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让“爱国主义”之花绽放于高中语文课堂 余志平,文学博士,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湖北工程学院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聚焦与思考 | 革命传统小说的真实性与真实感 摘要:《党费》《小二黑结婚》中的黄新、三仙姑等文学形象有着坚实的真实性依据,却被不少学生认为缺少真实感。这种真实性与真实感的背离是当代学生、教师与革命时代疏离,进而造成作者与读者所处文化情境脱节所导致
聚焦与思考 | 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谢荣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摘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点,拓展与探索丰富的路径,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论文以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实施路径,实现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聚焦与思考 |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微专题开发策略 摘要:微专题是“学习任务群”课堂化的恰切载体,也是教材单元教学化的合宜通道。“学习任务群”微专题开发,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通过聚焦文本的体式特征与形式秘妙、核心的语文知识与关键的语文能力、基础的语言积
聚焦与思考 | 语文的教育是一场生命的教育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路上,教师需要在专业领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生命的底色,让专业底气更加厚实;需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不断探寻语文学习的要义,找到教学的关键点与发力处,引导学生不断探寻语文学
聚焦与思考 | 思辨性阅读的心理机制 摘要:课程改革有着许多教育学层面的推进,但缺乏心理学层面的普及与落实。思辨性阅读作为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学习任务群之一,为了有效落地,既要关照教育学层面的知识落实、能力提升,更要着力建构其心理机制。为
聚焦与思考 | 对分课堂模式下群文阅读教学之理论研究 摘要:利用对分课堂与群文阅读教学课堂特点的相似之处,将对分课堂模式引入群文阅读教学。把群文阅读教学分成三个过程:第一步教师导学讲授,第二步学生独学即学生独立开展阅读,第三步是讨论与对话,即学生独立阅读
聚焦与思考 |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策略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科大概念。但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要么囿于单篇教学的惯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要么只取大概念的“形”,而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这都不
聚焦与思考 | 以事传理,由文到法 摘要:《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写作特色在于“以事传理”,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写作特色采用由文到法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学得文章的写“事”方法,又能得到人生成长的“理”。本课的教学视角可以从以目标预设的具
文本解读 | 《琵琶行》中的“棘轮效应”与“投射心理” 摘要:受古代迁谪文化思想影响,对《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等同理解一直停留于人物今昔落差的形式认同,而未发掘思想层面等级观、价值观的文化认同。琵琶女所秉持的是“棘轮效应”式的高消
文本解读 | 《项脊轩志》中少年的心志与中年的创痛 摘要:《项脊轩志》作为经典作品被选入各个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不约而同地删去“项脊生曰”一段,并将删节后的文本定位为“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将文本主题理解为“志物怀人,悼亡念存”。这种编排和解读忽视了
文本解读 | 史传作品的学习任务开掘路径及价值探究 摘要:学习任务开掘路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真实落地,学习任务的多元设计在文本解读、教学实践中产生怎样的明晰价值,这已然成为围绕语文学习任务群重点探索和深挖的空间。笔者立足文本再塑视角,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
文本解读 | 江城子:时空跨越中的三重矛盾和第四种苏子 摘要:“古诗词诵读”在统编教材的每一册书里都有,是新教材编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重要补充和价值延伸,不能因其不属于任何单元序列和任务群系列,就忽略了其教学价值而与其他内容割裂看
文本解读 | 论《我与地坛》理趣的生成机制 摘要:散文的审美理趣,常由“理”附着于情感、趋赴于物象而形成。《我与地坛》通过对地坛风物的深情凝视,对残损生命的理性思考,对物象情理的融通化合,获得了蕴藉深邃的艺术效果。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
文本解读 | 《饮酒》(其五)“三层级解读”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以“三层级解读”理论,尝试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展开古诗教学。学生通过设计标点和转折词,感受诗歌浅白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来实现释义层面的读懂。通过陶诗常见意象的互文对读,感受其对理想生
文本解读 | 论《蒲柳人家》中“乡土乌托邦”的构建 摘要:小说《蒲柳人家》以田园牧歌的情调,通过对人物行为和故事性质“传奇性”的描摹,将世俗审美精神的“大团圆”审美模式熔铸于文本的结构之中,最终构建起一个“乡土乌托邦”的理想世界。关键词:《蒲柳人家》;
教材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研习性任务群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研习”是统编版教材体系设计的创新点,成为了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单元结构方式。面对这一新的教材形式,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回应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带领学生形成专题脉络的意识并提高思维能力,二是
课堂教学 | 选“点”教学,搭建学习支架 摘要:一篇经典文章,可以教学的点很多,但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选点教学。而选点的依据,既有教材单元教学上的要求,也有该篇作品本身的特点要求。选点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本文以《大卫·科
课堂教学 | “五六·以学定教”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是在新课改、新考改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有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基于此,构建起特色化的“五六·以学定教”模式,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了有益尝试,本
课堂教学 |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实施 摘要: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实施中由于情境创设的不当,效果不佳。本文基于现实情况,以《兰亭集序》为例,提出真实情境的创设路径,认为教师的考量应以目标确立为始,以教学效果为终
课堂教学 | 振声悟意,口角噙香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而吟诵是鉴赏、理解和创作传统诗词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吟诵诗词,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想象,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愉悦。我们在教授学生品诗赏诗的时候,应引
名师手记 | 依体教学:破译情感的密码 摘要: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其专业性为:依体教学、互文性阅读与探究、有见解的表达。如同小说教学最终不脱离叙事技巧一样,诗词教学需要归结到抒情艺术上。探讨词人情感的密码应先从声音的密码入手,其次需要从意象入手
考试与评价 | 高考信息类阅读测试文本的特点及其复合方式评析 摘要:高考测试文本的选用和题目的设置一样重要,所选用文本是实现高考核心功能的载体,也是题目设置的基础。在文本的复合方式上,高考信息类阅读测试材料以内容并列互补式和整体与局部式为主,以此考查关联思维、比
写作 | 议论文写作偏题问题的思维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文章分析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偏题问题,认为学生逻辑不严密、元认知思维欠缺、文体类型意识淡薄是造成学生作文偏题问题的主要因素。这些都是长期作文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导致的。文章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
写作 | 议论文写作内容空泛的解决路径 摘要:高中教师常对内容空泛的议论文束手无策,尤其是对充斥着抽象概念却无实质内容的文章不知如何优化。针对这一写作学情,教学中主要借助《语言学的邀请》一书中关于语言高抽象阶层与低抽象阶层进行合理转化的理论
写作 | 生本教育视域下农村中学学困生写作指导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学困生写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写作指导方面的实践。对农村中学的写作学困生的写作指导,以生本教育为基本理念,尊重学生学情,发掘学生的可学性,采用分层教学,进行个性化评价及指导,从审题、选材
写作 | 合理利用班刊载体,切实提升核心素养 摘要:创建班级文学社团,创新形式创办班级文学专刊,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办好班刊能提高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批注赏析能力、创意写作的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还
语言 | 淡化语法背景下汉语语法教学的新探索 摘要:语法是语言的规则,是遣词造句的方法和规律,是人们的日常语言习惯。近年来,中考做出明确规定:语文试卷不再出现直接考查中学生枯燥、死板的汉语语法专业术语的题目。这一淡化语法的评价要求,并不等于放弃语
经典案例 | 遇象能鲜,即洁成辉 摘要: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表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议论文更易于思维的外显,因而在学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时,尝试以此为基础进行例证写作教学,并通过构建和细化写作评价量表来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在
博硕论坛 | “穿越剧”适合作为语文学习情境吗? 摘要:情境创设很有必要,但情境创设的质量很难评价。一堂课化身为一台“穿越剧”,成本很大,氛围不错,但教学实效颇有争议。以观察量化来审视,或许可以稍解各执己见的局面。基于此,第一轮观察设计了“情境创设质
博硕论坛 | “慨当以慷”注译商榷 摘要:课文注释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当的注释有助于师生更为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短歌行》中的“慨当以慷”是“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这一注释有待商榷。通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