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国主义”之花绽放于高中语文课堂
作者: 余志平 万进峰余志平,文学博士,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湖北工程学院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孝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主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影视文学等课程。曾任《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为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项目(中华孝文化研究)负责人,被评为全国文科学报优秀主编、孝感市第二届文化名家。在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主编学术论文集《多维视野中的中华孝文化研究》《新时代卓越语文教师培养探索与实践》。出版专著《刘庆邦小说创作论》获第十二届湖北文艺评论二等奖。
摘要:针对当前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贯彻不力的问题,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高度和学生心理发展层面,强调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所选篇目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类别、语文课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并结合具体课例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思政;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
万进峰(浙江省玉环市楚门中学语文教师):余老师好!感谢您接受我代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的专访。您作为一名大学的学者、文学院院长,还主持“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培育中心”)的工作,带领大学学者、地方教科院语文教研员、中小学一线教师去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真的令人钦佩和感动,同时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也是一种鞭策。前段时间你们“培育中心”组织研讨过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对这一主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现在我和我的伙伴们正在进行“高中语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如何达成”的课题研究,目前遇到的困难很多,今天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向您取经。在做课题的时候,我们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一套面向教师,一套面向学生。从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高中语文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教师自身原因较为普遍。从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不少语文教师流露出语文课堂讲爱国主义教育,有把语文课当思政课来上的顾虑。也有语文教师对“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的“爱国主义教学目标”认识不足的问题。从高中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性质来看,语文教师的顾虑似乎也是有道理。您是大学的学者,视角比我们中学老师要宽广,您对“课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怎么看的?
余志平:我党历来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上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就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该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代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课程”;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专题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语文课堂作为思想交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舞台,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指导性文件的“课标”完全体现了这一要求。
另外,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看,高中生的年龄,仍然处在从初中就开始的自我混乱与自我同一性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的人格从不稳定走向相对稳定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万进峰:余老师,您高屋建瓴,从国家层面和学生个体心理层面,对高中语文课程为什么必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讲得通透、深刻,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不仅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之责。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必定有其对应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才能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具体而言,您认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哪些内容?
余志平: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不知道目的地,就永远到不了想去的地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爱国主义”的概念。由于基于不同的视角,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爱国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并非完全一致。“爱国主义”在《韦伯斯特大词典》被定义为:对国家的热爱或奉献。《大英百科全书》的“爱国主义”定义为:保存、保护以及传播一国的传统和价值观。《辞海》对“爱国主义”的定义为: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这三部词典对“爱国主义”的界定,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韦伯斯特大词典》从个体的角度加以界定,《大英百科全书》从文化层面加以界定,《辞海》既从个体,又从历史的、阶级的视角加以界定。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的内涵很丰富,它跟个体、文化有关,同时也是具有历史性与阶级性的概念。
就我国而言,“爱国主义”在古代常常表现为忠君、心怀朝廷,反抗外族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爱护百姓、心忧天下。在近现代,“爱国主义”则表现为反帝与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由与繁荣。在当代,“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时期,我认为“爱国主义”的内涵具体而言应该包含这些内容:
一是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情感使人们愿意承认和尊重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愿意为国家的利益和荣誉而努力奋斗。
二是保卫国家利益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要求个人在面临国家安全、主权、领土完整等问题时,积极支持和维护国家的利益。这包括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国家尊严,参与国家的发展建设,以及对外国的不当干涉保持警惕和反对等。爱国主义还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要求个人关心国家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改善社会环境、促进国家繁荣贡献力量。
三是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历史时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还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将我国建设成富国到强国的坚强领导,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
四是自觉参与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爱国主义也涉及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传承。人们通过学习和弘扬国家的优秀文化,加深对国家的情感连接,让文化成为连接前人与后辈的桥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是基于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如果没有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中华文明也会像其他三大古文明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五是具有包容心态与国际视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只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能源远流长。真正的爱国主义并不排斥其他国家的文化,而是在爱国的基础上,拥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包容心态,去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不断地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对“课标”内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深厚感情,具有社会责任感、包容与开阔的国际视野。就课程目标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目标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但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情感,更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它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尊重、责任感以及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愿望和行动。这种情感和态度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现在我们来探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哪些内容”这一话题。
“课标”对爱国主义教育是有要求的,但对这一要求并没有作为专题集中表述,而是分散在不同的专栏下面。如在“课程性质”栏目下有这样的表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基本理念”栏目下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学科核心素养”栏目下有这样的表述: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课程目标”栏目下有这样的表述: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要回答你的问题——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哪些内容,从宏观角度讲,我所理解的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培养文化自信;四是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五是理解多样文化。
万进峰:余老师,在您详细的讲解下,我们对“爱国主义”的内涵以及“课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课标”是课程的指导性文件,而教材是“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是一线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余老师,你们“培育中心”做研究所使用是“统编2020年版高中语文教材”,我们现在正使用的教材也是这套。我想请您谈谈“统编2020年版高中语文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的选文特点。
余志平:我先说一点,语文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1+X”语文深度学习、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与拓展、跨学科学习等等语文教育新理念、新举措,都延伸到教材之外,都是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或场域。当然,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素材,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场域。就“爱国主义教育”而言,这部教材做到了紧扣“课标”,服务于“课标”。要谈这部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选文特点,我依据“爱国主义”内涵结合“课标”,将其内容归为六大类:
一是爱国人物形象类。这类人物形象,要么是热爱人民、热爱国家,要么是位卑不忘忧国。如《与妻书》作者林觉民,为了救国,宁可牺牲小家为“大家”;《苏武传》的主人公苏武宁死不屈、坚守民族气节;还有《记念刘和珍君》中为国殒命的刘和珍;《登高》中心忧天下的杜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怀古咏志的辛弃疾;《书愤》中的爱国词人陆游,这类爱国者怀才不遇,抱负无处伸展,空有一腔爱国的热血。这类作品,学生于阅读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浓烈的爱国之情。
二是壮美山河类。为了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与自豪感,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这套教材中选取了不同年代描写山川美景的文学作品。这类选文从其主题来看,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虽是为传情,但其景也是让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这类选文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家笔下的山河之美,还能感受到作家对家国的赤诚之心。从所选文体来分,既有现当代新诗,又有古典诗词。如:新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作者虽然重在“峨日朵雪峰”这一意象的营造,并非重在写景,但读者仍然能从作品的意象中感受到以峨日朵雪峰为背景的凝重壮美的氛围;古典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春江花月夜》《蜀道难》等,读者都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中领略到祖国的壮美山河,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有色彩斑斓层层叠叠的山峦与树林,清澈的江水与飞舟,翱翔的雄鹰,畅游的鱼儿,如果把它比作一幅画,这是多美的一幅湘江秋景图啊。
三是优秀传统文化类。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纽带,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必选内容之一。这套教材涉及到的传统文化选文较多,既有整本书,又有单篇选文。前面已经提到的古代经典诗词、经典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我重点说说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荀子》等选文,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篇目可以初步了解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主流文化的思想特点与精神面貌,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作品,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作品,以及其他流派的作品,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它们与儒家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源头,同样对后世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这类选文,有利于他们了解本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热爱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