语言积累与实用的思维方式、经典的文学现象与重要的文化话题等策略,构建结构化的教学点,开展依标教学,促进深度学习,拓宽任务群教学路径。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微专题;素养导向;开发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设计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等18个“学习任务群”,以此架构了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为落实这些任务群的学习目标,统编版五册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方式,共编写了23个文选型单元、5个活动型单元和5个“古诗词诵读”单元。在落实“学习任务群”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探索出“微专题教学”的实践路径,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微专题”促成了宏观层面的课程内容、中观层面的教材单元到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的落地。微专题是“学习任务群”课堂化的恰切载体,也是教材单元教学化的合宜通道。因此,基于“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微专题开发,成为当下高中语文依标教学的关键。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笔者拟从内容构建的角度梳理“学习任务群”微专题的开发策略,以助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聚焦文本的体式特征与形式秘妙
统编版必修与选择性必修五册教材,共编有69课、137篇文本(含“古诗词诵读”单元),其中38课是由多文本组成。落实“学习任务群”目标,完成教材单元任务,不能无视教材中的文本资源,聚焦文本的体式特征与形式秘妙开发微专题,识体而教,教出篇性,这是彰显语文教学专业性、守住学科家园红线的独当之任。
(一)聚焦文本的体式特征开发微专题
文本体式是“文体”的上位概念,融合了“文体”“语体”等多种要素。不同体式的文本类型,其阅读目的、阅读方法不同,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那么,依据文本的体式特征,开发微专题,择定教学点,也应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体认文本体式,识体而教,是语文教学的底线要求,基于任务群的微专题教学也不例外。
文选型单元多为“一课多文”,同一课中的多篇文本往往属于同一文类,具有“这一类”文本体式的共性,因此,可以采用“异中求同”策略开发微专题,引导学生体认不同文本的类性特征,进而建构“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经验。比如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篇文本都属于演讲词,具有“鲜明的交际性”特征。据此,可以开发“演讲词的针对性”微专题,通过比较演说的时间、对象、场合、目的、背景等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演讲艺术,体悟言语智慧,蓄积言说经验。
一课之中的多篇文本虽然大多属于同一文类,但是篇性各有差别,所以也可以采取“同中求异”的策略开发微专题,辨析同一文类之下不同文本的篇性微殊,开掘这一课丰富的教学价值。比如必修下第14课《促织》《变形记(节选)》的教学,根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结合单元学习提示,聚焦小说叙事类文本的体式特点,开发“叙事模式比较”微专题,引导学生从叙事意图、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等角度比较辨析中西小说的叙事模式,体悟中西小说在类性上的差异——《促织》“基于中国古典小说实录传统,有着纪实补史的意图”,而《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建构于西方小说叙事的虚构传统之上”[1],从而深刻建构不同风格小说阅读与鉴赏的路径。
聚焦文本体式开发的微专题,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类”体式的共性,还可建构“这一篇”的类中个性,有助于突破单篇学习的碎片化,走向深度学习的立体化。
(二)聚焦文本的形式秘妙开发微专题
“秘妙”是文本突出的篇性特征,表现为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现形式,彰显作者独特的言语表现智慧。它既是辨识同一体式不同作家作品的独特标识,也是区别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个性化表现力的鲜明表征。聚焦文本言语形式的“秘妙”,设计任务群教学微专题,是审美的需要,更是涵育学生言语生命的需要。
这样一方面可以基于教材“一课多文”的编排,开掘多篇文本形式秘妙上的共性,引导学生在比较辨析中强化对秘妙的体认,进而体悟作家言语表现的智慧。比如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教学,通过聚焦两篇文本共性的言语秘妙,开发“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微专题,设计“探究‘忘却-记念’,深味‘至情’至性”,“探究‘说-不说’,领会‘沉郁顿挫’”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文本诵读、语言品味、比较鉴赏、合作探究中体悟两篇文本“‘忘却-记念’,‘说-不说’,看似悖异,实则饱含‘至情’”的言语秘妙,感受文学大家鲁迅先生的言语表现智慧。[2]
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打破教材编排,自主将内容相关、形式相类的文本组成群文,通过透视其形式秘妙共性背后的微殊,感受审美境界的迥异。比如杜甫《登高》与黄庭坚《登快阁》,两首诗的颔联都以雄健的笔力营造出苍茫的秋日旷景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但是“二公写来却又动静不一”。据此开发“颔联中的杜诗气象与黄诗境界”微专题,探究其微殊背后的艺术秘妙,引导学生在诗境的品赏中体悟二公性情分殊及其不同的诗学主张——“杜甫性豪任气”“黄庭坚尽心克已”,因此杜诗“强调诗歌的含情激扬,故对国家时局、个人命运的忧恸感奋为惊天动地的雄浑气象”,而黄诗则“追求诗歌的治心养气”“对天下公事、痴儿尘劳的烦虑沉潜为光风霁月的渊默境界”。[3]
除此以外,对教材中的“一课一文”,也可以通过聚焦言语形式秘妙的方式开发教学微专题,比如必修下“古诗词诵读”单元的教学,对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通过聚焦“凋敝时节的繁华”,引导学生体悟词人婉曲表达(类比与暗喻)之妙;对杜甫《登岳阳楼》,锚定“虽小而大”,引领学生在诵读探究中体会诗中“小”“大”转换背后的仁者情怀,进而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聚焦核心的语文知识与关键的语文能力
“学习任务群”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而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4]因此,聚焦核心的语文知识与关键的语文能力开发微专题,开展依标教学,是落实“学习任务群”课程目标的必由之途。
(一)聚焦核心的语文知识开发微专题
基于任务群教学的核心知识,应是语文学科领域具有“聚焦穿透语言现象的强解释力”“指向有学术品位的成熟学术概念”“对应相关学段学习任务的具体目标”和“具备介入真实生活的灵活迁移性”四个方面特征的知识,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上具有“支柱”作用。[5]聚焦核心的语文知识开发微专题,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素养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中富含“有学术品位的成熟学术概念”,以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建构。比如必修上册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可以通过聚焦“用典”抒情手法,引导学生在“析‘典’知法”的语文活动中,理解用典“言此意彼”的特征,以及“抒情言志,丰富内涵,借古讽今,推进情感发展,引发读者思考”等作用,进而建构“典故的选择、组织以及与全词的联系”等古代诗歌的阅读知识。[6]
其次要精心研读课程标准,聚焦相应“学习任务群”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开发教学微专题。比如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可以开发“小说群文如何批注鉴赏”微专题。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多角度批注鉴赏主人公”“概括主人公形象”等学习任务,建构小说群文批注鉴赏的必备知识:批注内容——找出群文相同的要素(外貌、语言、事件等);批注顺序——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化零为整(外貌、语言、事件→主人公形象);批注方式——赏外貌推身份、品语言究性格、抓事件析意图。[7]“小说群文批注鉴赏”这类知识,指向高中学段“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作品”,“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具有“支柱”作用。
聚焦语文知识的微专题教学,并非知识的简单灌输,“抽出而讲之”,宜将语文知识融入阅读鉴赏与审美体验的具体情境之中,以此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积累与运用规律的自觉建构。
(二)聚焦关键的语文能力开发微专题
听说读写能力依然是形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聚焦这些关键能力,设计阅读、写作、朗诵、表演等言语实践活动微专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8],不断积累与建构语文核心素养。
首先根据教材选文特点,聚焦读写能力开发微专题。比如联读《寡人之于国也》《谏逐客书》,从“实证”“理证”角度,开发“论据确切”微专题[9],通过对两篇文本所用论据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实证,即要求论据是‘可查证的事实’;‘理证’,即要求论据是‘可验证的道理’;确切,即无论事实还是道理,都能发挥确实而贴切地支撑观点的作用,这种‘支撑’指的是论据与观点之间能形成‘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建构“摆可查证事实”“讲可验证道理”写作方法,蓄积论述文的写作经验。
其次聚焦朗诵与表演的能力,开发活动类微专题。比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开发“吟咏青春:举办现代诗歌朗诵会”微专题,开展推荐“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观看专家朗诵视频、撰写现代诗朗诵脚本、举办班级朗诵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感受现代诗的无穷魅力,淬炼高尚的审美情趣。再如结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戏剧作品的学习,开发“更好的呈现:从脚本到‘台本’”等微专题[10],通过阅读鉴赏、台本创作、编排演出等卷入式活动,丰富学生成长旅程中的审美体验,促成其言语生命拔节吐穗能力的提升。
聚焦听说读写等关键能力开发微专题,要特别注重学习情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唤醒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的自觉,努力避免陷入各种能力专项训练的泥淖。
三、聚焦基础的语言积累与实用的思维方式
语文核心素养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构成,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11]。因此,聚焦基础的语言积累与实用的思维方式开发教学微专题,也是落实“学习任务群”课程要求的应有之义。
(一)聚焦基础的语言积累开发微专题
“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12],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1.根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目标,遵循“课内与课外互补”“理论与实践集合”“集中与穿插配合”的原则[13],创造性地开发微专题。微专题的内容可以源自课内教材、言语实践,也可以是文章阅读、社会生活。比如“姓名:语言景观,文化微缩”微专题[14],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我申其美”“命名乾坤”等任务,“感受姓名用字的文化意蕴,体验汉字汉语的独特魅力”,提升对语言运用的形象化、情趣化认识,同时在“解读自我、理解他人、积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充盈自我的精神世界。
2.分解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的学习任务,定向开发微专题。这一单元安排了“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运用”三个学习任务。为落实“丰富词语积累”学习任务,可以开发“关注新词语与新时代”微专题[15],引导学生依次推进“新词档案卡我来荐”“新词分类表我来理”“新词宣传语我来写”等学习任务,通过“探索新词语的来源及发展路径”“感受汉字汉语独特的美”“认识语言运用规律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现象”,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