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三层级解读”阅读教学
作者: 刘佳维摘要:本文以“三层级解读”理论,尝试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展开古诗教学。学生通过设计标点和转折词,感受诗歌浅白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来实现释义层面的读懂。通过陶诗常见意象的互文对读,感受其对理想生命的追求,实现解码层面的读透。通过迁移鉴赏陶渊明的其它诗歌,进一步感受其特点,实现鉴赏层面的迁移。
关键词:“三层级解读”阅读教学;《饮酒》(其五);真意
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从文本解读角度,提出三层级文本解读方式,从结构上分为释义层、解码层、鉴赏层。从阅读教学角度来说,这三个层级分别对应理解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和反思性阅读。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角度来说,对应的就是打好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抓住关键(重点和难点)、发展高阶思维(深度学习)。由此可见,三层级文本解读的层级与阅读教学的层级是一致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学生语文核素养的发展要求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三层级文本解读的教学致力于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到课堂教学上。[1]受此启发,笔者尝试将三层级解读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以解决《饮酒》(其五)的阅读教学困境,体会诗歌深处的真意。学生能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但不能读出浅白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能看出作者描写了田园生活,但不能感悟其中折射出诗人对理想生命之追求。由此,笔者在真实情境中,设计整合性问题,并通过意象这一核心知识的互文对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实现古诗教学的创新发展。
笔者班级每月都会开展“品读经典,光亮人生”的古诗鉴赏活动。学生通过品味、朗诵经典诗歌,感受诗人的精神气质,由此启发自己的人生。陶渊明是中国伟大的诗人,辛弃疾言:“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2]千年之后,其诗依然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学生通过品味、朗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感受陶诗浅白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幽微的感情。通过陶诗常见意象的互文对读,感受其田园生活中折射出的人生追求,进而谈谈自己的启发。
一、经由整合的读懂
释义层指向夯实基础,包括两个能力发展层级:语言文字感知力和文本内容理解力。
第一层级:语言文字感知力。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字、词、句本身的意思,还要理解句子关联后所表达的意思,进而理解整篇文章。《饮酒》(其五)字面意思浅显,八年级的同学都能理解。
第二层级:文本内容理解力。这个层级涉及所写的对象和作者通过所写对象要表达的意愿、想法、情感、观点。在此,笔者给学生提供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并通过设计整合性问题让学生更加丰富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志向。
陶诗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涵却很丰富。由此笔者设置学习活动一:给诗句加转折词,你会加在哪里?古诗无标点,为了更能体现诗人深切的感慨,你会如何设计标点?并说明理由。
笔者提供支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最有妙处,本自采菊,无意望山。恰抬头见之,境与意会。
这个活动中,学生有丰富的呈现,比如有同学设计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转折强调虽在喧扰的尘世建造房屋,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上文的结庐在人境转变为而无车马喧嚣,用感叹号突出转折词,来加强此句诗的情感,更彰显出诗人脱离世俗,将一切置之度外的悠闲心境。
有的学生设计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采菊东篱下”之后转折,说明平时诗人对南山并不在意,在悠然采菊时,没想到会看到这样美的南山,所以用感叹号,以表达惊喜。也有同学在句末加省略号,以表现在采菊时,诗人安闲地抬头看到南山,可能想到眼前的风景与现在的生活,所以用省略号来表达无限的感慨。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则有同学在句末加了省略号,以表示内容未完。诗人在东篱下采菊,闲适淡泊地望向南山。诗人只描写了局部夕阳山林之美景,用省略号更能表达林中还有更多美好的景象。诗人仿佛正在慢慢融入自然,引人联想。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同学在中间和句末都加了感叹号,转折加在“欲辨”之后。感叹号更能体现诗人领悟真理的突然和体悟到真理却无法表明心意的激动。还有同学在句末用省略号,表示想要说的话很多,突出想说却说不出的遗憾,让人沉思,意味悠长。还有同学在前句用问号,突出其中是否有真意的思考过程,同时也为上文所描绘的画面,设置了“画外有话”的面纱,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在“欲辨”之后转折停顿,用省略号,让人感觉整个句子的悠远,仿佛诗人正在眺望远方,突出了诗人悠然的心境。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各种标点来表达对诗歌丰富的理解,并且体会到陶诗看似简单,却通过转折传递出很多幽微的感情:有坚持,有惊喜,有沉醉,有领悟……如顾随言“陶诗之冲淡,其白如日光七色,合而为白,简单而神秘。”[3]
二、基于解码的读透
解码层主要赏析隐含在文章中的手法技巧和艺术奥妙等,读出文本的独特性,是语文教学要抓的关键,即教的难点和重点,教到学生最需要教的地方。叶嘉莹说:“中国真正伟大的诗人,他们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写诗,用自己的整个一生去实践他的诗句的。”[4]顾随说:“平凡不易引人注意,而平凡之极反不平凡,其主要原因是能把诗的境界表现在生活里。”[5]陶渊明的这首诗歌,虽只记录了田园生活的一个片段,但背后是他一生的实践。这种生命追求通过诗人选择的意象呈现出来。
笔者设置学习任务二:陶渊明诗中最常见的意象“飞鸟”“南山”“菊”“松”“酒”,此诗占了三个。互文对读,通过阅读陶渊明其它诗中的“飞鸟”“南山”“菊”意象,再结合此诗,谈谈诗人的追求和志趣。
笔者提供其它陶诗中含“飞鸟”“南山”“菊”意象的诗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6]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7]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其二)[8]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9]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诗》(其一)[10]
学生分享:
诗人在南山种豆,结果野草茂盛,豆苗却很稀疏,可见自耕自种的生活并不容易。诗人每天清晨去南山耕种,晚上披星戴月回家。如此辛苦,却言“但使愿无违”,可见诗人更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重读《饮酒》(其五)的“南山”,让我明白南山有种豆却不得豆的辛苦,但也有飞鸟相与还的喜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份恬淡惊喜是诗人主动选择归隐的结果。
诗人独爱这寒秋中傲然盛开的菊花,欣欣然摘下一朵朵带着晨露的菊花来泡酒,再眯着眼细细品味着这泛着菊香的清酒,在微醉中渐渐远离了世俗的喧嚣,“远我遗世情”与诗中“心远地自偏”相呼应。诗人赞菊花坚贞秀美是真正的豪杰,让人联想到诗人“采菊东篱下”,其手中带露的菊花散发着芬芳,更有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
诗人像迷失在外的“羁鸟”,两次见证了时代的更替,见证了社会的黑暗。在几经徘徊后,诗人决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全自己的天性,回归田园,亲自躬耕,仿佛羁鸟飞回了旧林。所以“飞鸟相与还”中的“飞鸟”不仅是大自然的飞鸟回到树林的美好,也是诗人自己回归理想生活的安心。这种生活虽然清贫,却依然为诗人所热爱和笃信。所以他才会在看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后,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总结:诗人通过生活中最熟悉的意象,截选了田园生活的片段,借“南山”“飞鸟”“菊”真切地传递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所以顾随说:陶之田园诗是本之心灵经验写出其最高理想。明明说草、说锄、说月,都是物,而其写物,是所以明心。[11]
两个学习活动后,学生可以感受到陶渊明诗歌特点:言语浅白,浑然天成,意蕴深远,在田园生活中折射出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三、基于迁移的鉴赏
所谓评鉴,是对文本进行评价、评论、审辨、研判、鉴别、借鉴。这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或者称为“高阶层阅读”。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综合判断能力以及迁移应用能力。[12]学习《饮酒》后,我们可以迁移学习《饮酒》(其八)[13]。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学生可模仿学习任务一,在诗中增加转折词和加标点,来感受诗人浅白语言中蕴含的丰富内涵,由此体会诗人幽微的感情。
诗歌首句写一株长青的松树在诗人的东园。青松如此美好,却被蓊蓊郁郁的众草遮蔽了。转折中流露诗人的遗憾、不平。霜冻万物,百草凋零时,诗人发现这棵松树却依然青青,卓然挺立着。转折中流露诗人的惊喜、赞叹。诗人感叹大片树林相连时,众人并未发现青松的美好。寒秋到来,只剩这一株青松时,才发现孤松的好,转折中饱含诗人的感叹。最后诗人提着酒壶来到青松旁边,轻轻抚摸着这一株青松,时而望向远处。这个细腻的动作,强烈表现出诗人对这株青松的爱怜。这里似乎也有转折,诗人提着酒壶到松边,本当在此饮酒,笔墨却指向了远方。让人沉思:望向远方时,诗人看到了什么?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景吗?诗人并未说。让人猜想:望向远方时,诗人想到了什么?是自己亦如这青松,心心相惜吗?诗人亦未言。但是,通过最后两句“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可以知道诗人正是轻轻抚摸青松,又看向远方时,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模仿学习任务二,互文对读“松”之意象,感受诗人的志趣。陶渊明多次提及松:“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都可以感受到诗人写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松,更是本之心灵经验写出的最高理想。
学生在完成以上两个任务后,对陶渊明的诗歌和志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时进行朗读设计《饮酒》(其五),并谈谈自己的思考。受限于文字表达,在此未能较好呈现学生朗读时的情境,以下是学生在朗读时对诗歌进行的轻微改动:
我/结庐/在人境啊,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呀?只因/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却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啊!欲辨/却已/忘/言……
最后学生分享感悟:以前读陶渊明诗歌,一直以为诗人只是描写悠然的田园生活,但从未想过这日常的生活是诗人几经徘徊后作出的坚定选择。这样的生活,如此辛苦。但诗人还是能从日复一日平凡的劳作中,看到山鸟归林的美好,看到青松卓立的英姿,看到平凡却惊喜不断的南山美景,更看到了自己的内心。让人想到,要尊重内心的声音,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负责,不患得患失。更要在面对艰辛时,能品尝甘甜,发现生活的美好。
四、实践反思
基于“三层级解读”的理论,帮助我们打开了古代诗歌教学的天地。学生学习了《饮酒》(其五),在释义层和解码层感受诗歌真意,鉴赏迁移运用到《饮酒》(其八),甚至还能自读《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四)。由一首诗,解开一类诗,真正走入一位伟大的诗人,从而启迪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注释:
[1][12]黄伟.创建素养本位的语文教学新形——“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问与答(四)[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22,21.
[2][4]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8:3,39.
[3][5][11]叶嘉莹笔记.顾随讲曹操·曹植·陶渊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8:141,96,108.
[6][7][8][9][10][13]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42,91,61,40,133,91.
(本文获第十八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