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教学,搭建学习支架

作者: 张忠森

摘要:一篇经典文章,可以教学的点很多,但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选点教学。而选点的依据,既有教材单元教学上的要求,也有该篇作品本身的特点要求。选点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本文以《大卫·科波菲尔》教学为例,从“如何发现选点”,到“依托选点分析文章内容”,再到“追溯选点理解作者思想”,每一个环节都阐述了具体的做法,以求形成一种常规的选点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教学点;学习支架;文学作品

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学需要作出大的改变。一篇经典文章,可以教学的点很多,但现在的教学必须进行选点,而所选的点也是在课标的指导下,按照《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的要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1]同时依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而定。单元下的单篇选点,合起来就是这个单元的系统化学习。我们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而关键能力就是我们通过单元学习,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化。说得直白点,就是用课文教,课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正如朱绍禹先生指出的:“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2]所以我们单篇教学所选的点,就是借助这篇课文完成这个教学任务,而不是教这篇课文。

以《大卫·科波菲尔》为例,根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我们可以将这一课的教学“点”定在叙述视角的学习。这篇课文的叙述视角很独特,“我”既有成年时期,也有儿童时期,在小说中,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见证者。所节选部分又主要是以儿童时期的“我”这一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将教学的“点”定为理解小说儿童视角的叙述艺术。其实,叙述视角的学习,也是小说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将这篇定在这一点的学习,让学生对叙述视角的了解更加深刻。

那么,怎样从这个“点”进行这篇课文的学习呢?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沿着这个支架,一步一步深入进去,从而完成这篇小说的学习。

一、发现选“点”,明白其独特

一部经典小说,可以教学的点很多,为什么这篇小说就选这个点,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发现选“点”,让学生明白这个选“点”的特殊性。首先,是教材“学习提示”明确的:

小说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这一学习提示明确了我们学习这一课的要求,从“孩子视角”这个点来学习,是教材的要求。

其次,文本本身的独特性,在叙述过程中,这篇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成年和儿童时的“我”互相交织着,视角的复杂性,让小说的内容与主题变得更丰富起来。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开头段和结尾段:

(开头段)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结尾段)街上的石头想必都让我那双孩子的脚给踩坏了。我不知道当年在霍普金斯船长的朗读声中,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的人里,有多少人已经不在了!现在,每当回忆起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我也不知道,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故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从这两段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小说家用了很多“我”,“我”就是小说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与见证者。同时也发现,这么多的“我”,有的是童年时期的,有的则为成年时期的,两个“我”交织在一起,这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叙述方式,而且很多小说也用这种方式进行叙述。因此,我们学习这一篇课文,就可以将学习目标及内容定位在这个“点”上。

二、依托选“点”,圈画内容并理解

学生明白了这一选点对本文学习的重要性后,接着依托选点,在文中圈画相关内容并理解。考虑到这一问题比较大,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让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步,“我”眼中“我”的情形

学习活动:阅读小说1-5段,找出“我”眼中的生活及工作,如何理解这种生活及工作。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了解该小说的文化背景。前面说到,小说以儿童的“我”和成年的“我”交织着写,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社会的反思过程。“我”眼中的“我”的情形,不仅仅是写“我”的情形,“我”也只是社会众多人中的一个典型,通过“我”来反映当时和“我”一样的人的处境,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为了让学生更细致更全面地理解,我们可以提供分析层阶支架,“我”眼中的自己、“我”眼中的生存环境、“我”眼中的工作三个层次进行梳理。

(一)“我”眼中的自己

1.小童工。

2.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

3.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

4.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

分析:这些话好像在说别人,但实际是在说自己,这么小小的年纪应该是受到父母呵护的,但自己却被遗弃。同时,又认为自己是有才华、敏感机灵的孩子,遭受身心两伤,没人替自己说话,这是怪事。这语气中既有调侃又有无奈,本质上是对自己所处社会的一种控诉。

(二)“我”眼中的生存环境

1.狭窄的街道。

2.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

3.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地板和楼梯都已经腐烂,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4.映衬着我当年那倒霉的日子。

分析:从这些叙述当中可见,“我”的生存环境是极其恶劣的,所住街道狭窄,房子又脏又臭又潮湿,这是客观现实。但“我”以前的身份是贵族家庭,而现在“我”的家产被继父霸占,且自己也被迫出来谋生。所以,在“我”眼中,那是“我”倒霉的日子,“倒霉”二字,既是自己生存环境的概括,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概括。

(三)“我”眼中的工作

1.检查许多空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装满酒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封上火漆,盖上印,把完工的瓶子装箱。

2.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

3.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

4.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

5.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

6.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子,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

总结:在大卫·科波菲尔眼中,自己原是一个富有才华、充满希望的孩子,但现在因为遭到大人的遗弃,为生活所迫,每天要和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并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工作也很无聊单调,对未来的希望渐渐破灭。同时,他也看到,当童工的不只他一人,比如米克·沃克、粉白·土豆等人,也同样是童工,也就是说,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童工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实,这也是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卫·科波菲尔也只是他们中的一个。而在这样的时代下能成长为一个大作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第二步,“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妇

在学生理解了“我”眼中的自己之后,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妇,分析米考伯夫妇是如何影响“我”的成长的。这相比第一步来讲,难度要大一点,但提供学生思考的支架,一步一步深入文本分析,就会更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为了让学生分析理解更有效,我们可以按“我”对米考伯夫妇的第一印象、“我”眼中米考伯夫妇对待生活和自己的态度、“我”内心的感受三个层次进行。

(一)“我”对米考伯夫妇的第一印象

1.(第6段)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2.(第24段)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清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分析:这两段是“我”对米考伯夫妇的第一印象。第6段中,“我”对米考伯的第一印象,主要是从形象观察来写,米考伯先生,胖墩墩的中年男子,穿着非常讲究,但脑袋又大又亮,光秃得像个鸡蛋,很滑稽但有些可爱。作为孩子,“我”的观察重心在于他的外貌形象,觉得非常有意思。后来“我”才明白,这些其实只是米考伯先生的外表,很多东西是装出来的,是面子上的东西,而实际上米考伯先生并非有如此美好。

第24段是“我”对米考伯太太的第一印象,她面目清瘦憔悴,不年轻,生活很艰辛。但“我”作为孩子,观察的点在她喂孩子的场景。生活即便这样艰辛,但孩子依然在呵护中生活,虽然大人已经很艰难,但并没有让孩子饱受艰辛。这是最感动“我”的,也是“我”生活中最缺少的东西。

(二)“我”眼中米考伯夫妇对待生活和自己的态度

1.(第8段)第一次见他,他说话,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

2.(第10段)他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

3.(第14段)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出亲密的样子。

4.(第16段)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分析:米考伯先生是一个很亲切和蔼的人,总装出文雅的气派。一个“装”字,这是儿童的眼光,因为在“我”的眼中,成人都是很粗鲁的甚至是粗暴的,所以在“我”眼中,米考伯先生这样的,都是装出来的,但“我”又感觉到米考伯先生的亲密。这几句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是“亲密”,不管米考伯先生的真实心理如何,至少“我”所感觉到的是他亲密的样子。

5.(第18段)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

6.(第28段)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